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曝光“人情果” 众读者声援“六槐公”
人在落魄时,才知道谁的手最暖;情在吵架时,才明白谁的心最软。一个只懂流血却为你流了泪的人,是肝胆相照的朋友;一个只知流泪却为你流了血的人,是相濡以沫的恩人。真正的朋友,不是得意时有多少人追捧,而是在失意时愿意无求的帮助;真正的朋友,不是海枯石烂的甜言蜜语,而是在穷困潦倒时愿随你颠沛流离。很多时候,人在最深的绝望里,能看到的往往是最美的风景!
30年前,我在宅基地东西两侧,各种植3株国槐,故称六槐主人、六槐公、六槐堂,笔名槐卿。如今,树冠硕大,树萌蔽日,槐米芬芳。有《六槐吟》绝句赞道:
一
留住春风燕赵花,六槐树下是韩家。
田园千里无穷碧,万亩新粮万亩霞。
二
槐米清晨落地银,香风邻里几乡村。
氧吧自造人康泰,胜过蓬莱长寿神。
三
四代家人六槐树,一箱剪报半房书。
清心寡欲习诗赋,笑对棋枰不服输。
记者是我的朋友,党报是我的恩人,新闻是最美的风景。报纸传真天下事,人间关注庶民情。1985年9月12日,人民日报社国内政治部主任、函授班老师尹品端嘱咐我:“你的来信(作业)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村干部把果品送人情,上级干部开车到果园走后门‘买’苹果,这种不正之风应该煞住,保护集体和果农的利益。你把稿子抄清后,最好交给县纪委看看,并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将稿件直接寄给我。”尹老师说:“你为农民代言,这很好,但一定要事实准确、可靠。否则,会适得其反。请特别注意。”
离开报社时,编辑周朗对我说:“‘人情砖’一稿是《农民日报》处理的,‘人情果’的事儿最好也由《农民日报》处理。这件事比较大,是否发表得请报社领导决定。你回去后不要声张,安心等待,请你相信党报,相信记者,《人民日报》是为人民的,我们会妥善处理此事。”
1985年11月13日,我怀着忐忑不安地心情离开北京,能否发稿,心里没底。我好像在云端跌到深渊之下,身体有些飘忽,心头是欲呕不呕,手足也在颤抖着,面色苍白得可怕。伏在火车的小桌上暗流泪水。血与泪的交融,希望与正义之途,心里好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胡思乱想。我不知道怎么办好,此身如浮萍似的无依。我大声疾呼:正义、真理你在哪里?
回到青县,沧州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调查人员对我说:“一旦查清打击报复,无论何人,决不轻饶!小韩,请你马上回单位上班吧。往返北京的所有花费由单位报销,工资照发。你有什么怨屈可随时向我们申诉。”
绝育证据、罚款单据、计生政策、证人证言、电话记录等等,从这天起,调查大网在青县全面展开……调查结果如何?我一直在期盼着。
正在我愁肠百结之际,令我想不到的好消息来了:1985年11月16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向全国人民播报了《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同日发表的《出售“人情果,苦了种果人”》的读者来信。信中点名道姓批评了河北省青县县、乡、村三级干部买卖“人情果”的事儿。播音员葛兰、夏青那温润雄厚,磅礴大气的声音,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空回荡。从这天起,青县的“人情事件”传遍大江南北!
