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第一届“香公杯”乡愁诗文大赛初选入围作品‖齐栋修《童年的枣树林》
第一届“香公杯”乡愁诗文大赛初选入围作品‖齐栋修《童年的枣树林》
作者:齐栋修

早就想写一篇有关枣树林与童年的文章,可屈的没有出奇的故事和景致,我这笨拙的笔端总也流露不出那旷世已久的底色,每每拿起笔,往往是欲言即止,又匆匆搁置。也许正是这曾经的平淡,才孕育了那花香弥漫的童年生活,正是这枣树的朴实无华,才带我走向对童年的眷念怀想和总也扯不清的情结。

说是枣树林,其实在我的家乡没有成片的林子,记忆中只是房前屋后和池塘路边零星的分布。最多的三五成行或有的孤柱一棵的生长着。要问是什么品种?也没有什么学名,只是说咱本地的大笨枣。这树从不用人打护着,而且断根生苗,自生自长,也不用专门施肥浇水。《诗经·魏风·伐檀》中有句话:“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对于这一伦理,如果我引伸成自然生态,倒觉得在这里反倒成了悖论。记忆中,这树偏偏迎合了这农家人和庄主的心性,也捧出了一个大爱无私的和善之心。

这可能还是得益于枣树的生活习性和栽培特点吧。耐旱,耐盐碱,可生长在贫瘠和丘岭山岗,所以在这平原村庄拾一个方寸之地就足够了。

每年仲春,万物葱绿,她总是如期而至。鹅黄吐绿,也在无声无艳的开花,孕育。从开花到结果到成熟,足足要有一百二十余天。少时这一年中,有几乎半年的时光要围着这枣林打转转,在这树下乘凉,嬉戏和玩耍,直至果子成熟。我守住了枣林的时光,枣林陪伴我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年轮。

在这枣林里打转转,一来没有更好玩的场所,二来这小枣林也恰在上学和回家的路途上。每每放学回家时,三五一伙的总愿先在这儿打闹一番,上学的时候也总愿懒洋洋的在这儿逗留几圈。没果的时候爬上树上摇旗纳喊,把“少年没有愁濨味”的心路,天生的孩子们的乐好,诠释的酣畅淋漓。有果时也爬在树上,能偷偷摘上几颗,塞塞快要馋掉口舌的欲望。但更多的时候是守护。村里大都谁家都有三两棵看家的大枣树,为了让这树多挂一些枣果,到果儿成熟的时候有个好收成。每年从挂果到成熟期,怕调皮的孩子摘青涩的枣果,家家都会看护,看护这任务也就落在了孩子们肩上。平日里的早点与黄昏,加上礼拜天的全天。记忆中,这是最轻松的差事也是最烦恼的活计,因为虽然活不重但却绑死了少时好动的天性。

一晃就是仲秋。“七月十五红枣,八月十五穿红袍”是一句农谚,从时令上说指的是农历时分,此时的枣果从成熟到果熟蒂落。成熟的果枣不是靠采摘,而是用长长的竹竿或木棍敲打,枣果连同枣叶铺盖了满满的一地。收拾的枣果,大一点的枣树,一棵能收两三布袋,稍小的枣树也能打上百八十斤。

打下来的枣果要有一个晾晒的过程。干枣一般不烘干,再者也没那个条件,也不选择水泥打制的洋灰房顶,都是晾在土平顶的房子上。这果枣在这土平房顶上一待就是二十余天,每天需人工翻晾两遍。这晾的过程也要讲究个火候,不能晾的太干,也不能凉的不够火侯,太干了果肉干瘪,不够火候含水多了,就容易变质变霉,不易储藏。就是这简易的传统方式,留下了皮薄、肉厚、味美、色正的原始品味。

还有让我每每想起的是这枣树林与那仲秋的满满月圆。每逢中秋时节,这北方地里的秋庄稼透了气,叶儿落了,果儿饱饱的,纷纷吐出了孕气十足的姿态等待收割。村里的枣树林透过只剩下稀疏叶儿的枝桠,挂上了一枚圆月。家家户户照着月儿的样子,将晾干的大枣煮熟再捏成枣泥,包成手工制作的面饼。此时,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慈善苍老的脸庞,粗糙的手,家棚户下边的大铁锅和带着泥土芳香缕缕的饮烟。这就是金秋的收获,把最甜蜜的枣花月饼献给天上的一轮圆月,也献给康宁勤劳的庄户人家。

枣树林,我曾经的伙伴,你唤回了我的童年,我唤醒了你的记忆。


作者简介:齐栋修,系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鸡泽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工作岗位:国网鸡泽县供电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高级管理师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第一届“香公杯”乡愁诗文大赛初选入围作品‖刘世芬《稿事》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