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艺名家 > 记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郭氏兄弟
记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郭氏兄弟
作者:郝占奎




铁艺浮雕  世界“绝技”

                                                                ——记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郭氏兄弟



1998年10月,我从塞外张家口部队调任河北省会石家庄。当时,国内的许多媒体都在报道郭海博、郭海龙兄弟的绝技——铁板浮雕艺术。

随着交往、了解的加深,渐渐得知,郭氏兄弟与我有着许多渊源。他俩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幼年长于张家口和邯郸涉县,成年后定居石家庄。如今,虽为国际民间艺术大师,但依然朴实低调,依然在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着……

浮雕赋新艺,铁笔铸华彩。郭氏兄弟有着难得的艺术天分,他们的铁板浮雕艺术更是华夏一绝、世界首创,受到世人的认可和赞誉。

创作之路是艰辛而坎坷的。当初,他们一直认为铁板是易生锈、延展性差且坚硬的金属材料,有的较酥脆,有的易龟裂,在这种材料上进行锻錾剪切,是一件很难的事。铁板浮雕画制作工艺,以手工锤锻方法,直接在铁板上创作,在凸凹起伏的点、线、面,黑、白、灰关系中感受与寻找和谐统一,以表达山水、人物、花鸟的浮雕艺术效果。下锤的力度很难把握,力量大了铁板会开裂,整幅作品便前功尽弃;力量小了铁板没有反应,打不上痕迹,还得从头再来。一幅作品下来,就得千万锤地锻錾,千百次地抛磨。而且,作品经过防锈处理后是全黑的,既展现不出金属的质感,也体现不出艺术的美感。



事情的转机缘于一次偶然。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在一家制造厂上班的弟弟海龙,用废旧铁板敲出一个鲁迅侧影肖像,拿回家让哥哥海博看。一向想搞金属工艺美术的哥哥大受启发,认定铁板浮雕工艺大有发展前途,值得把全身心投入其中去探索,去创作。

还是缘于一次偶然。在处理生锈的爱因斯坦肖像时,他们偶然发现,经过抛磨,锈迹下的铁板上出现了黑白相间的素描艺术效果,很有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兄弟俩再次大受启发。从那以后,铁板浮雕在表现形式上不再是单一的黑色,每件经过抛磨的作品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偶然总是巧遇勇于探索创新之人。兄弟俩在工作中不仅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解决难题,更重要的是还善于将新的发现用到铁板浮雕作品中。在补焊被敲漏的作品时,他们发现,铁板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出现黄、红、紫、蓝等颜色。



这次的重大发现促动了一次艺术革命。

从此,通过锻打、抛磨、烧色等技术处理,他们手中的“铁笔”变成了神奇的“彩笔”,素描、工笔、写意,甚至水墨效果皆可通过掌控火候奇妙地呈现,以往生冷单调的铁板浮雕作品,从此有了缤纷的色彩,有了独特而鲜活的视觉艺术效果。不久,在作品烧色过程中,他们再次无意中发现,当焊把停顿在同一个地方,铁板上会自然呈现出具有瞳孔效果的圆形斑点。于是,经过摸索,他们“笔”下的动物作品眼睛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炯炯神采。

从此,他们手中的“笔”真的神了起来,山水作品有了色阶变化、水墨浓淡,瓜果蔬菜和昆虫变得惟妙惟肖、生动多彩,动物变得活灵活现、色彩鲜明,人物变得形神兼备、顾盼生辉……

经过技术创新,作品的金属质感、尤其是雕塑艺术所表达的特殊肌理,是其他任何材质都无法比拟的。

铁板浮雕、彩铜浮雕、焊塑艺术被称为“郭氏三绝”,填补了我国金属雕塑领域的空白,续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艺术无止境,探索无止境,创新也同样没有止境。为了不断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哥俩只要听说哪里有中外名家的艺术展,都要前去参观学习。他们寻找各种机会相继拜访了中央美院雕塑系副主任王少军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学会副会长范伟民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王晓惠先生,以及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锠教授等雕塑界的名师名家,使自已的作品日臻完善、不断提高。同时,在题材和创作风格上,哥俩坚持立足民间土壤,追求艺术真谛,师法自然的创作方向,每年都外出采风,接地气,找灵感,跑遍了河北、山西、内蒙、陕西、青海、西藏等许多地区。但体验的重点还是放在太行山区的农村生活上。作品中,最为耀眼的,也是他们最为自豪的是多年倾心创作的《丑娃》、《秋韵》等30多幅太行风情系列作品。这些有生命力、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浑然厚重,抱朴守真,表达着精神价值取向,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欢迎。

