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槐卿人生·第二十二章
槐卿人生·第二十二章
作者:韩中清

第二十二章(加1)

率先报道尹升事迹    大爱新闻誉满乾坤

媒体多家同报道,一时红透百千城。画家大爱传天下,记者领头是槐卿。名扬天下的中国好人尹升是我在全国率先报道的。

尹升祖籍河北青县,是天津知名书画家。我在未进报社之前就了解尹升收养孤寡老人的事迹,因为尹升的姐姐是我三婶。三叔、三婶从天津回老家时总念叨:“你老舅赡养着好几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头,他把自己的画卖了给老人们买好东西吃,你老舅是个慈善人。”

1994年春,我三叔、三婶和尹升老舅同时回到上伍老家探亲。这天上午,他特意为我画了一幅6尺宣纸的墨荷。“中清,你敢写‘人情砖’、‘人情果’维护了老百姓利益,不简单。我愿你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尘,希望你今后为乡亲们办更多的实事、好事。”言罢,他挥笔落款“圣洁通体清香溢,犹恐未能满乾坤。”接着尹升又给我画了一幅彩色大公鸡。“中清,你看这只大公鸡昂首挺胸,清晨高歌,像征着它为人民鼓与呼,你若是个记者就好了。”1998年我真的当上了人民的记者。

2001年11月,我带着摄影记者来到天津尹升家。采访结束,我连夜赶写了《收养十七位老人的书画家》长篇通讯。当年11月23日在《沧州晚报》头版头条配彩片见报。尹升的事迹登报后,我给《天津日报》《今晚报》各寄一份样报。因为尹升的户籍在天津,天津媒体理应大力宣传尹升的事迹,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尹升。《天津日报》《今晚报》见到《沧州晚报》后,立即派记者采访尹升,并连续跟踪报道。天津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也相继报道了尹升的事迹。

2002年7月,《沧州日报》记者曹杰请我带领她去天津采访了尹升。7月25日《狮城晨刊》以《尹升:收养17位老人》为题见报。

2007年8月,我又引导《燕赵都市报》记者祁胜勇采访了尹升。 当时尹升身体欠佳,整天忙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

2007年10月21日,祁胜勇以《尹升泪别张老汉》为题,报道了在尹升家生活16年的张玉堂(化名)老汉,于10月15日凌晨,安详辞世(享年92岁)的消息。祁胜勇记者说,8月6日,本报刊登了我省青县籍好人尹升36年赡养17位孤寡老汉的故事,曾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切反响。

几个月前,张老汉患病,70岁的尹升昼夜侍奉床头达136天,喂饭擦身、端屎端尿,期间张老汉经过9次抢救。4个多月的劳累守候也使尹升几次心脏病发作,但尹升很欣慰,他说,老人年轻时曾冒险救过一家人,我很敬重他的为人,应当让他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17日,尹升为张老汉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葬礼上,尹升执孝子礼,想起与张老汉相处16年里的生活点滴,不禁放声大哭。


8月6日,《燕赵都市报》对尹升的事迹报道刊发后,曾引起读者强烈反响,许多读者通过记者联系尹升,向他表示敬意。中秋节前夕,青县县长李新平代表家乡父老特地去天津看望尹升。李新平对记者说,看到尹升的事迹后,很感动,家乡人民为青县出了这么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士感到骄傲。

后来,全国若干报刊、网络纷纷转发尹升的事迹。从此,尹升红遍全国,尤其文化艺术界更是人人皆知。世界级影星成龙资助尹升10万元生活费赡养老人。据悉,尹升拿出大部分钱赠送给青县的大学生和特困老人。2010年5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各省市主流媒体,集中报道了尹升的事迹。

请看,2010年04月12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他把自己的钱都花在义务赡养老人上,自己却一贫如洗;他照顾的老人享年全部超过80岁,其中6位活过了90岁;他经常教育儿子,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世代传承下去;现在,他希望多卖些画,盖一所免费养老院,等他老得不能动了,可以雇人来照顾老人们。者朱虹的文章:《好人尹升,大孝如歌》


