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坛资讯 > 首届张爱玲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镁都举行
首届张爱玲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镁都举行
作者:张爱玲文学研究会



10月3日上午9时,首届张爱玲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中国镁都大石桥市辽宁中天文化多功能馆举行。张爱玲文学奖是由张爱玲国际文学研究会和亚太晴朗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国际性汉语文学奖,是在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逝世20周年纪念日发起的,旨在褒奖优秀汉语文学作家作品。首届颁奖典礼由辽宁中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颁奖活动由中天文化孙新竹主持。首届张爱玲文学奖组委会主席、张爱玲国际文学研究会会长千思首先代表组委会致辞,他对评选工作情况进行了简要总结,感谢评委们的无私付出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感谢海内外参评作家为读者们呈现的精彩篇章。接下来,他宣布首届张爱玲文学奖获奖作品为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获奖者为李迎兵。典礼现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千思说,“我们认为,李迎兵的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是一种扑克牌式的文本。全书十四章,每章又分若干小节。这些小节,既带有现代小说随意的组合性,但又与传统意义的小说结构存在着诸多的联系。人物和故事,用一种时空跨越的开放式结构和切近人本的内心视点来呈现,可以说直击读者的心鼓,富有艺术感染力。”“《雨中的奔跑》给我们以一种明确的启示,这就是小说文本打破了时空界限,甚至在历史和现实的多维度中,展现了主人公‘我’的精神迷宫,不断在城乡之间摇摆着,心灵寻找着自己的家园。”“李迎兵把人物的命运正是放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情境之中,耐人寻味。”他还说,“首届张爱玲文学奖在美丽如画的渤海之滨营口大石桥市举办,更让我们记住文学的光辉岁月,让我们想起张爱玲当年凭借着对文学的深厚积淀,将她的作品都打造成了文学的盛宴。我们以张爱玲来命名此文学奖,就是向以张爱玲为杰出代表的中国现代优秀作家们致敬。我们十分荣耀地见证了这一时刻,忠实记录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命运,《雨中的奔跑》完成了一次足以载入文学史册的精神印记。”

在音乐声中,获奖作家李迎兵上台领奖,并发表了获奖感言,分享了他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李迎兵演讲之后,辽宁中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庆天代表颁奖典礼承办方致辞,对首届张爱玲文学奖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作家、艺术家们的光临表示欢迎,感谢组委会能来当地举行颁奖典礼,还介绍了作为中国诗词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的大石桥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张平  资料图片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张平发来贺信:“文学发展到今天,依然能够有这样执着的坚守者,让我感到十分欣慰。李迎兵能够写出《雨中的奔跑》《狼密码》等颇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作品,并能获得首届张爱玲文学奖,足以体现了他的创作实力。真诚地祝贺他!”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剧作家、文艺理论家曲润海发来贺信:“文学不仅仅需要写作者的基本功底,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祝贺荣获首届张爱玲文学奖的李迎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炭作家协会副主席、冰心奖得主老九发来贺信:“李迎兵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所展现的主人公命运,是一代人象征和缩影。小说探索的开放文体,有着极具冲击力的标帜作用。”

嘉宾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文学院教授张红星,著名作家张洁,香港商报记者张雷、张爱玲国际文学研究会法律顾问刘芳律师等分别致辞祝贺。获奖作家李迎兵现场向中天文化赠送代表作《雨中的奔跑》《狼密码》等书。作家、书画家金志刚分别向张爱玲国际研究会和中天美术馆赠送了他的书画作品。

首届张爱玲文学奖组委会主要工作人员和部分评委、张爱玲国际文学研究会各部门负责人、辽宁中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全体工作人员、各兄弟单位代表等近百人参加了颁奖典礼。典礼结束后还举行了获奖作品《雨中的奔跑》的讨论与对话。下月起,李迎兵等作家学者将赴上海麦根路张爱玲故居参观。随着颁奖典礼落下帷幕,李迎兵获奖后系列作品、新书等图书项目也将正式启动,并将于明年初陆续出版问世。

