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加1)
率先报道尹升事迹 大爱新闻誉满乾坤
媒体多家同报道,一时红透百千城。画家大爱传天下,记者领头是槐卿。名扬天下的中国好人尹升是我在全国率先报道的。
尹升祖籍河北青县,是天津知名书画家。我在未进报社之前就了解尹升收养孤寡老人的事迹,因为尹升的姐姐是我三婶。三叔、三婶从天津回老家时总念叨:“你老舅赡养着好几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头,他把自己的画卖了给老人们买好东西吃,你老舅是个慈善人。”
1994年春,我三叔、三婶和尹升老舅同时回到上伍老家探亲。这天上午,他特意为我画了一幅6尺宣纸的墨荷。“中清,你敢写‘人情砖’、‘人情果’维护了老百姓利益,不简单。我愿你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尘,希望你今后为乡亲们办更多的实事、好事。”言罢,他挥笔落款“圣洁通体清香溢,犹恐未能满乾坤。”接着尹升又给我画了一幅彩色大公鸡。“中清,你看这只大公鸡昂首挺胸,清晨高歌,像征着它为人民鼓与呼,你若是个记者就好了。”1998年我真的当上了人民的记者。
2001年11月,我带着摄影记者来到天津尹升家。采访结束,我连夜赶写了《收养十七位老人的书画家》长篇通讯。当年11月23日在《沧州晚报》头版头条配彩片见报。尹升的事迹登报后,我给《天津日报》《今晚报》各寄一份样报。因为尹升的户籍在天津,天津媒体理应大力宣传尹升的事迹,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尹升。《天津日报》《今晚报》见到《沧州晚报》后,立即派记者采访尹升,并连续跟踪报道。天津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也相继报道了尹升的事迹。
2002年7月,《沧州日报》记者曹杰请我带领她去天津采访了尹升。7月25日《狮城晨刊》以《尹升:收养17位老人》为题见报。
2007年8月,我又引导《燕赵都市报》记者祁胜勇采访了尹升。 当时尹升身体欠佳,整天忙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
2007年10月21日,祁胜勇以《尹升泪别张老汉》为题,报道了在尹升家生活16年的张玉堂(化名)老汉,于10月15日凌晨,安详辞世(享年92岁)的消息。祁胜勇记者说,8月6日,本报刊登了我省青县籍好人尹升36年赡养17位孤寡老汉的故事,曾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切反响。
几个月前,张老汉患病,70岁的尹升昼夜侍奉床头达136天,喂饭擦身、端屎端尿,期间张老汉经过9次抢救。4个多月的劳累守候也使尹升几次心脏病发作,但尹升很欣慰,他说,老人年轻时曾冒险救过一家人,我很敬重他的为人,应当让他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17日,尹升为张老汉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葬礼上,尹升执孝子礼,想起与张老汉相处16年里的生活点滴,不禁放声大哭。
8月6日,《燕赵都市报》对尹升的事迹报道刊发后,曾引起读者强烈反响,许多读者通过记者联系尹升,向他表示敬意。中秋节前夕,青县县长李新平代表家乡父老特地去天津看望尹升。李新平对记者说,看到尹升的事迹后,很感动,家乡人民为青县出了这么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士感到骄傲。
后来,全国若干报刊、网络纷纷转发尹升的事迹。从此,尹升红遍全国,尤其文化艺术界更是人人皆知。世界级影星成龙资助尹升10万元生活费赡养老人。据悉,尹升拿出大部分钱赠送给青县的大学生和特困老人。2010年5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各省市主流媒体,集中报道了尹升的事迹。
请看,2010年04月12日人民网、《人民日报》记
作者:曹杰李晨光孙嘉林
文章说,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就《沧州日报》报道的“沧州好人”尹升做出批示,要求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大媒体对他“用一颗善良的心谱写出人间大爱”的感人事迹展开大规模宣传。
一个地市级媒体发现并力推的一个典型,为何能引起如此高程度的关注?