他,叫尹升,天津市文史馆馆员,今年73岁。
走进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尹升的家,记者不禁惊呆了。谁能想到这位书画家竟住在一间不到38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室内没有厕所,几张老桌子和老柜子就是全部的家具。屋里最显眼的摆设,是他获选“2007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和2008年第二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时得到的奖杯。尹升说,自己的钱都花在赡养老人上了。
偶遇结缘
“遇上你是我的福分,你的心就像金子”。
尹升今年73岁,河北青县人,1954年起定居天津。尹升收养老人始于39年前。
1971年,34岁的尹升是天津感光胶片厂工人。一次在城郊,尹升偶然发现一位老人昏倒在路边。他看着可怜,上前把老人救起并给老人买药送饭。老人康复后对尹升吐露了身世:他叫赵永贵,年轻时曾当过东北军武术团团长,后来部队打散了,家人也相继离世,无依无靠的他流落到天津,在城郊一个水坑边用木板搭了间6平方米小屋居住,以打草拾粪为生。那天昏倒是因为喝了坑里不干净的水,拉肚子虚脱了。
尹升同情老人一生坎坷、无依无靠,决定照顾他。尹升每天5点起来帮老人打芦草,到7点再骑自行车去上班,周末还带着家人帮老人打草、挑水做饭。那时候尹升每月工资40多元,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但老人口粮不够,尹升就把自家的粮食送给老人吃。他带着儿子们和泥脱坯,帮老人盖了两间土房。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余震未消时,尹升抱起赵永贵准备出屋,老人死死抓住门框不肯出去:“你快跑吧,为了我苦了你了,让我死吧,省得再连累你们全家!”尹升拼命将老人抱出屋,对他说:“放心吧,只要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
1978年,赵永贵老人以82岁高龄谢世。临终前,他拉着尹升的手说:“遇上你是我的福分,你的心就像金子!”

精心照料
“老尹对收养老人的关心照顾,亲儿女都做不到”
从赵永贵开始,尹升收养孤老汉就再没停止过,他前后照料了17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一个“苦”字表达不了尹升赡养老人的艰难历程。1981年,他从厂里病退,每月只有31元工资,3个儿子要上学,又要赡养老人,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尹升师从著名书画家吴玉如、梁崎等,书画功底深厚。他给外贸公司画过8分钱一张的标签,给北京荣宝斋画过20元一张的画,零星的收入用以贴补家用。一度,尹升的儿子儿媳全部失业,妻子700多元的工资要养活15口人。直到如今,尹升每月工资也只有1182元,一双袜子补了几十次都舍不得丢,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赡养的老人。
最多时,尹升同时赡养着4位老人。老人少食多餐,尹升一天要做5顿饭,以稀烂的粥面为主。尹升熬粥要放3种杂粮、加牛奶,保证营养均衡;煮面则加鸡蛋。
由于肠道功能退化,有的老人们大便困难,尹升就用手掏。掏一次大便常常要两个多小时,累得尹升一身大汗。为了老人心情舒畅,尹升每天陪老人聊天,带老人散步,半夜还要起来数次,看老人有没有不舒服。
老邻居齐仁良说:“老尹对收养老人的关心照顾,亲儿女都做不到。”尹升照顾的老人享年全部超过80岁,其中6位活过了90岁。收养之初的老人都有些疾病,经尹升照料后,不仅恢复健康,连感冒都没有得过。尹升的经验就两个字:“精心”。


