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老家与兵家
老家与兵家
作者:顺其自然师美素


老家新桥村一带太行群山环抱,清漳河水滋养,占涉县西北乾位天时,居清漳两岸坤势地利,拥晋冀交会泰卦人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老家方圆2公里不仅是涉县革命老区的发祥地,往前推有茅岭底曹操火烧袁绍粮草基地,宋阳桥穆桂英撒豆成兵大败辽军、洪门寺穆桂英大战恶和尚,七佛脑兵寨等多处古代兵家遗址。

三国时期,袁绍在茅岭底村囤积粮草,用现代话说就是建立军事后勤供应基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关系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敌我双方首先欲抢夺占为己有,其次不能占有就销毁的军事要害,因此粮草基地一定是好隐蔽易把守的地方。茅岭底是一个两面高山矗立的一个狭谷地带,两头隘口有七佛脑和圪台磨扼守,特别是七佛脑,山头虽不高但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山顶平缓开阔有泉水,建兵营攻守相宜,进退自如,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之地。袁绍在茅岭底建粮草基地确是军事家的战略眼光。然而曹操买通内应放火把袁绍的粮草基地化为灰烬,从此袁绍元气大伤,而曹操迅速崛起,终败袁绍建都邺城,高筑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奠定了魏国的基业。当年的粮草基地已经荡然无存,被现在的茅岭底村取代,但七佛脑山顶还有石砌的城墙和石建的营房遗址,许多人在山上捡到过锈迹斑斑的青铜箭头。城墙、营房、箭头是金戈铁马,三国争雄的历史见证;是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战争缩影;那曾经壮怀激烈的历史故事永远沉淀在这片土地上。

时隔千年后,宋代杨家将又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了穆桂英宋阳桥撒豆成兵和穆桂英大战洪门寺的故事。宋阳桥和洪门寺就在老家和七佛脑之间的东辽城村,那座静静跨卧了千年的宽不足3米,长不过2丈的大理石拱桥,就是穆桂英撒豆成兵的宋阳桥,单看这座桥一点都不特殊,但和周围环境联系起来看就很不一般了,宋阳桥面河跨水靠山,是环绕宋军营寨的深水沟上的唯一一座桥,在冷兵器时代的确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佳选之地,要想逾越这座桥不是件容易的事。穆桂英率兵在以宋阳桥为中心的战场与数倍的辽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以少胜多大败辽兵,人们崇拜这位巾帼英雄,又对以弱胜强的战果没有恰当的解释,于是就把穆桂英神话了,说她是半仙之体,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宋阳桥从此成为凝聚千年历史,铭刻英雄故事,激励后人奋进的丰碑。

洪门寺与宋阳桥相隔不远。《穆桂英大破洪门寺》的电影大家都可能看过,但知道电影里的洪门寺就是这里的洪门寺的人就不多了。令人遗憾的是寺里最宏大的建筑大雄宝殿已在几十年前被毁坏,那面北朝南足有三米多高,几百平米之大的大理石台基遗址还可让人想象到当年建筑的雄伟。古人建房尤其是建寺里的正殿非常讲究格局,洪门寺正殿的台基就高得让人仰视了,台基上面的建筑会更让人肃然起敬。村里老人讲,正殿很雄伟,高高的屋脊,凌空的飞檐,宽阔的出厦,前墙精雕细刻的木质格扇,脊檐巧夺天工的飞禽走兽,一个人搂不过来的粗大梁柱,一年四季香火很旺的朝拜场面,都见证着这座寺庙的传奇。美中不足的是,据碑志记载,宋代洪门寺的其中一任住持是一个武艺高强的恶僧,传说两腿夹一根杆草,两腋夹两个簸箕就能飞起来,恶僧身在佛家不行善,欺男霸女,抢粮夺物,无恶不作,为害一方百姓,闹得人心恐惧,民怨沸腾。于是朝廷派穆桂英前往平定,据说很是打了一场恶仗才把恶僧除掉。悠久的故事在流传中不免赋予了神话色彩,而杨家将穆桂英在老家一带的英雄事迹犹如太行山巍峨矗立,清漳河长流不衰。

老家一带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地位还突出表现在上世纪抗日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进驻涉县后,首先派八路军工作团到老家一带开辟工作,涉县第一批共产党员,第一批农村党组织,第一届县委,第一任县青救会主席师冠英都诞生在这里,继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筹备于辽城,成立于靳家会,选在靳家会成立边区政府,民间传说是看准了靳家会这个村名,靳字一边是革命,一边是斧头,正是共产党的标志,取革命成功吉祥之意。老家一带是连接山西麻田八路军总部和赤岸一二九师司令部,晋冀鲁豫根据地首府的交通要道,据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和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有一次在前往麻田八路军总部时,曾在老家新桥村后来成为供销社的那个四合院住过一晚上,尽管找不见书面记载,但老人们的述说绝不是空穴来风。试想历史的长河中,有文字记载的事情能有多少,绝大部分因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而被时间淹没。

老家一带之所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决不是历史巧合,是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决定的。从自然条件看,太行山峰峦叠嶂,悬崖峭壁,沟壑纵横,荆棘丛生、洞穴散布、峰回路转、曲折蜿蜒、关隘险峻等形势都有利于兵家藏匿、出没、迂回、奔袭、游击、伏击、围追、堵截、围歼,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等军事需要;清漳河贯穿老家一带,一年四季川流不息,两岸土地肥沃,粮菜丰裕,具备了兵家必需的生命之源。从人文条件看,老家人自古与兵家打交道,千锤百炼出了明善恶,辨是非的洞察能力,潜移默化出了淳朴善良、忠厚正义、扶贫济困的良好民风,有利于兵家生存发展壮大。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战火纷飞还是和平年代,不管美丽传说还是现实存在,老家一带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和老家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作者简介:

       师美素,男,河北涉县人,国家首批创新工程师,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著作《新时期工会精细化管理与工会制度改革指导手册》编委会委员,《中国乡村杂志》中国乡村作家人才库会员。荣获6项国家专利,曾在《光明日报》、《河北工人报》、《共产党员》、《中原经济报》、《老人世界》、《中国乡村》等报刊杂志和多个网络平台发表通讯、散文和诗歌;多篇学术论文被省、国家级论文集和大型:丛书收录。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初秋的记忆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