据悉,首届张爱玲奖评奖工作从今年4月开始面向海内外征集作品,历经半年时间,按程序从符合申报条件的389部参评作品中严格评选。评奖工作不重作家名气,只重视参评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坚持公正性和少而精、宁缺毋滥的原则,力求发现推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经过初评投票,有14部作品被提名为候选作品。评委们普遍认为本届参评小说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尤为突出,其他奖项因参评作品未达预期数量而空缺。有学者认为这与张爱玲是以小说鸣世有关,期待下一届张奖评选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作家作品有获奖机会。


【附1】


首届张爱玲文学奖评奖委员会

给李迎兵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的授奖辞


李迎兵的《雨中的奔跑》以一种历史和现实时空的交叉错乱感,从传统乡土到现代都市的巨大的跨越中,以生命个体的温度来深切注视着变化着的当代中国,以百年跨度三代人的时空轴线与现实碰撞的心灵史,交织着内心撕裂的渴望和青春梦幻的激情,在人生的起落与情感的悲欢之间,个体的性格和命运暗合和呼应中,甚或依然在宏大历史和现实中发出微弱的生命呼喊。宏大的价值指向使得人物命运更具有时代性和标本意义。这是一部极具个人化而又有巨大震撼力和情感冲击力的小说。李迎兵以自我的视角作为剖析和切入点,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章回小说结构得到某种程度的颠覆和碎片化。三代人的命运聚焦和虚化,构成了某种生命年轮的灵魂投影,在漂泊与守望,乃至生死爱恨中,展现大时代变迁下人的灵魂面貌,是如何被满怀痛切和悲悯地撕裂开来,以触目惊心的碎片化意绪加以呈现。内化的叙述,个性化的语感,整体却一如宇宙夜空的宏大结构中,充满了俯拾皆是的微观经验和世俗常态,为中国当代文学经验增加了意外的收获。这种开放式的叙述空间与别致的语感系统,形成一种不同的艺术经纬度,提供了更多通向未来世界的可能。

                                                              首届张爱玲文学奖评奖委员会


【附2】


奔跑在文学的路上

——在首届张爱玲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李迎兵


很多年前,我一个人从外省跑到北京的第一站是北师大。其次,鲁迅文学院就是我的第二站了。某种意义上讲,是她们庇护了那时不谙世事的我。我总是不合时宜地随着高亢激越的背景音乐起舞。这个习惯来自童年记忆的馈赠。我小时候喜欢看那些打仗的老电影,尤其英雄人物在雄壮的背景音乐中英勇献身,让我热泪盈眶。我在北京回望童年来时的路,就会觉得与文学之间总有某种冥冥之中命定的东西在牵扯着,使得我一个人一直跌跌撞撞地前行着,连续写了《温柔地带》《美人归》《狼密码》等,这都是现实奔跑中给予的神奇力量。很多年后的今天,以《雨中的奔跑》获得张爱玲文学奖之前,我其实在人生戏剧中的角色,依然不堪,但我不自卑,岁月多了沧桑,我在文学中没有收获了物质财富,却是意外地获得了更多的做人尊严。

我在《雨中的奔跑》后记里感谢了身边的很多人,总是像一个新的学徒一样诚惶诚恐,对每一个道行很深的师傅充满敬畏。一个作家说,人过了生命的某个年龄段就不愿过生日了,尤其混来混去,在世俗的生活里屡屡败北,总觉得越来越不堪,有时容易斤斤计较,爱发火,难怪有个教授分析北漂时与狂躁症联系起来,太丢人,怎么还会是如此呢?当我接到获奖通知的时刻,真如溺水的人抓到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鲁迅在《狂人日记》里“狂人”的窘境,无法言说的阿Q不敢姓赵的感觉。漫漫的黑夜没有尽头,而文学就是照亮前路的灯盏。我们不能把自己所经历的种种不堪归咎于文学——而恰恰相反,文学很多时候救赎了我的灵魂。我自始至终感谢文学!