敬老爱老
“看着他们安详地走完一生,心里就感觉十分踏实和满足。”
尹升说:“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善良,都是一本大书,这也是我收养老人的原因。”
张玉峰与尹升生活了16年,是尹升赡养时间最长的一位老人。张玉峰是一名抗日地下工作者。2007年,92岁的张玉峰病危,已经70岁的尹升侍奉床头半年多,喂饭擦身,端屎端尿,自己累得心脏病几次发作。为了给老人治病,尹升忍痛将恩师梁崎赠与自己的一幅画卖了700元。这幅画的卖价现在不知翻了多少倍,但尹升觉得只要是为了老人花钱,值!
在赡养老人的过程中,尹升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和充实,“每送走一位老人,看着他们安详地走完一生,心里就感觉十分踏实和满足。”
尹升的善举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老伴刘俊英也是个善良的人,家里揭不开锅时借钱养老人,从没有一句怨言。尹升经常教育儿子: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世代传承下去。老人生病,尹升实在忙不过来时,3个儿子就轮流帮忙。
91岁的宫树震是尹升收养的第十七位老人。2002年他被尹升接回家的时候,尹升的小屋里已住了3位老人,尹升只好自己睡在大书桌上。如今,尹升与包括宫树震在内的两位90多岁老人生活在一起。
尹升也不是没有担心:自己也老了,万一哪天不能动了,怎么照顾老人呢?他希望能多卖些画,在河北青县的家乡买几间房,盖一所免费养老院,可以雇些人来帮忙照顾老人们。

再请看《新闻战线》(2010年第9期)《“沧州好人”感动全国》这篇文章。

作者:曹杰李晨光孙嘉林

文章说,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就《沧州日报》报道的“沧州好人”尹升做出批示,要求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大媒体对他“用一颗善良的心谱写出人间大爱”的感人事迹展开大规模宣传。

一个地市级媒体发现并力推的一个典型,为何能引起如此高程度的关注?

(小标题一)偶然进入视线的新闻人物

2002年夏,记者在青县采访时,偶然得知陈嘴乡有个叫尹升的老人,多年来赡养了十几位孤苦老人。当时正值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理论,正通过多种途径频频发出信号。多年的新闻采写经验告诉我们,这个人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报道,极具新闻价值。

曹杰记者马上通过《沧州晚报》记者韩中清,与已经移居天津的尹升老人取得联系。(2001年11月23日,韩中清在《沧州晚报》发表了《收养十七位老人的书画家》长篇通讯。)一听说是家乡的记者,老人很热情。随后韩中清带领曹杰赴津采访。在天津万新村一套3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里,尹升和80多岁的张玉峰老人生活在一起,像一对父子。

采访是在聊天中进行的。慢慢地,一个“大孝”老人展现在我们面前——从1971年赡养第一位老人赵永贵开始,尹升已赡养17位非亲非故的孤老;最多的时候,这套逼仄的小屋里住着4位老人;供养老人,他靠的是卖画的收入……

采访中,说起与一个个老人的故事,尹升多次热泪盈眶,我们也不禁泪湿双眼。那一个个打动人心的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中午,我们一起包饺子。和馅时,尹升先把肉过油炸一下,他说,这样老人吃起来好消化。饺子熟了,尹升先盛一碗饺子汤端到张玉峰老人跟前……

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通过这次采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敬老孝亲的尹升,更是他身上的那种中华传统美德,那种大爱精神。

职业的敏感,使我们敏锐地认识到:尹升身上体现出的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弘扬这种精神,带动社会风气向好,是记者的责任,时代的需要。回到沧州后,曹杰马上赶写稿件。7月25日《沧州日报·狮城晨刊》头条发表通讯:《尹升:收养17位老人》。这也是沧州媒体首次(应为第二次)报道尹升的故事。

(小标题二)持续关注成就全国典型

典型宣传不是短期行为,保持典型影响的持久性,需要随时关注其发展变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才能使典型始终保持社会影响力。

直觉告诉我们,尹升是一位值得长期关注的新闻人物,他身上不仅有可能发生更多的新闻,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他的品行应该在社会上大力提倡,也应该得到更好的弘扬。

通讯发表后,我们不断思考怎样做好尹升的后续报道。每过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和尹升老人联系一下,表达问候,同时也了解老人相关动态,一旦发生新闻,及时报道,做到有新闻不漏报。在这种持续关注下,8年来,我们发表有关尹升的稿件30余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2006年7月26日,《沧州日报·渤海周刊》重磅推出通讯:《大爱托起十七位老人的幸福晚年》。报道引起市委书记郭华的重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军专门听取汇报并召开座谈会,把尹升作为“沧州好人”的重大典型推出。

