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地处黑龙港流域,滹沱河故道,低洼盐碱。1947年我村就解放了,全村二百多户,种着三千二百六十六亩的盐碱地,这些地还被三十八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小道,分割成东歪西斜的几百个地块。这些地块上,还分布着三百六十个碱疙瘩,五千多个坟头子。那些年,村民们面冲碱土,背朝天,苦熬苦曳一整年,好年月一亩地也收不了百八十斤粮食。所以,我们这一带流传着一首歌谣:“苦水井,老碱洼,红荆连着碱疙瘩。世世代代做牛马,死亡线上强挣扎。”真是春天白茫茫,秋后秃光光,饿死兔子,干死蛤蟆的盐碱滩。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我村党支部经过勘测、规划、制定了宏伟蓝图,向千年的盐碱滩宣战。我村村民自制小推车自编土筐,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靠着两个肩膀,一双大手,小车推,背筐背,抬筐抬!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孩子,齐上阵,背呀,抬呀,------从黎明到日落,从初春到严冬,抬走了碱疙瘩,背走了贫困-----。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创业,实现了“耕田方田化、旱田水利化、田间公路化、大地园林化。”粮食产量就像矮子上楼梯——步步登高,从亩产100斤到300斤,从300斤到500斤,从500斤到800斤。1976年,粮食亩产达到了933斤。
1979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尤其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以来,更加激发了我村村民的干劲。为解决旱能浇的问题,村民集资打井上变压器,电闸一合,清澈的井水,潺潺地流入田地。农民家家户户购买了小型拖拉机等农机具,对土地精耕细作,加上农村科技的普及,农药、化肥的应用,粮食亩产量实现了吨粮田。农民家家户户真正是粮满仓、油满缸、住新房、高高兴兴奔小康。
2006年国家正式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我村村民有的开始购买大型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开始连片承包责任田,每到小麦收割的时候,放眼望去,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如同撒欢的耕牛,驰骋在广袤的麦田上,经过之处,清新的麦香随之弥漫,一粒粒饱满金黄的麦粒也随之倾泄而出,农用汽车将金灿灿的小麦运到粮仓。我每年观看三夏麦收会战,不仅成为一道美丽的田间风景,还大大提高了麦收效率,抢抓了农时。不仅小麦收割用上联合,玉米也用上了联合收割机,当你看到玉米联合在金秋田野上驰骋,一边粉碎秸秆,一边收割玉米,宛如舰艇驰骋在金黄色的海洋里,劈开青纱帐,滚滚前进。它们走过一线,便露出一片黑黑黝黝的土地,打包的金字塔似的草垛,疏疏朗朗一堆堆排列在土地之上,太阳照射在上边,闪着耀眼的金光。那金灿灿的玉米,咧开了俏丽的嘴巴,一颗颗黄灿灿饱满的玉米粒向人们展示秋天特有的姿色!像胖胖的金娃娃玉米穗便出现在眼前。
近年来,我村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农民吃了定心丸。上级将我村纳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将土地进行地平整、集中连片、将农田灌溉渠道全部水泥铺设防渗,田间公路全部硬化、农电机井全部配套、抗灾能力强大,真正做到了旱涝保收,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高产稳产的米粮川。
这真是:
昔日盐碱滩,
人们受苦难。
奋斗七十年,
变成米粮川。
田成方,林成网,
路相通,渠相连。
乡村振兴蓝图画,
田地变成大花园。
作者:深州市大屯镇张家屯完小 刘新奇
【责任编辑 卧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