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占斌
十年前的2007年夏天,《百家讲坛》风华正茂,在单位会议大厅观看于丹演讲学习《论语》、《庄子》心得录像,甚感奇女子的学识和智慧何等通达!她微胖的脸颊上露着笑意,口齿清晰,语势魅人,容貌算不上多么漂亮,演讲的色调却十分温馨感人。艰涩的古语,被她拿捏成一个一个通俗的小故事,件件如春风撩面,句句似燕剪秧门一一把一片古老的文化土地耕耘的有声有色,听众从中获得最易接受最易吸取的“营养”。圣贤的言论不再深奥,圣贤的思想不再高远。体味最深的她有一个比喻,大体是讨论实现人生价值的:说实现人生的目标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走着同一条道路,好比登泰山,从前山可以登上去,从后山也可以登上去,两条路线看见的是不一样的风景:前山奇雄壮丽,后山草木葱茏,到达极顶,同样望见壮观的“日出”。世间的穷与富,贵与贱,枯与荣,大与小,都在于你的认识,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能够把客观事物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循规而进,顺势而为,让担当和超越并存,才算找到人生的真谛。
那个下午,听于丹演讲,断断续续做了些笔记,甚不完整,十分渴望再听她言教,但没有机会。去年初冬,在一个集市旧书摊上发现一本于丹著的《庄子心得》,高兴的急忙购下。书很新,封面浅黄光洁印有山川图景,呈现一种古典的美。回到家很快意地读起来。意料不到出现一个奇趣,从书页里掉出一张女人画像,但见此女子二十四五岁,清眉秀目,丝褂短裙,一头乌黑顺溜的头发,两只手背在身后,目光灼灼望着前方……虽说是一幅铅笔素描,但形象逼真,从神韵上看,姑娘象发现了什么,决定着什么!不错,我从书中读到她用重笔标出的一个段落,讲了一个故事:有三个人路过一个墙角的时候,看到同样一个情景,一个小蜘蛛在往墙上爬,爬着爬着,前面有一块湮湿了的雨迹。小蜘蛛一爬到潮湿的地方就掉下来,然后它又从墙角开始爬,再爬到那个潮湿的地方又掉下来,如此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这三个人看到这个情景,都想到了自己的生命。第一个人想,我和这只蜘蛛一样的,一生就知道爬上去又掉下来,碌碌无为,做徒劳无功的努力。第二个人想,我看见蜘蛛这样爬,才知道人生其实有很多误区,如果能绕过这片潮湿,很快就可以顺着干墙爬到很高的地方。第三个人被深深感动了,他想,一个蜘蛛能够这样不屈不挠,那一个人这一辈子应该有多少能量可以激发?有多少奇迹可以出现?这一切,都酝酿在自己的生命中。姑娘在“第三个人”下面划了重重的黑线。
这幅画题名“自画像”,作于“2008年7月31日”,又记”无聊之极出作品,改变思维,走出困境是当下之任务。”
由此可知,姑娘读罢这个故事,作出一个果断决定:告别过去,开创未来。我曾久久凝视这幅画,为一个陌生姑娘祝福,也为于丹感动。正是她的书,给予一个年轻姑娘“知”的力量和“勇”的信心。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一个持续”忙碌”的过程。我们过的每一天,都为着一个确定或不确定的目标努力,就像西方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下的那块石头,推上去又滚下来,如此反复,关键在于不屈不挠,从不懈怠。
望着窗外的阳光,我一时陷入沉思,姑娘在哪里呢?茫茫人海,大千世界,为了生活,熙来攘往,各司其职。在画室,在网吧?在白领的岗位上,在仕途的驿站中?无论在哪里,她画像的那一刻注定是命运中重要的一刻,或许那一刻的抉择,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这便是于丹书给予她的力量。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的言论通过于丹的酿造变成持续发力的美酒,让人尽饮尽兴。她响亮的语音,回荡在那年那个夏天午后的大厅里,像一阵热风吹响着外面梧桐树上的叶子。她打开的是人们的胸怀,充盈的是人们的内心。一个具有”有仁、有知、有勇”之心的人,同时获得了勇往直前的力量,完成一个健全人格的塑造,眼前的图景永远是光明的。
十年后的冬天,当我读到她书中这个段落时,仍然感到这个智慧的女人给众多人眼前铺出一条条明亮的道路,从地大物博的远方,从深邃无极的太空,直达人的内心。
让圣贤的理论,变成庶民生活的信心和快乐,是于丹的一片丹心。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