葛兰,著名播音艺术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葛兰和丈夫夏青的名字,曾经无人不晓,红极一时,他们是中国播音界的传奇人物。名满天下几十载,他们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葛兰、夏青在近50年的播音生涯中,不断钻研,熟练掌握了多种节目的播音技巧,尤以新闻、评论性节目见长。形成了清新明快,朴素大方,感情真挚、刚柔得体、平中见奇的播音风格,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为播音艺术的发展,播音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青县县委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上答复:“经查,来信反映的情况属实。出现买卖“人情果”的问题县委是有责任的。一是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没有跟上;二是对工作人员的教育不够,以致出现了这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问题。
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县委研究决定:一、县委要从买卖“人情果”问题中吸取教训,深入进行党性、党纪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素质。二、从县委做起,从县委工作人员做起,从党员干部家属做起,今后不允许发生类似买“人情果”等不正之风。三、县委拟就上伍村出售“人情果”和县直机关党员购买“人情果”的问题,向全县各级党组织发出通报,防止类似问题,并教育购买“人情果”的干部立即退清差款,保证今后不再犯。出产果品的乡村,要结合今冬明春的整党,把彻底清理“人情果”解决侵犯群众利益的问题,作为一项重点检查内容,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杜绝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
中国三大媒体同日曝光“人情果”,好像一颗政治“原子弹”在青县爆炸!国内若干媒体纷纷转发“人情果”,引起全国强烈反响。省委书记邢崇智电告沧州地委书记郭枢俭,郭枢俭责令青县县委,立即调查此案,退还欠款。县委大院、县工作组、县公安局、县交通大队、县交通局、武装部、乡政府机关、乡信用社等单位和个人,纷纷来上伍退还欠款,老百姓那个乐啊!
绿伴东风入,红随春雨来。1986年1月11日,《沧州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上伍农民向报社赠旗》的消息。
消息说,9日上午,晴空万里,阳光灿烂。青县上伍村的农民敲响锣鼓,舞起狮子,兴高采烈地在上伍村举行向沧州日报社赠送锦旗仪式,感谢党报替他们说了话。
几年来,上伍村的一些干部以权谋私,乱砍乱伐树木,拿着集体的砖和水果送人情,群众极为不满。一些人虽然向乡里反映,却没有得到解决。去年6月17日,《沧州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上伍村干部滥伐树木》的批评文章。尔后,8月17日的《农民日报》和11月16日的《人民日报》又分别发表了题为:《出售“人情砖”,苦了制砖人》和《出售“人情果,苦了种果人”》的读者来信,批评了发生在上伍村里的怪现象。这几篇稿件发表后,上伍群众把报纸贴在大街上,看报的人围了一层又一层,为党报反映了群众的呼声拍手称快。也有个别干部迟迟不悟,说:“不就是几张破报纸嘛!”省委、县委对报纸反映的问题极为重视。省委领导同志亲自过问出售“人情砖”、“人情果”的问题;县委决定,把清理“人情砖”、“人情果”做为整党的重要内容。上伍村的歪风终于刹住了。
为了表示对党报的感激之情,农民代表韩得志等人提出,向人民日报社、农民日报社和沧州日报社赠送锦旗。本村的土“书法家”韩正山为锦旗书写了“为民作主,伸张正气”八个大字,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在授旗仪式之后,村民代表激动地对记者说:“党报的几篇文章,保住了我们村十来万元,至于政治上的收获,更是万两黄金也买不到的!”
据悉,向人民日报社和农民日报社赠旗也将稍后一些时候进行。
当年,《河北日报》在头版全文转载此消息。《沧州日报》还配发了《植根于群众之中》的本报评论员文章。这两篇文章由时任《沧州日报》总编室主任刘桂茂采写。
评论员说,报纸是干什么的?
胡耀邦同志讲得好: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当然也是党和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也就是说,它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是反映群众呼声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报纸才有如此威力:一块“豆腐干”大的文章,可以使犯了错误的人幡然思悔,使主持正义事业的人扬眉吐气。有人说:“不就是几张破报纸嘛!”其实,报纸顺了党心,合了民意,它的作用着实小觑不得呢!
请看!上伍农民向本报赠旗的新闻。我们的报纸起了这么一点儿作用,群众就是如此的兴高彩烈!当然,我们还做得很不够。这次赠旗,与其说是对我们的赞誉,毋宁说是对我们的鼓励和希冀。“如鱼在水,冷暖自知”;社会上哪些东西该提倡,哪些东西该批评,群众有着极基深刻的感受。一张报纸要想真正办好,除了认真学习、贯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之外,还必须植根于群众之中。否则,我们就成了离开了大地母亲的安泰,有什么力量可言?
