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嘉
2021年2月11日(除夕),北京市通县三中七三届三年级九班在微信群举办了新颖独特的联欢晚会,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大家度过了一个“今夜无眠”的夜晚。
一
1971年初,我们从不同的小学升入初中,来到通县三中上中学。我们年级共有12个班,每个班有56个学生,1班至6班在学校北院儿上课,7班至12班在大礼堂旁边的三排六个教室上课,其中11班和12班的学生是从五年级升入中学的。
据相关资料记载,通县三中的前身是“京兆女子师范学校”,是由河北省涿县人尚伯良先生(1852—1930)于1915年创建的,他以“公诚勤朴”为校训,主张“心不离教师,身不离学生”,并以身示教。他还为学校扩建和发展变卖了家产。1928年,尚伯良先生被调往河北教育厅任职,从此离开了他耕耘十三年的女子师范学校。1963年3月,北京市通县人民政府在“京兆女子师范学校”原址,改建了通县第三中学(初中),委派任毅担任校长。1968年6月至1978年7月,学校由革命委员会主持工作,革委会主任分别是王文礼和袁慎之。以后,先后有褚长信、袁慎之、陶玉森、于子逵、马占凤、赵志才、杨存义、商文庆担任校长。
学校位于通州镇女师胡同3号,进出学校都要经过古色古香的门楼。门楼坐北朝南,房顶是青瓦,墙体是青砖。门楼有门头、戗檐、门簪、两扇木门、门槛、门墩儿。门楼内左右两侧有房子,左侧是老师值班室,右侧是传达室。
北京民间流传着:“宅子老不老,要看槐树大和小”的顺口溜。从学校门楼进去,映入眼帘的是青砖瓦房四合院。右侧长着一棵高大粗壮的槐树,树枝的上边悬挂着一口铁钟,一根很长的绳子从大钟垂下来,拴在树干上,学校上课下课,都有值班的老师准时准点敲钟,“铛——铛——铛——”悠扬浑厚的钟声能够传得很远。
四合院的正房是五间瓦房,门前右边卧着一个雌性铁狮子,曾经听传达室的老师说:“以前这里有一对儿铁狮子,现在就剩这个了。”
在四合院内有办公室、财务室。还有学校医务室,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看小病都能到医务室免费看。四合院的西边和北边是办公区和教学区,东边有职工食堂、大礼堂、锅炉房和三排教室,还有校办厂。
大礼堂东墙外有锅炉房,全天为学校师生提供开水。我们初一(9)班的班主任是沙一凤老师,到了初二以后换成张启科老师。我们教室的东边是南北走向的大操场,操场南边有单双杠、吊环等体育器材和篮球场,当间有沙坑、足球场和砂石跑道,北边有单双杠和半个足球场大小的湖。操场东侧有围墙,围墙外就是古老的北运河。
我在通县三中上学期间,除了班主任沙一凤、伭瑞珍、张启科,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还有张学思、王文华、平彩科、金希琴、张文荣、古平兰、赵永舜、陶希贤、田晓夫、赵永存、杨乃兰、李鹏……尽管时隔数十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谆谆教导就像学校的钟声,时常在我们的耳边回荡。
在班主任张启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三九班成为全校优秀班集体,并受到通县文教局团委的表彰。据了解,我们班上高中的同学,都被分散安排到各班,许多人还担任了班干部。
1973年底,我们初中毕业了,有的同学继续读高中,有的同学离开了学校去农村插队。从此,同学们各奔东西,大部分人逐渐彼此失去了联系。
二
十多年来,我一直期盼着能与同学们相聚。我和郑亚男(曾任华联商厦工会主席)、刘振江(曾任北京建筑木材厂团干部)等几位同学联系比较密切,我们也常说到同学聚会的事情。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想念三九班的同学们。为了能够早日相聚,2010年,我对珍藏的三九班集体合影进行了扫描,并在郑亚男的帮助下,按照照片的排序,回忆并写明了同学的名字,配诗发到新浪博客和新浪微博。
全国各地的数十位诗人看到后特意赋诗,其中有:诗人诗中情留诗运河雄鹰《通县三中三年级九班毕业留念》照片处,七绝:银发沧桑飞上头,追怀少小不言愁。星辰岁月勤劳作,运河雄鹰展志酬;诗人清清赋诗:岁月逝水运河中,雄鹰感慨忆当年;若问此情谁人懂?旧照幻影在眼前;诗人天空飞虹赋诗:一张旧照几春秋,浓情难忘心中留。半百已过两鬓霜,岁月风雨梦悠悠;军旅书法家王殿华赋诗:一张旧照搁床头,年青岁月梦常游。银发牵出小船荡,回到运河把笑丢;大鑫哥哥赋诗:一张旧照梦中游,三年同窗友情稠。如今各顶一片天,时光无情白了头。
2015年12月25日,我应邀来到潞城镇胡各庄村,走进北京市通州区第三中学,与十几位退休的校长、老师和校友代表一起参加学校百年校庆座谈会。在会议室,我见到了好几位熟悉的老师和校友。我在学校大礼堂观看学生的文艺表演时,触景生情,与同学重逢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了。
