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坛资讯 > “乡土、乡村、乡愁”采风创作活动侧记
“乡土、乡村、乡愁”采风创作活动侧记
作者:刘磊

“乡土、乡村、乡愁”采风创作活动侧记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五月,美好的时光,充满花香和鸟鸣的季节里,在这美好里我内心总是莫名地悸动着,在心中一遍遍地呼唤着五月。5月21日上午,省作协举行了“乡土、乡村、乡愁”采风创作活动启动仪式。活动是以中宣部、中国作家协会倡导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乡土、乡村、乡愁”为背景。第一批作家采风团由河北省作家协会关仁山、副主席王力平带队,赶赴唐山古冶区,开始了为期四天的采风活动。参与本次采风的作家有“河北四侠”的其中三位大侠胡学文、刘建东、张楚,还有近年来创作处于高峰期的刘荣书、唐慧琴,以及小说家苗艺,在这个采风团里两位评论家桫椤、金赫楠也一起全程和作家们体验了生活,其中还有报纸、刊物、网站的文学编辑行超、王志新、赵轶鹏和青年诗人李磊也一并受邀参加采风。
本次活动本着让作家真正走进农村,走进老百姓家里,走进村民的田间地头,不再是从书里遥望我们的农村和我们质朴的农民。通过作家们的笔抒写广大农民的疾苦、喜乐、以及通过他们身上的事件来激发出更多的老百姓能关心、体会的乡土小说。“走马观花”不能满足我们的经验积累,通过这些采风活动我们要和老百姓做朋友,要长期保持这样的交流和沟通,而不是“雁过拔毛”地完成“任务”。
这次活动中国作协创联部彭学明主任特意从北京赶来出席了“乡土、乡村、乡愁”采风创作活动的启动仪式,他说“我以为我是来参加剪彩的,原来还要讲话啊!”他风趣、睿智的开场白顿时洋溢在二楼的会议室的每个角落。临行前河北作协党组书记魏平一直把作家们送到车前。她像一个家长一样对我们说,河北文学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河北的作家们的创作始终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道路。我希望大家可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去深切感受河北深厚土壤里的风土人情,发现并记录一个“不一样的河北”,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活动还邀请了三农问题的专家对采风活动的各位作家讲了一堂生动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授课,他做为一个有多年深入基层的干部,不仅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问题上,大量的经验来更充分地阐述论点。这一节和文学无直接关联的课,使作家们很受启发,对于乡土小说的创作有了理论支撑,作家不仅仅是在书房里看书,也要及时了解政府对农民问题的政策导向和把握。
5月21日晚上八点半我们伴着古冶上空点点繁星,在夜色里平安到达。通过一晚的休整,22日淡蓝色的天空透着古老的气息,站在路过一眼看到的是最为悠久的临西煤矿,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煤矿神秘中尽是沧桑。早上看到了今天要去的村子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东李家套村”,首先被这样一个奇特的名字吸引了。听随行的当地村民说起了“套”的来历,整个古冶有八大套,当年李世民东征高丽时乘坐的撵正巧赶雨天被停滞在这儿,他就找来八个姓的村民用驴车把撵拉出来,在古冶的历史上就有“八套拉一撵,拉过胶泥庄”的史料记载。
在东李家套村,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在为吃惊的是,这里有自己村的游泳池,在炎炎夏日不用进城也能在自家门口感受到城市的生活。刚刚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胡学文和我走在一起,他作为“河北四侠”的大哥,让人不免觉得站在他身边更多了一种踏实的感觉。我愿意称他为“胡哥”,这样更多添了一丝侠义之气。胡哥除了感叹这里的农民日常生活水平提高,也谈到了他曾经在基层生活工作多年,自觉有乡村经验,他的写作受益于这种经验。但写作多年后,觉得富于质感的经验不是那么多了,似乎也没有过去那么敏感了。他的一个中篇小说《风止步》就是两年前在尚义县体验生活时构思写作的。对于这次深扎活动,我们大家可能不会一下子获得多少经验,但最起码对乡村的现状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了解。他说对于以写乡村为主的作家来说更重要的是把过去沉睡的经验唤醒并重新审视。
是啊!我们着实需要更多的积累,需要更多地走出去,需要真正地走进农民。这个浮躁、飘摇的年代,带给我们太多的诱惑,它让我们像只有肉身的游魂。作为一个80后的青年诗人,虽然我在学生时代有过十几年的农村生活经验,但通过这一天的走访,我深切地感觉到我离农村越来越远了,或者说我不是那么愿意主动地亲近它了。
随着我们作家团的走访,当地的老百姓一点点没有了“戒备”。那是一个午后我们走在胜利村的街道上,绿荫遮敝了全部的阳光,凉爽而清丽的村庄。这样一天采访下来,我想到在来唐山的路上和王力平副主席聊天时,他对于这次采风活动有自己的一个理解,他希望“深扎”活动能真正听到农民身边的故事,和具体到每天的生活民生的事情。作为一位评论家他认为乡土小说的写作是建立在大量经验累积上的。
   在我们这次的活动中,张楚和刘荣书都是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并且俩个人都是唐山人,在那溪饮用水厂参观的时候,张楚说起了他的家乡的水。聊天中得知,古冶离他的家乡不过百十里地,而他却是第一次来这里。他不时地拿着手机拍路边的栅栏门、围墙上的狗尾巴草、电线上落着的两只燕子也跳进他的画画。虽然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但张楚说近三十几年里,乡村发生的变化让他兴奋或叹息。作为一位作家他愿意倾听农民最隐秘的心灵声音,传递他们的爱与哀愁。
