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断地阅读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在阅读中捡拾作品中的智慧,当然,这智慧,因人而异,因为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智慧需求不同。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智慧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读者阅读同一篇作品所发现的智慧就存在不一样。比如,我在阅读《成为作家,你准备好了吗?》一文,就有一种感觉,不记录,不升华,是不行的,是放不下的。
1
“醒醒吧,写作原本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事。”我写作了十四年,对这样的话,我渐渐感悟,因此,在感悟中坚持,继续写作,自己鼓励自己,写作与自己的生命同行。
2
《成为作家》的作者多萝西娅·布兰德说过:“一个人能否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不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认识上的问题,写作确实存在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魔力是可以传授的。”我开始写作,只是关注写作的技巧,但随着写作的日月积累,我的文学写作的关注点已经转移,转移到认识上。所以对于纯粹写作技巧的文字,我都不感兴趣,比如在手机百家号上,经常出现中学生作文技巧的篇章或视频,我都跳过,因为我是搞文学创作,而不是语文老师为了高考中考或小考的作文。至于写作存在的神奇魔力,只有自己在文学写作中体会,当然,魅力的出现需要一个前提,写作到了如痴如醉的状态。
3
“成为作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确保文字正确。这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确保用字准确。b、写完重读原稿。尽量提前完稿,留出时间重读作品,可以发现错误及有效提高作品的完成度。c、坚持每日练笔。不要临阵磨枪,要坚持每天写完固定篇幅,把写作变成习惯,日积月累,思维才会运用自如。d、学会勇敢放弃。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瓶颈后,不要钻牛角尖,放弃追求完美或者停下来让潜意识接管大脑,以退为进。”以上叙述,可以作为我写作的参考,我需要的就吸收,不需要的就排斥,比如“要坚持每天写完固定篇幅”,我每一天早上都写,但文字长短,都随意,不固定,像万物生长,长多少就多少,不能拔苗助长。
4
关于“吸收”。“作者讲,写作是输出行为,如果持续输出,自己很快就会变得中空,所以还需不断吸收,作者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取素材和灵感”
第一、读书。“当作家就像杯里的水,读书量越多,最后才会溢出,才有写作的热情。作者大泽在昌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用一年的时间读了一千本书,平均每天要读三本,才拥有了对小说的直觉。因此他建议大家,如果想成为作家,每年要读五百到一千本书,才能掌握自身经历以外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总有一天会成为你某部作品中的素材。”我阅读,我惊叹,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就必须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多少著名作家的阅读经历,都可以充分诠释。
第二、记录。“要把想法、创意随时记录下来,哪怕是睡觉做的梦也要记录,经过日积月累,或许哪天就能把这些素材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写读书札记,就是一种别样的阅读记录,记录中充满智慧的气氛,我的身心便在这样的文学智慧气氛中浸染,不停歇的浸染。从而让我感觉,吸入的是文学智慧,呼出的也是文学智慧。
第三、观察。“如果读书是写作灵感和素材的间接来源的话,那么观察则是直接来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曾经说过:我说写作,但更准确地说,指的是洞察力,一种观察和感觉的方式。作为推理小说家,大泽在昌也深知观察的重要性,他告诉学生们要想塑造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充满魅力的角色,关键且唯有观察。可以在公司、上下班坐公车等场合,对周围的人边观察边想象,特别是要留意观察对象身上的鞋、手表、领带等物件,也许哪天你就能塑造出一个比福尔摩斯还厉害的角色。”观察是写作灵感和素材的直接来源,所以,我坚持锻炼我的文学观察力。因而,有时,不需要说话,只需要观察就行,观察自己喜欢的或不喜欢的。
责任编辑: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