2019年,我写了《镌刻在心上的通县三中》这篇纪实散文,对三九班也有描写的章节和段落,在《通州时讯》报图文三次连载,还刊登在北京市文联《北京纪事》、通州区政协《通州文史》等刊物,三九班毕业照也随文刊登。中国知网、北京文联网、《北京纪事》杂志社网站、参考网、知网百科、百度学术、吾喜杂志网等官网和知名网站登载或转载,百度、搜狗、360等用电脑或手机都能搜索到。写这篇文的目的,除了为历史留痕,就是希望三九班的同学能够看到,能够早日重逢。
2020年11月13日,通县民族小学六三班的老班长高贵和建立了微信群,我入群以后,马上联想到我们三九班同学相聚的事,于是也建立了三九班的微信群。先把郑亚男、刘振江、杨秋红等同学拉入群里,在他们的努力下,联系到不少同学,又通过这些同学联系到更多的同学……我们坚信张启科老师培养的“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团结友爱,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良好作风在我们班会再次重现,经过同学们的不懈努力,大家一定会重逢。
在建立三九班同学群的时候,我也想到了自己虽然没有当过班干部,但是有28年在机关工作的经历,而且一直在通州区工作到退休,人脉比较多一点,所以不仅有这个条件,更有这份义务和责任,尤其是有同学们的热情支持,让我非常感动。有他们做后盾,同学们一定会找到,也一定能够找到,大家一定能够在群里相聚。
我们从三中初中毕业已经47年,大家毕业后奔赴四面八方,忙于事业的拼搏、家庭的建立和孩子抚养,从此,大部分人都失去了联系。为了联系到他们,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千方百计去联系,主要方法有:联系他们本人;联系他们的兄弟姐妹或子女;联系熟悉他们的同学和朋友;联系他们的老街坊;走访他们所在的街道和社区,包括他们曾经工作的单位。同学们也是各尽所能,除了自己去联络同学,还千方百计提供寻找线索,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全班52名同学以及部分同学亲属全部联系到,其中有6名同学已经与世长辞,令人遗憾。
在寻找同学的时候,我们也在寻找三位班主任。在通州区国资委有关领导的热情帮助下,我们得知班主任张启科老师已经去世多年;早年从沙一凤老师的朋友那里得知,沙老师去了香港,如今已经不好联系;在三中老师、作家韩文林的热情帮助下,我们联系到伭瑞珍老师,这让同学们十分高兴。
在联系同学期间,郑亚男、赵士新、鲍华英、张兰革、王玉萍、杨秋红、单洪玲、刘振江、鲁玉芹、王淑香、唐兴、杨忠义、胡勇、吴小静、杨秀兰、王文忠等同学都想尽办法寻找一切线索,千方百计联系同学。杨忠义为了寻找两个同学,在寒冷的数九天去这两名同学居住的小区等候,因不知他们住在哪个楼,只好苦苦等候,希望能够遇到他们或其家人……尤其是在寻找王秀芝期间,鲁玉芹、郑亚男、胡勇、刘振江、王淑香、唐兴等同学都千方百计提供线索……12月14日,当大家公认的班花王秀芝最后一个联系到并入群后,不仅实现了三九班同学的大团圆,而且实现了“三九班同学一个不能少”的愿望,大家都非常高兴。
在联系老师和同学期间,我们还得到了诸多热心人士和单位的鼎力相助,其中有东关居委会的满芳,玉北社区居民段秀荣,玉桥街道、新华街道相关社区,国资委、工商局、市政管委等部门的同志,还有热心的保安。
三
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同学聚会不尽人意的现象,比如在同学聚会上,一些人攀比、显摆、炫耀甚至炫富;有的人看不起不如自己的同学……造成这样的同学聚会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不能持久,这些现象在互联网都能看到。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让三九班同学相聚热度不减,能够健康持久,我们提出了“尊重、平等、友爱、健康、安全”的五项原则,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重点做了如下工作。
我们专门建立了服务组,由鲁会来、郑亚男、刘维嘉、张兰革组成,并明确了分工,主要负责联络和活动安排,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
我们确定了以后活动的五项规则。坚持自愿;首次参加座谈会时,与会的同学简要介绍自己的情况,主要包括自己从三中毕业后的工作、学习和退休情况以及人生感悟;在疫情期间,原则上不举办较大的集体活动。大家可利用微信群等形式互相交流;服务组将不定期举办微信群线上定时交流活动,活动前提前三天通知大家;每年争取或努力举办一至两次活动,每次活动都要拟定方案,可采取座谈、联谊、参观、游览等多种形式;餐费实行AA制,餐后付费。
我们明确了活动时应注意的事项,主要有不酗酒、不劝酒、不酒驾,注意个人人身安全;就餐时自觉使用公筷、公勺。要厉行节约,响应政府号召,做到“光盘行动”;在微信群说话聊天或在座谈会交流,都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言谈举止要积极向上,互相尊重、照顾他人感受……一共八个方面注意事项。
