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创作理论 > 故乡不能虚饰
故乡不能虚饰
作者:流浪的柳树

      眼下,很多作家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不真实地反映了故乡,虚饰了故乡。

      我们虚饰了故乡,其实就是拒绝了一种真实的记忆,拒绝真实的记忆,就等于失去记忆。失忆当然是因为缺少反省的习惯与反思的勇气。

      于是,失忆从一个小小的地方开始,日渐扩散,在意识中水渍一样慢慢晕染,终于阴云一样遮蔽了理性的天空,使我们这些人看起来变成了诗意的、感性的、深情的一群,在一个颇能自洽的语境中沉溺,面对观想出来的假象自我陶醉。而失忆症也从一个小小的故乡,扩展到民族,扩展到国家历史,使我们的文化成为一种虚伪的文化。当我们放弃了对故乡真实存在的理性观照与反思,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整体性地失去了对文化与历史,对当下现实的反思的能力。——阿来《道德的还是理想的——关于故乡,而且不只是关于故乡》

      上面这段文字摘自阿来散文。阿来说的多数话是有道理的,但是这段话,让人不喜。

所谓虚饰,在他看来,类似于美化,当然这种美化是以对明知不美甚至丑陋的“地理性存在”所表达的甜腻的情感为内核的。

      不难看出,阿来的观点有两个被简化的逻辑前提:一是,作家对故乡的感情都是甜腻的;二是作家笔底关于故乡的描写都是美丽的。

然而,事实未必如此。

      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所说,理性永远是感情的奴隶。感情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理性的预估。即便是面对同样的事物,也很难强求所有人的感情都保持一致;更不要说,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不同的故乡。

      况且,故乡也并不单是一个地理性存在。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也并非单一的物理性存在。倘如此,来去之间,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倒也简单。人,赤裸裸地来,又孤零零地去。在匆匆地来去之间,总觉惶恐,惶恐之际便想抓住些什么,如不能如愿,便又走向另一端,觉着能被什么抓住也还不错。

      故乡,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存在,与理性无关,与地理性也无必然联系。

至少,文学上的故乡,应该具有这样的意义。于是觉着,说前面那些话的阿来,不像一个文学人,倒像一个建设者,一个自信的、理性的建设者。

[上一篇] 散文创作的几点体会

[上一篇] 古代希腊的人体艺术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