郭氏兄弟一心扑在铁板浮雕的研究与探索上,十几年间,几乎投入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和业余时间。他们克服工作场地小、作业噪音大、资金紧张、创新路坎坷、市场难开拓等等一系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投入大,回报小的问题曾长期困扰着他们的探索与创新。耕种总会有收获,惊喜的获得完全出于一次意外。1997年,朋友推荐他们参加迎香港回归河北美术作品精品展,兄弟俩创作的“关天培”铁板浮雕作品,得到了组委会的一致好评。这是他们第一次将自已的作品公布于世,虽然那次没设立奖项,但得到了观众和艺术家的广泛认可,他们很知足。从此,他们搞铁板浮雕的劲头更足了,并开始有意识地参加各种展览和社会活动。

奇迹的产生也难免遇上些奇遇。

1999年10月,兄弟俩应邀到无锡参加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绝活表演,短短几天时间,兄弟俩的作品便被抢购一空。200111月,他们应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兄弟俩的现场表演震惊了整个会场。有位观众原来怀疑他们的作品是用模子轧出来的,当亲眼看到两人现场锻敲肖像的绝技时,连连叫好:“我去过好多国家,从没见过现场敲肖像的,凭你们的手艺,就是不带一分钱,也能走遍世界各地。”当场的一个老板诚心诚意地劝告他们别走,留在上海发展。并承诺说:“就凭你俩的手艺,我保证让你们一


不懈努力,终获成功。十几年后的今天,郭氏兄弟逐渐摸索出一套选购铁板和制作工艺的方法,他们的铁板浮雕艺术也更加成熟。他们的学术论文《铁板浮雕创作中技术与艺术的思考》,成为了铁板浮雕艺术理论的开山和奠基之作,受到了广泛关注。

突发奇想的首创,探索路上的偶然,千锤百炼的敲打,填补空白的绝技,终于使得郭氏兄弟走进了独特的艺术之门,摘取了民间艺术界顶尖的桂冠。这些年来,兄弟俩的作品数十次入选省及国家级大型美展及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博览会,多次荣获大奖。

其中1999年,作品《丰收后的喜悦》获第二届华人艺术大奖,国际荣誉金奖;2001年,作品《秋韵》入选“庆祝建党80周年河北美术作品展”获金奖,作品《丰收后的喜悦》获中国国际第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山花奖——民间工艺银奖,作品《秋韵》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2年,作品《窗口》《民族魂》入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2004年,作品《丑娃》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金奖;作品《生命之水》《这是俺家的》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河北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2009年,作品《山里人的希望》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作品《香格里拉的晚霞》入选“庆祝建国60周年河北美术优秀作品展”,获银奖,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10年,作品《农忙》在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天工艺苑·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3年,“郭氏铁板浮雕”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作品《祈梦》入选“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酥油茶飘香的地方》入围“中央电视台雕塑大奖赛”……

中国书画界泰斗启功先生看到郭氏兄弟的铁板浮雕作品后,大加赞赏,高兴地挥毫题赠“铁笔传神”;当代著名诗人、著名书法家旭宇先生誉其为“华夏一绝”。海内外各界人士、单位及博物馆收藏其作品数百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吸收其为会员。2004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郭氏兄弟“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2014年,被认定批准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艺术”的传承人,入选河北省文艺专家库专家,被评为“河北省工艺美术行业2013年度人物”。2015年,聘为第四届河北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委,被河北省委宣传部评为2015年度燕赵文化之星,被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评为20142015年度人物。2016年,被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文联推荐为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获首届河北省非遗衍生品设计推广评选活动推广奖。20165月,获由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选颁发的“河北文艺贡献奖”,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12月,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新华社、路透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做了专题报道。

 

(作者 郝占奎  国家一级作家  著名艺术评论家)

[下一篇] 临池志自逸——张砚池书法印象

[上一篇] 海岩:文学是时代的呼唤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