获奖真的很高兴,如同一针强心剂,让我一直晕晕乎乎,疯疯癫癫,陷入狂想;其次,却又有些觉得小偷般的理亏,为何会是我获奖?在此之前,我曾与各种大大小小的文学奖错肩而过,有时我会表现很愤青,但其实又能改变了什么呢?早些年老有人问我——现在人们好像也不问了,大家都各忙各的——这个问题就是:你写不出来,怎么还是老要写呀?你和谁较劲呢?我就只能说:我能和谁较劲?我又敢和谁较劲?我其实是啥也干不了,既不会当老板挣钱,也不会走仕途之路,如果不写作我还能干了啥呀?很多年前,我倒是在建筑公司当过瓦工学徒,说是瓦工学徒,实际上啥也干不了,工队班组搞承包,我这学徒因没有技术,所以不能上墙砌砖,只能拉灰配料。我终究是瓦工没有出徒,没有巴尔扎克“粉碎了每一个障碍”的那种豪气,却是有了卡夫卡“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的更多的无力感。所以,从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到卡夫卡《审判》《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城堡》,找到了更多自我的映照。我由瓦工学徒,转换工种——成了钢筋工。我干过很多不同的工作,一个工地,再转到另一个工地,不断寻找着新的年轻自我。直到有一天我来到了北京,当我在鲁院小平房拿起笔来的时候,我都没觉得自己真的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别人说我是作家时,我总是会汗颜。

我在北京鲁院一边做一份编辑校对的工作,一边读书写作。好多年过去了,我其实写得很少。当夜深人静下来的时候,我总是会更加恐慌,甚至无地自容。如果我当年没有来北京,即便还在写作,也会与老家的某一个懂人情世故的女人结婚了。那我现在也一定在过着与老家同龄人那样稳定的生活,有了诸多人间烟火味儿,我会和当年的奶奶一样,过得是为儿孙们操心的日子。可是,我选择了北京,甚至还死要面子活受罪,当年即便在亚运村洼里南口七八平米的租房里,冬天没有暖气,我依然坚持着不退缩,还去建国门一家餐馆打工。由此,在那个租房里写出了《温柔地带》。这篇小说刚开始几乎被所有投去的刊物退稿,就在我绝望的时候,收到《滇池》张庆国老师给我写得用稿通知,在他们刊物与《小说月报》合办的“中国短篇小说精品展”头条推出,并获得高稿酬,很多家刊物转载。而《雨中的奔跑》写作,是在我与书商合作,从他手里拿了八百块钱订金,拼命写出我最早一部按照出版选题策划的校园畅销小说《校园情报快递》(最早我起了一个很文艺的书名《蝴蝶的深处》)之后,才觉得要写这样一本类似于《一个青年艺术家画像》的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要感谢约稿让我写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一个叫张永军的书商。这是我操持第一部长篇的演练,书出版后,当年在二渠道甜水园市场批发很火,市场很畅销,就连老家的很多小书店里到处都是。我要感谢那些颇有锐利眼光的出版家们。《狼密码》是我在进入文联作为专业作家写得又一部长篇,我要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张平老师的鼎力推荐(在得知我获奖的消息之后,张平老师又发来了贺信),也要感谢山西人民出版社姚军总编辑很热情,李广洁社长和责任编辑李鑫等老师,又一次把《狼密码》推向了主渠道的市场,在西单图书大厦、三联书店和王府井书店里竟然看到了自己写的书摆到书架上,甚至市场上全面铺开,真的是感慨万千。还有很多文学刊物的编辑老师也是有机会给予我支持,比如与祝大同老师的通信,等等。感谢支持过我的《滇池》和《小说月报》合办的“中国短篇小说精品展”栏目,感谢《雨花》《山西文学》《北岳风》《五台山》《南方文学》《文艺报》《河北日报》《神州》《今日中国论坛》《三晋都市报》等老师和朋友们的一路支持。

