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传说故事 > “秦皇驰道”与藁城有什么关系?
“秦皇驰道”与藁城有什么关系?
作者:百草丰


“秦始皇修驰道”在历史上可是与“筑长城”齐名的壮举!秦始皇称帝后,开始修筑构建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新的“驰道”交通网。《汉书》记载: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可见,“驰道” 即御用大道,是专为皇帝“龙车”通行备用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从公元前222年开始,秦始皇从咸阳出发东巡就有五次,直到最后病死于途中,灵柩又由井陉栈道返回。从这一点判断,秦始皇在藁城境内修建驰道的事应是毋庸质疑的。

春秋时,藁城为晋国属地,曾出现过一个由北狄部族分支迁移而来并落户定居的“肥累国”(旧址在如今的系井、城子村一带),因为强占晋地而被晋国灭亡,这也是后来人们称藁城南部“肥累”或简称“肥”的由来。到了战国时候,藁城又成了赵国的地盘。秦始皇为了吞并赵国,曾多次跨过太行山,进犯到藁城地界上来。而“宜安”(在今天宜安一带)又成了秦国从太行山下来后,要站稳脚跟必须拿下的第一个军事要冲。《资治通鉴》记载:“始皇帝十一年,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轑阳,桓齮取邺、安阳。

十三年,桓齮伐赵,败赵将扈輙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輙。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赵封李牧为武安君。

十四年,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

赵国将领李牧在宜安和肥累城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后来秦使反间计,赵王将李牧撤换下并杀害,最终至赵国灭亡。军事要塞枢纽“宜安”易手秦国,使秦国东进灭齐国,北上攻燕国的门户被彻底打开。

秦始皇登基称帝后,通过修建起来的驰道交通网开始了声威浩大的出巡活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登之罘”〔“之罘”即芝罘山,在山东省烟台市〕;“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在河北省昌黎县北)”。秦始皇在这三次出巡中都有可能是通过驰道——临晋道过井陉古栈道,进而向东穿过一马平川的平原到达山东一带及昌黎碣石之地。

而这条经过藁城南部的驰道,应该在宜安南侧或更远一些的地方,因为宜安附近分布着由西北斜横向东南的滹沱河分支汪洋沟,及浔河、丽水河等,这条驰道的最可能最适宜的位置应在赵县和藁城边界附近。

看来“秦皇驰道”存在的最大希望也就在赵县和藁城的交汇之处了。(待续)


责任编辑:清风

[下一篇] 悠悠古道情(“秦皇古道”考证与传说)

[上一篇] 八里古道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