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我家的房子
我家的房子
作者:吕瑞杭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家的房子的变迁足以证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其中的沟沟坎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见证了我家房子的变化。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我家还住着那种纯土坯老房子。说它老,是因为我的爷爷都记不清老屋是何年何月修盖的,当时的爷爷七十多岁了。那是东屋和南屋相连的老旧房子,狭小,低洼,阴暗,潮湿,只有南墙上一个不足一平米的木制窗户与外界相通,窗户还糊着厚厚的旧报纸,中午时分略微有点亮光。土地面坑坑洼洼,大瓮与墙壁之间鼠患成群,老鼠还经常在里面开运动会。后来父亲把省吃俭用的物料盖了西配房,土木结构,东边留有简单的翘沿,下雨天可以在翘沿下吃饭。一家八口人挤在狭窄的三个小屋虽不宽敞,但其乐融融,挤在一张不大的地桌上吃饭,你挤我,我挤你,吃着窝头和咸菜也很香甜。

伴随着大哥和二哥长大成人,大概在七七年左右,父亲把从牙缝挤出来的钱财和物料,倾其所有,在村子的东岭上盖了两座房子,坐北朝南,采光很好,全是那种砖,土坯,木料混合结构。砖只是在房角和明显位置使用,有些大梁和檩条还是外借的,不计工钱的义务工。那时的人情味很浓,一声吆喝必定有人参与。

改革开放后,土地由集体分给农户。农户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户的吃喝不再发愁,在父亲的精打细算下,给大哥二哥相继办了婚事。几年后,家里收入增加,粮食结余。八五年左右,父亲在村子的东坡上又盖了他手中的第四座房子,也是向阳的北方,虽为砖木结构,但在当时也是比较时尚的房子,令乡亲们羡慕不已。这座房子也成了我九五年结婚的新房。可惜父亲积劳成疾,在九三年离开了我们。

结婚那年,新房装饰一新,红砖铺的地面,雪白的墙壁,金色的塑料吊顶,显得金碧辉煌,满屋生辉。次年,儿子出生了,我和爱人的工资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涨,我们省吃俭用,盖了家里的东配房,纯砖和水泥结构,玻璃窗户,严严实实,如壁垒一般,避免了鼠患,甚是感激。屋里打了腻子,砖漫地面,换上了日光灯,跟得上形式的主流,心里美滋滋的。这些都归功于我和爱人工资的提升,心里由衷的感谢国家政策好。

一家三口加上母亲共同住在这样温馨的小院里,倒也自在。有自己家的小菜园,有村里共用的自来水,有少许的农田糊口,加上我们的工资收入,一家人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光阴似箭,转眼儿子小学毕业,到了上初中的年龄了,孩子盼望去县城读书,我也盼望县城里有座房子。

这年,国家政策扶持,我们的工资又有了提升。终于在两千零七年,县城购买了108平的房子,两室一厅。我们倾囊而出,还差三万,于是贷款三万付清了房款。

住在楼房里,干净,卫生。万家灯火之中,终于有了一盏灯,是属于自己家的了。更重要的是儿子就近入了理想的中学。一年后,爱人工作努力,工资又翻涨,我们很快还清了贷款,心里无比激动。冬天,躺在温暖的床上,心里想着,祖国日益强大,正在突飞猛进发展之中,我们更应努力工作,没有国家,哪有小家?

自己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不只是自己,身边的许多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张家的房子由平房换了宽敞的楼房,老李家的汽车由面包车换成了大众汽车,老李的年龄一年比一年老,打扮的却很年轻年轻、时髦。不难看出,富足的人们不再满足吃饱喝好,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享受,比成绩,比奉献。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华夏大地顺利展开。

责任编辑:清风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人生如茶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