一位大师说过,我们一生中遇到的大部分人,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再从熟悉到陌生的过程。这是人世间最无奈的聚散。我还要感谢一路奔跑中遇到的很多贵人,是他们无私的帮助,让我在困顿的时候总能捞到一份赖以活命的饭碗,使我得以一直安心读书写作,过着自己从小就梦想着的精神生活。记得老早以前,比如醉酒了,我竟然还喜欢与陌生人谈话,甚至于向他们信口开河谈到我那些即兴虚拟的诸多儿女,还有我的相夫教子的老婆——总之,我不想在太熟悉的那种刻意的目光中,甚至显微镜下的审视下,回答他们很多我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也许,一个人终老并非那么可怕,于是这个时候我会突然想起张爱玲。张爱玲与我奶奶都算是民国年代的人,奶奶出生于一个叫墕头的偏远小乡村,奶奶出生的一九一一年正是新旧交替的一个年份。那一年武昌发生了兵变,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命运。而张爱玲出生在一九二一年的繁华大都市上海麦根路。爷爷则出生在一九O六年,一九六三年病逝。张爱玲于一九九五年美国洛杉矶离世,终年七十四岁;而奶奶两年后的一九九七年在老家村子去世,活了八十六岁。我陪着奶奶走完她人生最后一段断断续续的路。奶奶悄然离去之后,沉闷多半年的我竟然对着奶奶离去的空床忍不住泪如雨下。他们那一代人的出生和离去,父辈和我这一代人在内,三代人也就一百多年,不会超过两百年生理上的年轮极限,所以承载的生命记忆毕竟是有限度的。这个意义上看,文学所抒写形象化的生命历史,也许因为某种文字符号的记载,才得以有了某种程度的延续,乃至流传,展现其明亮倔强的光辉。文学的价值也许正在于此。

张爱玲的决然和不合群,是一种自我的保护。张爱玲只有在写作中才是安稳自在的,快乐自由的。张爱玲选择她自己的方式,比如逃离,来应对现实世界强加给她的压迫。我不想拿逃离的张爱玲与当年留下来的老舍、沈从文们类比,人生没有可比性。张爱玲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够了。她的精神是自给自足的。她不需要过那种儿孙缠膝的生活,也不需要看儿媳妇的眼色过日子。因此,张爱玲在用写作来达到她所要达到的精神高度,她想要达到的彼岸世界。你的灵魂,包括你的生命意识活动(思想情感交流),通过文学的形式达到了永生不灭。因为,灵魂只是暂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百年生命长度里,所以追求中的信和诚至关重要,一种高尚的精神,也是一种本能的天性。当然,在伟大的人物身上这种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大多数人可能无法理解。

我要感谢上苍,感谢命运,感谢文学让我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我的奶奶叫张国秀,从小生长在一个富裕中农甚或差点被划为地主的家庭,却是嫁给了一贫如洗的爷爷。爷爷的名字叫李信诚,而奶奶名字里的“国”,我想应该是谷子的“谷”。山沟子里钻了一辈子的奶奶,后来虽然随着爷爷到了县城,但依然注重谷子等农作物的收成。奶奶所熟悉的谷子与出生张爱玲的上海麦根路字面意义上有一定关联,但实际上风马牛不相及。爷爷是潜力股,后来抗战时参加过游击队,钻过“山圈窑窑”,与日本兵面对面在老家河滩打过交手仗,再后来当过老家柳林和碛口的市长,相当于现在的镇长,以及县里武装部的部长、组织部部长等。爷爷在一九六三年县委副书记的职位上病逝。听奶奶说,我是在爷爷去世之后很长时间才出生的,一个不足月的早产儿,我认为我从小就是残缺不全的。文学写作就是我修炼的一种方式,我喜欢文学,是因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在文学里天马行空,在写作中充满更多的感动和感悟。生命中不能没有精神之恋,父母的生物基因传承到我们血液里,但写作让我们变得更加舒展。写作里有宿命的成分,选择决定了爱的方式,从而影响和改变命运。

写作让我懂得了很多,虽然,这已不是以梦为马、以笔为旗的时代了,但我一直在写作中提升自己,写作中有了更多的牵挂。还有一些一开始并不认识的青年学子,也成为我极为难得的文学知己。曾有一个某高校女研究生,从各种渠道找来我的小说阅读,还纳入了课题论文来研究。人生恰如茫茫黑夜中漫游时突然发现的一线亮光,倏忽即逝,却终也难能忘怀。既然很早就作了选择,既然在雨中依然要奔跑,那就一直前行,别管别人去说什么。正如里尔克所说:坚持,意味着一切。我就是西西弗神话里那个不停地推着巨石上山的人。

在美丽如画的渤海之滨、大辽河畔的营口大石桥市,我要说——文学就是我永远的梦想,我的女神,我今生的幸运树!

谢谢首届张爱玲文学奖评委们,谢谢主办方和承办方!谢谢大家!





[上一篇] 光禄山九九登高活动今日举行

[下一篇] 河北省会诗歌沙龙首届太行诗会圆满举办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