5月23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当地的一个老字号企业“万里香”烧鸡厂,和当地的企业家以及村展代表进行了座谈,关仁山主席在总结时说到,去年的今天周本顺书记恰巧在河北作协调研,他对河北的文艺事业发展提出真切的要求和持续的关注,对作家到基层挂职作出了很具体的指示,我们广大的作家要和老百姓打心眼儿里亲,写老百姓喜欢的作品,用作家手里的笔写出贴近百姓的作品来。
在音乐喷泉广场的柳林下,作为青年评论家在全国都是翘楚的金赫楠和我说了一番很专业的话,在平时都是看她的文字,以聊天的形式还是第一次听她讲授专业的理论。她说到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评论,写作者表达呈现的都是自己对客观世界与世事人心的理解与阐述。搞文学研究、写文学评论,想要深刻独到地理解一部作品、一个作家,想要对文学和时代和历史做有效的把握与阐释,仅靠书斋里的读万卷书和冥思苦想是远远不够的。她讲到她自己作为一个出生成长在城市里的80后文学评论写作者,对农村不熟悉,这些经验缺失对我研究当代文学确实构成一种局限,因为只有深刻地理解乡土,才能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各种问题,而不是仅从书房的窗口去眺望和想象乡村和现实生活。
在习家套乡走访农户的时候,我一直和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作家刘荣书和唐慧琴两位走在一起。每当我看到什么稀奇的,就会忍不住惊叹,他俩就会和我讲他们当地的农村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在习家套乡时刘荣书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同行的当地村民讲起了他们村的这个立体化农业。他说这样因地制宜,利用塌陷区的水源,变被动为主动,搞了鱼塘养殖,并开发了供游人垂钓的一条龙服务。当看到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锦鲤时,他真的被这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所深深打动。他自认为对乡村生活了解颇深但正如创作中所要遵循的艺术规律一样,生活需要贴近,也需要拉开适当的距离。唐慧琴的作品处处透着乡土的气息,她自己也说作为闻着故乡泥土芬芳成长起来依然守着故土的作者, 农村大地的一草一木,底层农民的喜怒哀乐,真实的生存状态,是她作品的灵魂底色。一边是家乡的气息,淳朴的民风,一边是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伦理的日渐失效,这些,是如何融合在同一片黄天厚土中的?蔓延在其中的疏离感,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生活状态,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推进着历史的脚步?从事多年网络信息工作的赵轶鹏,认为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刻影响到了农村,宽带网络正逐渐进入到每个农户的家庭,通过网络获得精神需求已经是新一代农民的必选项。乡土小说的创作不能够忽视这样的变化。在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对农民生活影响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为乡土小说的创作提供便利,写出更多为农村青年所接受和喜爱的作品。
正是在这种贴近与拉开中,作家们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生活,发现生活。在一次次心灵与现实感观的碰撞中,也使作家想到自己的创作,怎样来放宽眼界,敞开自己的创作思路?怎样来书写这个时代的剧烈演变?怎样深入挖掘发生在处于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身上的故事?这不但是小说家要想到的,也是每一个文学工作都,或者每一个怀揣文学梦想和情怀的人都要想到的吧!
24日下午作家们从古冶区返回了石家庄,此次活动顺利告一个段落了。在大家幽黑的脸膛上看到了古冶带回的朴实、温暖的微风,在初夏的画布上挥下第一笔彩墨。这次特邀参加采风的《长城》杂志社的编辑王志新,在回程的车上谈起了此次活动的感受,平时少言、沉稳的他讲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他认为文学编辑是文学工作者中的重要一员,既是作家所创作作品的第一读者和推介者,又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这个职业所具有的主体性要求他必须熟悉文学规律的同时熟悉作家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作家往往具有多重身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而编辑基本是职业编辑,编辑的生活是以阅读文本为主的书斋式生活。因而,文学编辑需要深入生活,更需要在火热的生活中感应作家创造的激情,需要生活所赋予的美感与痛感来觉察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需求。

[下一篇] 第七期中国(唐山)作家写作营活动在唐山举行

[上一篇] “乡土、乡村、乡愁”采风创作活动启动,河北作家走进古冶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