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驿里街上那个熙熙攘攘的风味小吃市场,喜欢种种活色生香的美味小吃,更喜欢去那里感受人间烟火的味道。如果将市场里整齐划一的大排档比作一张网,这张网或可将当地的特色小吃一网打尽。你瞧,招牌上的刀削面、土豆粉、牛肉板面、兰州拉面、灵寿腌肉面、云南过桥米线、炒饼、炒面、包子、炒酸奶、烤红薯、手抓饼、里脊扒饼、烧饼、油条、米粥等等,这些个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小吃是不是让吃货们流口水了,那还等什么?选您最爱的那一口儿,开吃吧!
梁记灌饼,就在这个市场里。也不知道老梁家住哪里,我每天早晨上班,经常同他在驿里街某一路段相遇,光头老梁穿一件蓝色围裙,骑一辆电动三轮,电动三轮车后挂着一辆小吃车,车里载着煤炉、饼铛和案板,权做他的工作台。这还不算怪异,怪异的是小吃车后面还牵着一台大冰柜。怪模怪样的“列车”由十几个大小不一的轮子组成,跑起来发出不间断的咕咚咚声响,老梁就这样招摇过市。“列车”的终点站便是驿里街市场。不论刮风下雨,他的每一天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老梁叫梁京存,50来岁模样,宋村人。宋村历来有做糖葫芦的习俗。22岁那年,他跟人学会了做糖葫芦的手艺。农忙时节种地,农闲就骑上三轮车到县城石桥大街上卖糖葫芦,靠每天三五十块钱的收入补贴家用。卖糖葫芦季节性强,有半年时间闲在家里,让他很憋气。33岁那年,他一位在石家庄市卖麻辣烫的发小,邀请他去学门儿手艺,往后好挣钱,并介绍他跟一位安徽人学做鸡蛋灌饼。
学艺期满,老梁出山了。他第一个在赵县城里打出了安徽鸡蛋灌饼的字号,成为当地第一家卖鸡蛋灌饼的人。由于鸡蛋灌饼是新生事物,口感又比较新奇,梁京存的买卖转瞬就火爆了,小吃车前常常排着长队。好景不长,模仿“安徽鸡蛋灌饼”的摊点,似乎一夜间在赵县遍地开花。老梁无奈,只好将招牌改为梁记灌饼,开始打自己的品牌。一晃十五六年过去了,梁记灌饼在县城声名鹊起。如今的80后,不少是吃着梁记灌饼长大的,包括我的儿子。
前些天,微赵州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组照片《刷爆朋友圈的故事:灌饼老梁和美女很fashion》,经微信传播,老梁很快成了网红。他的买卖想不火都难。我就觉得该去品尝一下梁记灌饼了。
那天清晨,我步行来到驿里街市场,市场内早已熙来攘往,沸腾起来。梁记灌饼摊位前的食客多少,不用我说您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穿蓝围裙的老梁脑门上冒着一层汗珠,只顾低头擀饼。他把手里的面团儿,擀成饼儿抹上油酥,一番折叠后再擀做厚薄均匀的长方型,双手提起两角儿快速铺到饼铛上,抹油、翻饼,饼坯遇热瞬间鼓起气泡,老梁早将两个鸡蛋打入碗中,接着用一双筷子在气泡上挑个小孔,眨眼功夫就将蛋汁倒入气泡内,随手拿起擀面杖将蛋液擀匀,翻两个身,一张香喷喷的鸡蛋灌饼就熟了。金黄的饼冒着热腾腾的白气,看上去特别有食欲。老梁说:“鸡蛋灌饼掌握火候十分重要,火急了容易糊饼,火慢了难以起泡。只有匀实火才能烙出合格的饼。”
老梁身边有位女助手,负责下一道工序。她根据食客口味往饼上刷一层甜面酱或辣椒酱,配上绿油油的生菜、红彤彤胡萝卜丝、细细的黄瓜丝、劲道的豆腐皮、细碎的葱花等等,爱吃香肠的再加根烤香肠卷起来,一份儿热乎乎的鸡蛋灌饼便递到了食客手上。
老梁把一拨儿食客打发走后,递过来一卷饼非要我尝尝。接过热腾腾的饼初咬一口,便觉得缕缕缠绕着诸多香味的热气中袭来,再吃,香辣咸香一股脑地撞击着味蕾,令人食欲大振。老梁见我吃得津津有味,脸上露出他那经典笑容。
为了卫生起见,老梁从不接钱,他的小吃车上有个钱箱,食客自己往钱箱里撂钱,就像往公交车的投币箱里投币一样。大钞也靠自己动手找零,算好账给老梁说声就行。除了卫生的因素,我倒觉得这体现了买与卖之间的高度的信任。
整个上午,老梁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基本没有停手。记得有个段子,大致意思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是赢家。老梁十几年如一日做同样一件事,算得上行家和赢家了。
美味的食物未必是山珍海味,食材更不必奢华,用最普通的食材精心料理,巧妙搭配,同样可以做出风味隽永的美食。梁记灌饼便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