愿广大读者和我们共同努力,把我们这张报办得更好。
我的《抒怀》七律云:
两篇告倒半朝官,纵酒高歌黎庶欢。
狮舞街头伸正气,龙腾巷尾吐金丹。
魏征直谏唐皇喜,学子忠言酷吏寒。
贬谪回乡人未倒,骚神迎我上诗坛。
通讯员写表扬稿还容易些,写批评稿就会受到人情面子和错踪复杂的关系的制约:刘桂茂先生在《我的新闻情》序言中说:“韩中清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本人又是农民,在这里他是“永久”牌,不是“飞鸽”牌,得罪了人要付出相应代价。因此当一个农民新闻工作者无疑要有更多的吃苦精神,更多的新闻敏感和更多的浩然正气。
沧州文化界几乎都知道我是以写批评稿件闻名的。《人情砖》一稿当年荣获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一等奖。《人民日报》著名记者、杂文家吴昊就“人情果”问题撰写了《道是有情却无情》4200字的杂文。(详见1985年12月2日《农民日报》四版。)与我一起,对拿了集体财物送“人情”的现象加以抨击。
吴昊先生写道:……“对这封来信,据说青县县委已经处理,有关单位和个人已退清欠款。但这‘人情果’却是很值得思考的。‘人情’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感情要‘请’苹果搭桥,那喜剧性的情节是可想而知了。以果送情者,陪着笑脸,客气地说:‘我们那里的土特产,小意思……,对方摆出一副不罗礼,不做脏官的样子说:‘不、不、不,还是以值论价吧,该多少,算多少……双方谦让一阵后,还是以果送情的拍板定音:‘好,公事公办,就按‘社员价’吧。‘买卖’谈成了,人情也送了,双方表面上都是热乎乎的,决不像农贸市场上那样,为了一分钱而讨价还价,真是‘有情’得很!其实双方心里都另有盘算,以果送人情者,对上面那些机关,一惹不起,二离不开,此处失一点,说不定彼处会得一点,算起大账来,忍一时‘肚子疼’,值得;对方心里也明镜似的,哪里是什么‘公事公办’,哪里是什么‘社员价’,我愿打,你愿挨,我手中有权,你拿苹果送情,是怕日后用的时候,我绝情。心里的明来暗去,不是地地道道的‘无情’吗?不是‘道是有情却无情’吗!
吴昊说:“其实,许多不正之风后面都是‘有情’掩盖着‘无情’的。……然而细细想来,这众多的、浓浓的‘人情’,是有情呢?还是‘无情’呢!还是‘道是有情却无情呢?是很值得一想的!’”……
正义春风吹大地,耕夫壮举誉神州。一时间,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湖北等地读者的来信,像雪片般地从全国各地“飞”到韩中清手里。请看其中几封来信:
韩中清同志:(其一)
你好!我们从《人民日报》《出售“人情果,苦了种果人”》这篇文章中,看到了你勇于向不正之风作斗争的事迹后,深为你的勇气所感动,认为你做得好,做得对!就是应该与那些坑害他人利益,自己从中得利的人和事作斗争。
现在社会上是有那么一些单位和个人,利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慷国家与集体之慨,中饱私襄。他们忘记了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作怪。面对这种情况,你的行动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但不知那些从中得利的单位和个人,是否将差款全部退还了你们,退还后他们作出的反应如何?是否又变着花样在坑害你们等等。相信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今天,这种侵犯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是得不到好结果的!
此致
敬礼
河南省中原油田钻井五室袁志辉、何强、史纯灵、黄廷虎、苗斌、吴军、张佩飞、王芬、管锦坤。
1985年11月19日。
韩中清同志:(其二)
你好,两封来信都收到了,谢谢你对我们的信任。知道你现在的处境很不好,希望你昂起头来和不正之风斗争到底,相信正气是决不会被邪气所压倒的!
