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一缕芳香
一缕芳香
作者:马永欢


读完叶辛《文学回忆录》,400页,大32开,感觉是在一个大花园畅游,感触较多,要写的感触不少,但写作的其它题材绵延不绝,只好以点带面,写上此文,以此阅读纪念。

1

作家叶辛说:“我还曾对上海听众说过,作家的任务并不是回答社会提出的问题(尽管作家时常回答回避不了的问题)。作家只能做到把社会存在的现象(包括问题)通过有血有肉的形象表达出来,给人思考或是启示。”我阅读,并且铭记于心,“作家的任务”在此进一步强化,内涵进一步明确:一是不回答社会提出的问题;二是对于社会存在的现象,通过有血有肉的形象表达,即表达现象;三是给人思考或是启示。对于写小说的作者来说,应该如是;那么对于写散文的作者来说,也近似如是,不回答如何具体解决问题。只是表达,只是给读者思考或是启示。因此,只有搞清楚作家的任务,写作才能更好的书写。

2

作家叶辛说:“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我还能更多指望什么呢,一天到晚地上班之余,仍然坚持熬更守夜地写作,图的不就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得到社会和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吗。”我写作十四年,出版了九部散文集,在县内外作了广泛持久地传播,近到我的邻居,远到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宁夏、遵义,等等。当我听到读者已经阅读,并且举例说明,我的心情波澜壮阔,对读者感激又感激。当我看到读者阅读后的激扬文字,一篇又一篇,我的思绪起伏又起伏,像海浪,总是平静不下来,因为感动,因为向读者敬意。这正如叶辛所说:“除了向那么多观看了这部电视剧的观众表示敬意和感激,我真不知说什么才好。”

3

作家叶辛说:“我只坚持了一条,那就是要写好人间真挚的感情。”我的写作也历来如此,所以我无论做人也好,还是写作也罢,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感情。有人对我的妻子说:“你家的马老师,说话太直了,如果不小心,会吃亏的。”说话太直了,也就是感情太真挚了,让听者一时接受不了,因为这个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不需要真挚的感情,只需要虚假的感情。我的人生经历可以佐证,同事、朋友、文友、亲戚、甚至家人,都如此。尽管如此,但我依然坚持我的真挚的感情,去做人,去书写。

关于人间真挚的感情,叶辛作了一个较为形象的比喻,令我佩服。“关于这一点,我想正处于恋爱阶段的青年男女应该是最有体会的了,如若那感情带了虚假、带了其他的成分、或者说是什么目的,敏感的沉浸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往往就会有一种受了骗的恶心感,试想一下到了那时,这爱情还会有什么滋味呢?”我也是过来人,也耳闻目睹诸如此类的事情,深深感到,沉浸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需要的是一片真挚的感情,纯粹的感情,而不要掺假的感情。如果是真挚的感情,那么,青年男女双方将是赤诚的一对,美好的一对,并且走向幸福的婚姻家庭。如果不是真挚的感情,而是有真有假,那么,一旦暴露假感情,将出现,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甚至打架,甚至生离死别,甚至打击报复,让对方生不如死,大祸降临,全家遭殃。这样的故事,在人世间,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所以说,真挚的感情比黄金更加重要。

“艺术创作是同样的道理。我都坚持了一条:写好人间真挚的感情。”《蹉跎岁月》《孽债》等,就是佐证。“真挚的感情不需要煽情。煽情这个字眼是港台传过来的,一下子就在我们的报刊上泛滥成灾了。火不旺,才需要煽;感情不真,才需要煽。导演、演员拼命煽出来的情,那只能是嘻嘻哈哈、叽叽喳喳、哭哭啼啼,因此也注定了港台片只能停留在那么个档次上。”摘录是为了不遗忘,要铭记,为了写作,为了进一步写出真挚的情感。

“在进入改编的时候,我还得盯住这么一个找准了的角度,望深处开掘。”写作应该如此。“从真挚的感情出发,描绘出人性的深度。那么,这感情里自会蕴藏有深厚的社会和历史的内涵。”是的,写作应该从真挚的感情出发,要描绘出人性的深度。文学写作的意义,在于写出人性。而人性又是抽象的,隐藏的,所以要找到表现人性的一言一行,生动的具象,形象的承载体。从而,通过有血有肉的形象,表达有深度的人性。

4

作家叶辛说:“有各种各样的人,就有各种各样的作家。性格、经历、情趣、意味、爱好各不相同的作家,就应该写出与别人迥然不同的作品。只有这样,文学的世界才会像现实的世界一样缤纷多彩,花开百朵。”写作,应该知晓此道,自己写自己的,不要要求笔友如何如何,抑或应该怎样怎样。“有了风格迥异的作品,自然就产生了各具风采的创作谈。很多作家的文学专访,创作余墨本身就是脍炙人口的作品,给人以启迪和遐思。我的一些谈创作的文字,往往是伴随着作品本身而来的。”创作谈,是在作品完成之后的创作余墨,我阅读了叶辛的文学创作谈栏目后,感觉自己应该多写,而不能少写或不写。写时应该知晓,创作谈是伴随着作品本身而来的,而且要谈得要宽泛些。

5

“文学作品的消失与存留,要看是不是具有文学价值,是不是留在读者和人民的心目当中,为数不少的应景之作和追随形式炮制出来的文学作品,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但是真正走进读者和人民心中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更会体现出来,并会成为经典。经典作品不会随着影视的热播而轰动一时,而是一直流传下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知青文学是不会消失枯萎的。”“伟大作家的名字是写在人民心坎上的,只有写在人民心上的作品,才是经典,才会流传不休的。”这段文字令我振奋,也让我进一步明确写作之道,文学作品的消失与存留,有两个标准,一是文学价值,二是读者和人民心目中有无。这是阅读收获之一,之二,是作家的名字是否写在人民心坎上?如果是,那么,作家的名字与作品才会流传不休。


责任编辑:清风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我写《有一个温馨的家》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