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风民俗 > 赵州味道之——周员外驴肉
赵州味道之——周员外驴肉
作者: 赵志勇
       古香古色的赵州城是座新兴的旅游城市,纵街横路上酒楼饭店门挨门户靠户,无论招牌还是幌子,无一例外招摇着驴肉的字样。游客到了古城想吃地道的风味小吃,不用打听,举目相望林林总总的餐馆悬帜,即可确定这里的名吃无疑便是咸驴肉。没错,赵州咸驴肉自古就是当地美食,就仿佛到了平遥古城满大街都是好吃的熟牛肉一般。难怪有人说,不吃咸驴肉,不算到赵州。
赵州当地人呢,招待贵客或操办个婚宴寿宴升学宴,餐桌上定有一盘红亮亮、油汪汪、香喷喷的咸驴肉。闲汉们下雨阴天凑在一块儿喝酒,七杯八盏前也是切一大包薄薄驴肉、油汪汪的驴膑子和嚼劲十足的驴板肠。人们好这口!爱这味!
       国道街、柏林街、石塔路等号称赵州的观光大道,每逢节假日,这些街道上游客如织,人头攒动,所以,街上的驴肉餐馆更是遍地开花,香驴坊、全驴宴、驴百味、小香驴五花八门。鼓腹而游的南来北往人,酒足饭饱之后,往往还要捎些回去赠与亲朋好友,散装的熟驴肉好吃没得说,但经不起炎热的天气、长途的“鞍马劳顿”,往往到了目的地驴肉也就变质变味了。周员外驴肉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令人头疼的难题。
       周员外驴肉坐落在石塔路上,店主是位周姓青春少年,小店装潢的时尚摩登,专门售卖散装肉和礼品盒。别看店主年轻,但要论起他家的老字号周员外驴肉,他都说不清年头儿。
      据传,清朝年间,店主的祖上周员外,家住固城村,开有一家粮店。周员外乐善好施,养了一头毛驴,平日里全靠这头粉嘴儿白鼻儿的小毛驴驮运粮食,推碾拉磨。有年冬天下了场小雪,周员外到邻村大石桥村去贩粮,途径赵州桥时,桥面上结了一层薄冰。小毛驴从光溜溜的桥面上滑下来,头撞巨石一命呜呼。周员外忍痛把驴肉施舍给贫苦的街坊邻居。
      有一岳姓乡民,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事父极孝。其父患重病,卧床不起。饥荒之年,岳家偶得周员外送来的一块驴肉,为了让父亲多吃几顿,儿子就把地里捡来的山药一起炖汤给父亲喝,没想到几天下来,父亲身体逐渐强壮,不但能下床自理,还能下地干活。儿子深思之后方明白,驴肉与山药配伍乃是绝好的健体补品。于是他便开了一间驴肉坊,想让更多的人吃上有滋补作用的驴肉。若干年之后他卤制的咸驴肉火候适当,成品驴肉嫩香可口、油香不腻,肥而怡口,在周围一带享有盛名。岳姓人家感念周员外当年所赠驴肉,便把驴肉坊定名为周员外驴肉。周员外驴肉遂成赵州当地一道代代相传的特色美食。
      周员外驴肉有自己的肉坊,选用原生态自养驴为肉源,肉驴只吃天然野草,不吃人工饲料,纯真绿色,所以它的肉味鲜美,肥瘦适中。煮肉更是采用赵州传统咸驴肉的独特工艺,不添任何化学添加剂。灶台的老师傅除了辅以人人知道的“百年老汤”外,靠“焖”取胜,一个焖字,传承百年。驴肉入锅前先将一层驴骨铺到锅底,防止粘锅,再将清水泡好的驴肉分部位下锅,每块驴肉重达十四五斤,然后投入十余斤的秘制佐料袋,用几百斤重的铁篦子将肉块压在汤下,急火猛攻四个小时,煮至六成熟时,撤掉大火,卤汤浆熟。整个过程并不加锅盖,全凭飘浮在汤上那四指厚的驴油形成自然的盖子,既保温又透气,还能使驴肉中的腥味和水分散发。长时间的焖煮,入味由表及里。熟肉出锅后,色泽红润,纹路清晰,绵软鲜嫩,肉质细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堪称佐酒下饭的上乘佳肴。
      经真空包装的周员外驴肉,将驴肉的各部分切割分装。驴肉、驴肝、驴鞭、驴舌根、驴膑子、驴肚儿、驴套肠等,可单吃也可拼盘。刚刚切好装盘的驴肉,红亮亮的腱子肉纹理清晰,有透明的质感;驴膑子乃一层厚厚的脂肪肉,色泽亮黄,香软可口,肥而不腻觉,赵州有“驴膑子、马板肠,一天不吃想得慌”之俗语;和驴膑子齐名的驴套肠泛着油光以鲜香取胜;驴肚儿的嚼劲、驴肝的细腻软糯各具千秋,端上桌来便有浓郁的肉香扑鼻而至,令人馋涎欲滴,蘸着醋蒜汁吃时,风味更加独特。
      与其他驴肉店铺相比,周元外驴肉因经营理念不同,显得新潮、洋派。但传承赵州美食文化却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拿石塔路来说,同一条路上有不下二十家烹制驴肉菜肴或外卖驴肉的酒楼、店铺,其中一家就挂出这样一副对联:名震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这很是气派的对联,口气不算不大!不过,它绝不是吹的,真真切切地道出了赵州传统咸驴肉的真滋味。

[下一篇] 贡院街8号:砂锅丸子

[上一篇] 老汤“白马肉”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