以上都形成文件,并在三九班微信群里经过大家讨论,达成了共识。
四
三九班的微信群建立后,应该活跃起来,让这个群成为大家相聚、相谈、相会的平台,给大家增添快乐,这是我们最基本的想法。因此,三个月来,在疫情形势严峻,大家无法聚会的情况下,我们千方百计想办法,在群里开展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在三九班微信群举办了“庆元旦,迎新年”活动。三九班的同学找齐后,我们原计划举办首次聚会,并在活动策划方案、主持词、讲话稿、横幅、聚会地点、桌位和桌长安排等都做了充分准备。由于新冠疫情形势严峻而无法聚会,经过服务组商量,在微信群发布了通知,并告诉同学们要组织“庆元旦,迎新年”活动。
如今是现代化信息时代,同学聚会途径多种多样。我们紧紧抓住2021年元旦即将来临这个机遇,对开展“庆元旦,迎新年”活动进行了策划,拟定了活动方案在微信群发布,征求了大家的意见。
为了举办好这次活动,我们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句祝福语,提供一张近期生活照,然后通过美图软件,为每位同学做了一个图文艺术相片,把他们的祝福语分别写在照片上,然后连同三九班集体合影按排序姓名发到新浪博客和新浪微博等网站。同时还以《三九班的青葱少年》为题,把三九班的集体合影、部分同学上中学时的个人照、小合影编辑发到新浪博客、采风网和美国中文网。为大家在互联网建立了电子档案,在国内外有手机或电脑都能搜索到。有个在美国的校友看到后说十分羡慕三九班。
2020年12月31日晚上七点,三九班“庆元旦,迎新年”活动在微信群准时举行,主持人郑亚男宣布活动开始后,服务组组长鲁会来代表服务组用语音向大家致新年祝福词;由服务组依次在群里按姓名笔画上传写有祝福词的每个同学的相片;由服务组上传《同学聚会真快哉(唱词)——写给通县三中七三届三九班的同学聚会》(著名作家孙朝成特意为三九班而作);胡勇把自己用电吹管演奏的迎新年乐曲视频发到群里;服务组的张兰革也把精心制作的三九班同学手机音乐相册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发布。活动预定的程序结束后,同学们或在群里相互问候,或在手机视频多人畅谈,还有的同学发了红包,为同学们送上元旦祝福,增添了节日气氛,也让群里充满了欢乐。
第二项活动是举办了“迎新春、庆春节”活动。2021年春节是三九班同学重逢后的第一个春节。鉴于当前的疫情形势,无法举办聚会活动,经服务组商量,定于2021年2月11日(除夕)在三九班的微信群里举办喜迎新春活动。
为了举办好这个活动,我们做了精心策划和准备。在拟定活动方案的基础上,主要做了如下准备:一是服务组的鲁会来、郑亚男、刘维嘉、张兰革分别用手机录制了给大家拜年的视频;胡勇录制了用电吹管演奏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视频;收集了每个同学生活照和上中学时期的个人照,用美图软件为每个同学编辑了充满喜庆的背景图,然后分别插入每个同学一大一小两张照片,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还用美图软件编辑了充满节日氛围并插入三九班集体合影以及春节祝福语的艺术图片。这些艺术照都在除夕这天编辑并在新浪博客发布。
当交响乐《春节序曲》在三九班微信群响起后,2月11日除夕之夜晚7点,主持人郑亚男宣布三九班“迎新春、庆春节”活动正式开始后,服务组依次在群里上传了鲁会来、郑亚男、刘维嘉、张兰革用手机录制的给大家拜年的视频;服务组上传了著名作家孙朝成特意为三九班写的《同学聚会真快哉(唱词)——写给通县三中七三届三九班的同学聚会》唱词,让大家一下子想到了三年同窗的美好和同学间难忘的时光,还有情窦初开,懵懂的情感;胡勇上传了自己用电吹管演奏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视频,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把人们带到难忘的青葱岁月,让人心情激荡,浮想联翩;服务组上传了新浪网发布的三九班庆贺春节的宣传图文。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后,群里又响起周冰倩演唱的歌曲《今夜无眠》。然后是大家尽情欢乐,直到很晚……
除夕那天活动结束后,三九班年龄最小的小妹妹高岳梅在笔记本上抄写了唱词《同学聚会真快哉》,还写了自己的感受:“重温三九班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看似兄弟姐妹们未聚首,晚会实则就是三九班的年夜饭,千言万语道不尽最是难忘同学情。为此抄写了著名作家孙朝成老师专为三九班同学聚会写的唱词《同学聚会真快哉》:‘唱一唱多年未唱的大合唱,说一说多年未说的大情怀……’孙老师的唱词写的太精采了,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自从三九班的微信群建立以来,很多同学每天坚持在群里早晚问好,遇到节日送上祝福,还有的同学坚持每天相互问好或进行视频群聊,聊得最多的话题是上中学期间那些难忘的事儿、照顾老人、抚育隔辈人、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就像一个大家庭充满了温馨。