2008年,沧州日报评选“沧州市十大公益人物”,尹升光荣当选。在3月11日的颁奖典礼中,尹升带着赡养的老人前来领奖,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更赢得了大家发自内心的钦佩。对尹升,我们再次进行重点报道,刊发了访谈《尹升,把善事做到生命尽头》《尹升特殊礼物赠送市委市政府和报社》等相关报道。

2009年清明节前夕,我们又把目光投入这位老人,采写稿件《尹升两年十次回乡祭悼赡养的老人》。此后,《好人尹升回乡讲孝道》、《成龙与尹升十万善款一样情怀》《尹升回乡捐助真情基金》等稿件相继见诸报端。此外,在策划“热心沧州”系列报道中,我们把尹升再次作为典型报道,刊发稿件《38年敬老情——大孝齐天的坚守》。2009年,《沧州日报·渤海周刊》还刊发了6000余字的报告文学《好人尹升》。

最近,我们又发表了《“沧州好人”尹升再成全国焦点》和《让爱传承》两篇新闻稿件。

一个人物,如此高密度、高频率地在《沧州日报》出现,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尹升也在全市乃至全省引起广泛影响,被评为“沧州好人”典型代表、“沧州市十大公益人物”、“感动河北人物”,获“河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小标题三)人性光辉铸就道德力量

典型人物或者好的新闻事件,都不是简单独立存在的,而必然与时代紧密相连。我们紧紧抓住尹升这一典型,不遗余力地予以报道,正是鉴于尹升事迹对当今时代的示范意义。他的善行,体现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相吻合,与当代志愿者精神异曲同工,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尹升算不上大人物,他的故事也称不上惊天动地。但小人物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力量,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小人物身上的道德力量是最打动人心的。通过报道尹升的事迹,引导人们从点滴做起,积小善为大德,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这是尹升事迹的新闻价值所在,也是记者的职责所在。

正是这样一种新闻感知,我们才会有8年的持续关注。在宣传报道中,我们深思熟虑、精心策划,切实把宣传典型当成一项系统工程,举全报之力安排部署,从而挖掘出尹升这一典型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把他从沧州的典型逐渐树立成全国道德楷模。

关于谁是第一次报道尹升的媒体,这里还有一个“争功”的故事呢。

我离开《沧州晚报》几年后,沧州晚报领导委托郑广辉记者找我:“韩老师,天津媒体与沧州媒体向上级上报材料,都说是第一次宣传尹升的媒体。你有剪报,复印下来交上去领导就明白了。”果真如此,河北省委宣传部得到《收养十七位老人的书画家》复印件后,“争功”成功!有意思吧。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哈哈大笑,笑什么?你懂得。如果尹升不是中国好人,还有人争他吗?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全国各级媒体同仁对尹升事迹的长期关注和连续报道。弘扬正能量,记者皆有责。后来,沧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继红委托“沧州好人后援会”代表,专程赴天津空军医院,看望正在住院治疗的“沧州好人”尹升,并为老人送去慰问金。

  得知家乡的人们要去看他,老人一再嘱咐:“千万不要为我花钱,我什么都不缺。”沧州市文明办副主任孔德才握着老人的手说:“得知您生病住院,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继红同志非常关心,让我们代表‘沧州好人后援会’来看望您,希望您安心养病,并祝愿您早日康复。”尹升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非常感谢家乡的领导,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社会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躺在病床上的尹升,依然关心家乡的发展,依然思考着以道德的力量去影响周围的人们。
孔德才叮嘱老人,一定要保重身体,安心养病,并邀请尹升身体康复以后,回家乡感受沧州的新气象,看看沧州的新变化。


