这些年,置身于喧嚣浮躁的城市里,多少次错过了弥香缭绕的花季,多少次遗憾未能如约亲近那番绚烂,感受那片诗意,撷取那份闲趣。终于,是机会或是缘分,在丁酉年这个花开之季,我捕捉到了那期待已久的温存而闪烁的美。
这是一次极富感情色彩的采风行动。春日周末,河北省采风学会一行十余名作家艺术家在张炳吉会长率领下赴保定河北省金融学院参加贵院举行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之“金院雅集”交流活动。两天来自始至终充溢着情谊融融的温馨感.
古城之思
细细想来,作为一个有着二分之一保定血统的人,竟一直未能深入探究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可以说甚为遗憾。令人欣喜的是,这次有了一丝机会,得赏直隶总督府和古莲池。
保定,寓有“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战国时为燕南赵北之地。清朝至民国年间为河北省会,1948年解放并设地级市。它作为北京的南大门,历为军事重镇。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市宣告成立,决定保定市为河北省省会及保定专署驻地。1958年4月1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由保定市迁往天津市。1967年河北省省会又迁回保定市,次年2月河北省会迁至石家庄市。
位于保定市中心的总督府,是目前国家保存最好的省级御署。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计59人66任。建国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它始建于清朝雍正二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远远看见,总督府大门外两侧各有一只石狮,分为一雄一雌。雄狮的左前爪踏一彩球,意为“狮子滚绣球”;雌狮子前爪踏一小狮子,意为“少狮太保”。登上台阶,来到正门,只见门上正中有一牌匾“直隶总督部院”。跨进大门,进入议门,此为总督迎送宾客的地方。议门后面是“内宅门”,通常讲“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由此而来。前行进入大堂,见堂内有一张公案桌和一把太师椅,一扇屏风两侧摆放着兵器、刑杖等。大堂之后的二堂,是总督召见僚属、会见外地官员及议事之所。二堂后面的三堂又称“官邸”,是总督批阅文件及处理公务的地方。再往后走,还有上堂(书房)、上房等。总的感觉,这所古色古香的院落,虽经过时光的过滤,显露出斑驳的痕迹,但整体上却依然庄重典雅,反映出当时官府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封建制度的等级森严。
在这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了院内牌匾上的一幅书法作品,即孙家淦担任直隶总督时总结出的“居官八约”,其中我注意到前四句是:“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孙嘉淦(1683--1753),字锡公,山西省兴县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胆识的宰相级官员。他一生中当过兵部、吏部、刑部、工部“四部尚书”,还当过直隶、湖广两任总督。他为官正直清廉,查贪官、平冤狱、整修河道、调和民族矛盾,办过许多出色的事。而让我甚为震撼并深有感触的是另一位清代名臣曾国藩。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府院内有曾国藩题写于四堂(总督的起居室)门楣上的一幅竖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我思忖,古人的为官之道与修身之德,对今人来说无疑也是很好的启示与敬策。
与总督府相对应的是中国十大名园之一古莲池。这是一处几经修缮的古代园林,明朝为官府花园,清朝为皇帝行宫。始建于金元相交的1227年,占地约3万余平方米,内有莲池行宫12景。步入大门,一座高低错落的石假山映入眼帘。山的正中嵌有一块“春午坡”的三字刻石。两侧碑上有不同时期的人物遗留下来的文字,迎门的牌坊正面上书有篆体“古莲花池”四个大字,而牌坊背面左右分别上书“摇红”“涤翠”,意思是“红色的荷花、绿色的莲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宛虹桥、篇留洞、藻泳楼、擢锦亭、小方壶、水心亭、寒绿轩等景,由于季节原因,虽未赏到满园荷花,然园中琼楼玉阁,竹柏林立,百花盛开,春日的暖风拂面,顿感弥香扑鼻,沁人心脾。我喟叹,这个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古典园林以婀娜的风姿和文化底蕴放射出迷人的奇光异彩。
春天充满生机,也蕴含着哲理。当美的追求从表层的美感进入深层的美质,是一种提升。这个春天,我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