(小标题一)偶然进入视线的新闻人物
2002年夏,记者在青县采访时,偶然得知陈嘴乡有个叫尹升的老人,多年来赡养了十几位孤苦老人。当时正值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理论,正通过多种途径频频发出信号。多年的新闻采写经验告诉我们,这个人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报道,极具新闻价值。
曹杰记者马上通过《沧州晚报》记者韩中清,与已经移居天津的尹升老人取得联系。(2001年11月23日,韩中清在《沧州晚报》发表了《收养十七位老人的书画家》长篇通讯。)一听说是家乡的记者,老人很热情。随后韩中清带领曹杰赴津采访。在天津万新村一套3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里,尹升和80多岁的张玉峰老人生活在一起,像一对父子。
采访是在聊天中进行的。慢慢地,一个“大孝”老人展现在我们面前——从1971年赡养第一位老人赵永贵开始,尹升已赡养17位非亲非故的孤老;最多的时候,这套逼仄的小屋里住着4位老人;供养老人,他靠的是卖画的收入……
采访中,说起与一个个老人的故事,尹升多次热泪盈眶,我们也不禁泪湿双眼。那一个个打动人心的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中午,我们一起包饺子。和馅时,尹升先把肉过油炸一下,他说,这样老人吃起来好消化。饺子熟了,尹升先盛一碗饺子汤端到张玉峰老人跟前……
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通过这次采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敬老孝亲的尹升,更是他身上的那种中华传统美德,那种大爱精神。
职业的敏感,使我们敏锐地认识到:尹升身上体现出的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弘扬这种精神,带动社会风气向好,是记者的责任,时代的需要。回到沧州后,曹杰马上赶写稿件。7月25日《沧州日报·狮城晨刊》头条发表通讯:《尹升:收养17位老人》。这也是沧州媒体首次(应为第二次)报道尹升的故事。
(小标题二)持续关注成就全国典型
典型宣传不是短期行为,保持典型影响的持久性,需要随时关注其发展变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才能使典型始终保持社会影响力。
直觉告诉我们,尹升是一位值得长期关注的新闻人物,他身上不仅有可能发生更多的新闻,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他的品行应该在社会上大力提倡,也应该得到更好的弘扬。
通讯发表后,我们不断思考怎样做好尹升的后续报道。每过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和尹升老人联系一下,表达问候,同时也了解老人相关动态,一旦发生新闻,及时报道,做到有新闻不漏报。在这种持续关注下,8年来,我们发表有关尹升的稿件30余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2006年7月26日,《沧州日报·渤海周刊》重磅推出通讯:《大爱托起十七位老人的幸福晚年》。报道引起市委书记郭华的重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军专门听取汇报并召开座谈会,把尹升作为“沧州好人”的重大典型推出。
2008年,沧州日报评选“沧州市十大公益人物”,尹升光荣当选。在3月11日的颁奖典礼中,尹升带着赡养的老人前来领奖,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更赢得了大家发自内心的钦佩。对尹升,我们再次进行重点报道,刊发了访谈《尹升,把善事做到生命尽头》《尹升特殊礼物赠送市委市政府和报社》等相关报道。
2009年清明节前夕,我们又把目光投入这位老人,采写稿件《尹升两年十次回乡祭悼赡养的老人》。此后,《好人尹升回乡讲孝道》、《成龙与尹升十万善款一样情怀》《尹升回乡捐助真情基金》等稿件相继见诸报端。此外,在策划“热心沧州”系列报道中,我们把尹升再次作为典型报道,刊发稿件《38年敬老情——大孝齐天的坚守》。2009年,《沧州日报·渤海周刊》还刊发了6000余字的报告文学《好人尹升》。
最近,我们又发表了《“沧州好人”尹升再成全国焦点》和《让爱传承》两篇新闻稿件。
一个人物,如此高密度、高频率地在《沧州日报》出现,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尹升也在全市乃至全省引起广泛影响,被评为“沧州好人”典型代表、“沧州市十大公益人物”、“感动河北人物”,获“河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小标题三)人性光辉铸就道德力量
典型人物或者好的新闻事件,都不是简单独立存在的,而必然与时代紧密相连。我们紧紧抓住尹升这一典型,不遗余力地予以报道,正是鉴于尹升事迹对当今时代的示范意义。他的善行,体现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相吻合,与当代志愿者精神异曲同工,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尹升算不上大人物,他的故事也称不上惊天动地。但小人物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力量,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小人物身上的道德力量是最打动人心的。通过报道尹升的事迹,引导人们从点滴做起,积小善为大德,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这是尹升事迹的新闻价值所在,也是记者的职责所在。
正是这样一种新闻感知,我们才会有8年的持续关注。在宣传报道中,我们深思熟虑、精心策划,切实把宣传典型当成一项系统工程,举全报之力安排部署,从而挖掘出尹升这一典型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把他从沧州的典型逐渐树立成全国道德楷模。
关于谁是第一次报道尹升的媒体,这里还有一个“争功”的故事呢。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全国各级媒体同仁对尹升事迹的长期关注和连续报道。弘扬正能量,记者皆有责。后来,沧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继红委托“沧州好人后援会”代表,专程赴天津空军医院,看望正在住院治疗的“沧州好人”尹升,并为老人送去慰问金。
欲知中国好人尹升更多的故事,请在网上搜索。
行笔至此,草作四联赠尹:
修身岂为名传世;
助老唯思利及人。
磨秃长毫绘就千张画;
茹苦含辛,日日尽力胜亲生。
暮鼓晨钟,售画善行济孤翁。
步入蓬莱,怎向高天施妙手;
挥毫云锦,更托慈善寄初心。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槐卿人生·第二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