2013年5月12日尹升在天津去世,终年75岁。《燕赵都市报》祁胜勇记者闻讯后来到天津万新村尹升老人的旧居。“老人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居室已人去楼空,令人百感交集。”
老人的大儿子尹刚接待了记者,他说,老人简朴了一辈子,家人也就低调操办了他的葬礼,13日火化,同时举行了葬礼。尹刚介绍,老人自去年11月身体不好,住院后确诊为肺癌晚期,老人仍很乐观,对生命充满了渴望和信心,总盼望着奇迹发生。尹刚和两个弟弟昼夜侍奉,给老人提供了最好的治疗措施,但还是没有留住老人。
尹升老人去世后,尹刚做主,低调操持葬礼,没有通知媒体。但老人是公众人物,朋友也多,互相传递消息,一天内来了上千人。老人除了是新闻人物,他还是国务院老干部局特聘书画指导教师,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美协、书协会员。国务院老干部局、河北省委宣传部、天津市文史馆、河东区政府、沧州市委宣传部、老家青县县委以及乡村两级都派员先后来送别老人。
青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玉环代表家乡人给尹升先生献上挽联:真情大义,燃不尽仁者挚爱;绣口锦心,道不完敬老深情。陈玉环说:“尹升老人去世,我们非常悲痛,他虽然客居天津,但他的善行义举为引领青县成为全国道德高地功不可没”。
尹刚说,“我们不想惊动太多的人,而且父亲一生重礼仪,我们也怕来了客人招待不周。但就是这样,还来了上千人。我父亲一生在家收养了17位老人,但帮助过的、没有跟我们说过的太多了,这次来了好几位要饭老人的后代,都是附近的,他们的孙子、曾孙子们来给我父亲送殡。”
2012年秋天,尹升的身体就不好,尹刚在外地经商,回家来看他,惊问:“爸爸,您怎么这么瘦?”但坚强的尹升坚持说自己没有病,最后好说歹说,2012年11月2日,他被儿子送到了464医院。11月9日,尹升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从此一直住在医院里,直到他生命的最后。
尹升的好友,裱画师傅齐仁良含泪对记者说,“老人太好了,没法说,我三天两头到这儿来,他当时身体就很不好了,但天天见他用轮椅推着宫爷爷遛弯。”宫爷爷是尹升老人收养的17位老人中最后一位,多年前,尹升赡养老家的一位独居老人时,认识了独居的宫爷爷。随后,尹升便时不时去接济他。2000年,宫爷爷生活已无法自理,尹升于是决定把他接到天津自己家中照料。宫爷爷也有亲属,但就是愿意跟着尹升。尹升住院,宫爷爷被送回家。
没有给宫爷爷送终是尹升的遗憾。2013年1月10日,93岁的宫爷爷去世了,尹升老泪横流,他很伤心,对儿子说:“如果不是我住院,还能多照顾宫爷爷几天”。尽管不能送老人最后一程,尹升在病床上吩咐儿子,依照古礼,送去了出殡用的白布,表达一个孝子的哀思。
尹刚说:“我们之所以低调处理父亲的后事,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觉得,这就是他平常的生活”。尹升好友,天津康城画院总经理刘成华说,尹先生的书法、荷花、山水,都是一流的,功底深厚,但这些年他不出画集、不搞展览,几乎也不参与任何艺术活动,知名度远远不及他的艺术水平。另外,他的文章、诗词也都是宝贵的遗产,这些艺术品都是老人心性的产物,弥足珍贵。
尹刚说,“我父亲从来不把书画的名声当回事,也很少跟我提,我也不知道他留了多少东西,需要认真整理。他最大的财富是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他让这些孤苦老人有了一个幸福的晚年,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我觉得父亲挺值的,因为他做这些事快乐,如果不快乐,他不会做40多年’。”

欲知中国好人尹升更多的故事,请在网上搜索。

行笔至此,草作四联赠尹:

修身岂为名传世;

助老唯思利及人。

磨秃长毫绘就千张画;

尊儒大笔楷书百卷经。
成年累月,时时精心如敬父;

茹苦含辛,日日尽力胜亲生。


暮鼓晨钟,售画善行济孤翁。

步入蓬莱,怎向高天施妙手;

挥毫云锦,更托慈善寄初心。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槐卿人生·第二十三章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