我们已经给《人民日报》周编辑去了信,把我们给你去信询问的事和了解到你的情况,一并告诉了她。并且把你的第二封回信抄了一份一起邮去了。我们希望她再了解一下你那里的情况,(如果周记者去了,你可将我们给你去的信让她看看,因为我们给你去信时没有留底)。为你的正气,作出正义的伸张。
虽然我们和你素不相识,但深为你所受的打击报复而不平,如果我们还能为你做点什么,请来信。
此致、
敬礼
河南省中原油田钻井五室袁志辉、何强、史纯灵、黄廷虎、苗斌、吴军、张佩飞、王芬、管锦坤。
1985年12月6日
韩中清同志:(其三)
您好!请允许我冒昧地称呼您同志,因为我不知道您的年龄。我是一个双脚残废的17岁青年,见识不广,见到周围厂的领导开后门,拉关系,没人管。我就以为人们都是自顾自。今天,我偶然从1985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上看到您揭露了县、乡、村干部买卖“人情果”的事,心里非常感动。您的做法是十分可贵的,像您这样为民讲话的人太少了,我一定要向您学习!
祝您家庭美满,工作顺利!
武汉市石口区武药宿舍(新三栋)韩世顺
1986年2月。
韩中清同志:(其四)
你好!
两次来信均已收阅。真为你的问题能如此迅速地解决而心悦,也为真理又一次战胜邪恶而心慰。
今去信目的有二:1、目前调查组是否在青县?对你打击报复有否结论?你见此信后将你这阶段时间的经历简述成文寄给我们。我们最近外地采访回来,议定过些时候去青县。总觉得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多少也做了一些工作。既然问题解决了,分享快乐之心由然而生!去否,待你回信后,如确定有报道价值(因我们毕竟是新闻单位)再做定酌。2、“人情果”一事的落实情况如何?青县目前尚有哪些突出问题?农村整党开始,青县如何布置?
因刚回来,有些采访材料还要准备。此信为见你信的两点设想。
等你回信
此致
敬礼
农民日报社群工部
1985年11月27日
这封信是《农民日报》群工部主任曾业松写的。他是中国三农问题专家,后调中央党校任教授,中央一号文件起草人之一。
《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沧州市新闻协会会长刘桂茂在《我的新闻情》序言中说:“这些稿子发表后当地群众奔走相告,令人激动。当然,两篇稿子告倒“半朝官”,恨他的人是不少的,而且多是有点权势的人。韩中清却全然不惧:“我是一个‘地平线’上的人,谁还能将我踩进地下去嘛!”凛然与不正之风相对!黄土地养育了他,造就了他,弘扬正气,迎战腐败,敢于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勇于拿起笔为民请命,韩中清能有这样的浩然正气,不能不令人钦佩!”
下面再说一下沧州地委调查组的情况。调查组在青县工作40余天,由于多人打假证,说假话,对我打击报复之事未能落实。
1986年春,青县建筑总公司改组,张友文书记被调离。新班子主要负责人原在上伍公社工作,他曾无数次侵吞白吃上伍的苹果,对我怀恨在心。改组首日,我和另一名临时工被辞退。我走后第二天,那一个被“辞退”的人又回公司上班了。从此,我被迫回家种地兼顾经商。
1986年6月,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经商。
为了百姓利益,我牺牲了个人政治生命。(青县县委原主要领导承诺:只要不管“人情砖”“人情果”之事,为我第一个转干部。)不少知心朋友责怪我:“如果不是‘人情果’事件,你早就转干了。你的能力比我们强!你为了他人利益,丢掉了个人铁饭碗。(养老费是我自己花钱买的)就是在乡镇干部的位子上退休,一个月也得四五千元啊!再说,你的工作能力不比县级干部差!”
有一次在青县街头,一个同事见到我热情握手,他对另一个年轻人说:“你认识这个人吗?”对方回答:“不认识。”“你知道青县的‘人情果’事件吗?”“知道。”年轻人回答。“他是韩中清,‘人情果’就是他写。”“啊!见到真人了,我早就知道您的大名。”小伙子一边说,一边紧紧地握住我的双手。
对于“人情果”事件,我当年不后悔,现在不后悔,将来不后悔,永远不后悔!
责任编辑: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