五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48年,弹指一挥间。1971年初,我们怀着初识的喜悦,相聚在一九班这温暖的集体中,从此开始了三年的同窗生活,度过了人生那段最纯洁、最美好、最难忘的美好时光。
回首48年,我们经历了风,也经历了雨,每个人所走的路不尽相同,或春风得意,或艰辛坎坷,但是,无论人生如何浮沉,无论贫富贵贱怎样,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同学间的真挚友情,还有那份纯真。多少次梦里相聚,多少次心驰神往。
回首48年,我们没有忘记母校的培养,老师的谆谆教导,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为母校增光添彩,为祖国建设贡献了力量。
如今在微信群相聚,我们已不再是豆蔻年华,不再青春年少。40多年的风霜雪雨,我们体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经历世事的浮沉之后才发觉:“最难以忘怀和割舍不掉的依旧是那份同学情,这份情谊如同一坛老酒,越久就越香越浓,悠远而回味无穷。人生沉浮几十载,同学情义始最真。”
48年前的昨天,是缘分让我们走进了同一个教室;48年后的今日,仍然是缘分让我们走进了同一个微信群。
赵士新曾十分感慨地说道:“我们已经在人生之路走过了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的路程。大家能够重逢,非常珍贵,我们理应倍加珍惜同学间的这份儿缘分。”
往事如烟,温馨如昨,我们今夜无眠,来吧亲爱的同学,来吧亲爱的窗友,让我们重温曾经在母校一同度过的美好日子,回忆那段终生难忘的岁月,为重逢举杯,为相会祝愿,学情常在,情谊永远。
2021年2月14日
作者:刘维嘉,笔名运河雄鹰。1956年1月出生于北京市通州区。
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理事、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文史特邀委员。
现任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会长、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副会长、北京通州中仓文学社副社长。
部分散文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旅游卷)、《中国最美散文》、《北京大运河的浪花》等30多部文集。至今已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散文家》《北京作家》《北京纪事》《当代人》《散文百家》《散文选刊》《唐山文学》等百家媒体发表作品数十万字。
著有《水墨隘江村》等四部散文集,分别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通州图书馆、通州档案馆、浩然文学纪念馆等永久收藏。
获得首届“林非散文奖”最佳散文集奖,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一等奖,《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共同举办的第六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海内外游记征文大赛优秀奖、第三届河北文学艺术“彩凤奖”散文组一等奖、2019年京津冀残疾人文化交流活动散文类一等奖、首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等40多个奖项。
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北京市劳动模范(2次)、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事迹被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撰,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书名,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残疾名人辞典》;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劳模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