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风民俗 >  老汤“白马肉”
老汤“白马肉”
作者:赵志勇
       贡院街在清代是赵州贡院所在地,听上去颇有历史感。如今这条街已经看不到任何陈迹了,完全变作氤氲着买卖家气息的时髦商业街。贡院街8号的康龙餐馆在街北头,推开古色古香的两扇门,是一派小桥流水式的江南味道。而餐馆的招牌菜如老汤“白马肉”却是地道的老赵州传统做法。其做派与老瓶装新酒的贡院街,倒也搭调,老赵州人觉得,贡院街上就该有一些能够叫人怀旧的地方。
       “白马肉”并不是肉,它是民间老赵州人对豆腐的叫法。早年间,赵州人过穷日子的时候,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好不容易盼到过年,有钱人家忙着炖肉、熬鱼,一般老百姓能吃上豆腐就很满足,白白嫩嫩、价廉物美的豆腐被当地百姓戏称为“白马肉”。“白马肉”这个叫法既道出了豆腐的美味,也有饱含了底层百姓的苦涩。如今,上了岁数的赵州人,又有谁会忘记那个年代“白马肉”带来的欢愉与辛酸。
       “白马肉”在赵州人心目中地位很高。旧时赵州就有农历九月九,豆腐供财神的习俗。为了留住财神,供奉财神之前,先要用猫头纸把窗户糊起来,据说糊上窗纸财神就跑不出去了。
王建政是一位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了三十余年的大厨。先是在永通路开了家龙龙快餐,继而又在贡院街办起了康龙餐馆。几十年过去了,不管餐馆搬到哪里,他做的那道老汤“白马肉”的味道始终没有变,逐渐演绎成了一道人们喜爱的特色美食,来他家就餐的食客,开口必点这道一听菜名儿,便觉得新奇的老汤“白马肉”。
       汪曾祺先生是享有盛誉的美食家,先生对豆腐情有独钟,曾写有一篇名为《豆腐》的散文,洋洋洒洒,道尽了豆腐的前世今生。一点白物拌煎煮,被他写得摇曳多姿、活色生香。文中他忆起北京的老豆腐。说“老豆腐其实并不老,老,也许是和豆腐脑相对而言。老豆腐的佐料很简单:芝麻酱、腌韭菜末。爱吃辣的浇一勺青椒糊。坐在街边摊头的矮脚长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饼,夹一个薄脆,是一顿好饭。”
      品尝了赵州的老汤“白马肉”后,我倒觉得这道菜品与老豆腐有几分相似,堪称老豆腐的升级版。老汤“白马肉”选用的豆腐,乃是赵州固城村“豆腐王”康丙申祖传手艺加工的卤水豆腐。耄耋之年的康丙申,是土生土长的固城村人,豆腐世家。他用传统的卤水点豆腐,做出的豆腐独具特色,远近闻名。老康做豆腐选用粒大皮薄、表皮无皱、含油量低,而有光泽的大豆,用清水浸泡好,当豆瓣饱满,且裂开一线时就开始磨浆了,他认为,浸泡时间过长,会影响出浆率。他用的是古老的石磨盘磨浆,能给豆腐带来好的口感。煮浆、点卤全凭多年的经验,他做出的豆腐细若凝脂,洁白如玉,久煮不碎,口感柔韧。
      每天的早晨,王建政会亲自开车前往城南的固城村,采购回“老康家的石磨豆腐”后,便开始下厨动手加工。他先把豆腐用手掌轻轻压裂,再下到提前熬好的高汤中,用大火烧沸,再改文火慢慢炖煮。随着时间的变化,豆腐发生了质的改变,煨煮时间长了,它的表面会起若干蜂窝,状似冻豆腐。蜂窝状的豆腐如海绵吸水,汤中的味道慢慢渗透到豆腐里面,老汤中鸡肉与牛骨和海米的鲜香,融合交织在一起,让您无法分辨咀嚼在舌尖上的是豆腐还是肉。来一勺豆腐再品一口汤,鲜美的滋味定让您产生无可名状的销魂感。
      飘香的老汤“白马肉”,端上餐桌,白若凝脂的蜂窝豆腐钵里,浇盖一层明油,几点翠绿点缀其上,蓦然会联想到不同的美食体验,如西安的羊肉泡馍、保定的牛肉罩饼……它们看上去汤汤水水,朴实无华,却无一例外地温暖和滋养着一方百姓。

[下一篇] 赵州味道之——周员外驴肉

[上一篇] 梁记灌饼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