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石头诗”不是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不是杜牧《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里所说的“石头诗”指的是诗人采用那些坚硬的、经得起得起历史磨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题材创作的诗歌。石头诗的寿命一般较长。
坷拉就是土块,土块比石头松软,易碎,特别怕水,水湿后极易破损、融化。“坷垃诗”也是个比喻,它是指诗人创作诗歌采用的题材像坷垃一样脆弱、松软,不能构筑成坚固的诗歌大厦,更经不起历史长河的涤荡。坷垃诗的寿命一般很短,所以又被称为“露水诗”。
时下写诗的多了,坷垃诗似乎也多了,有人感叹“日读百首,记不住一首”;又有人评论:“坷垃诗不如打油诗,打油诗尚有趣味,坷垃诗啥味也没有!”其实,诗人在创作的时候,除了极个别蓄意玷污诗歌圣洁的渣子“诗人”外,可以说没有谁想使用类似坷垃的题材去创作“坷垃诗”,毕竟“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作诗、写文章是件千古大事,作者都在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本着创作生命力强、流传久的目标去努力写作“石头诗”。但是,不管作者怎样努力,仍然有很多作品如烟似云,让读者过目而忘了。这里原因自然很多,探究起来十分复杂,单从作者选题的角度看,我觉得“诗人记者化”“诗歌新闻化”现象是造成坷垃诗频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诗人记者化”就是指诗人在选择创作主题的时候,不去选择恒久性的题材而仅仅以时事热点为题创作诗歌。由于时事热点的飘忽性、不稳定性,导致依热点创作的诗歌的生命力像新闻一样极为脆弱,寿命非常短暂,自然就形成了坷垃诗。
盖房子要用石头而不用坷垃,写诗也是这样。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寿命长一点、影响大一点,甚至能在文学史的长河大浪中不被淘汰,以给更多的读者带去美的享受,愉悦更多人的精神生活,作者要选则那些具有恒久生命力的东西去写。诗歌的主题(诗魂)的生命力越强、越久,诗歌作品的生命力也就越强、越久。因此,诗人在选择创作主题的时候,应当具有博大的胸襟,深远的目光,选择那些相对永恒、相对稳定的东西去写;不赶时髦,不随波逐流,不去为了褒奖、得宠或斗米而写作。否则,无论作者写出的作品在当时有多么火爆、作者有多么风光,一旦世易时移,他的作品必将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再不被读者忆起。我有位年长的诗人朋友,“文化大革命”时期他20多岁,风华正茂的他紧跟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迎合时事需要,写了大量盛赞“文化大革命”、批判“封资修”的坷垃诗。后来,上边决定“彻底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辛辛苦苦创作的数百首诗歌也被彻底否定了,曾经获过很多大奖、被广泛宣传的作品,转眼却变成了废纸甚至是“禁诗”。老诗人的事例说明,诗家在选择写作题目、确定写作主题的时候不能跑马追风,不能见啥写啥、见风使舵、看报纸搞创作,而应该选择那些不受历史风云变幻、不过时的东西来写;写出来的作品当下人们爱读、能读,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以后人们一样爱读、能读;读后给人的感觉与创作之初给人的感觉应该一样。
我们现在经常读到的唐诗宋词元曲在当时很流行,很受读者欢迎,时隔几个朝代我们再读一样很喜欢,读后觉得诗人写的就是我们当代的事、我们身边的事。这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大都是人性、情感、事理之类的相对稳定不变的东西,所以才流传下来;唐朝的时候有春夏秋冬,有生老病死,有爱恨情仇,有爱国爱人的道德水准,天上有月亮,地上有梅花,树上有知了;唐朝有这些东西,宋朝有这些东西,那个朝代也有这些东西,那时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意境或事理在每一代人中都有“知音”,它们与每一代人都贴得都很近、很紧,那一代人都愿意读、喜爱读,所以才流传至今。否则,如果是类似“祝贺唐朝第七届全国服装展销大会胜利召开”的诗歌,恐怕流传不到现在;既使流传到了现在,人们也未必喜欢它、关注它。总之,作家、诗人不是记者,不能总是跟着新闻媒体跑、跟着电台、电视台跑。不然,跑来跑去,创作的诗歌都可能成为坷垃诗。这是因为新闻的寿命很短、很短,诗人依据新闻题材创作的诗歌自然其寿命也长不了。“诗人记者化”“诗歌新闻化”现象当止。
那么,那类题材的诗歌能像石头一样生命力比较顽强、寿命比较长久呢?从流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咏史怀古类、山水田园类、惜别送别类、爱情怨女类、思乡怀人类、咏物抒怀类、边塞征戍类的题材属于比较恒久的题材。这类题材几乎不受时代变迁、政治风云、政权更迭等因素的影响,一直顽强地、稳定地活跃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笔下。今天,上述题材也应该成为诗歌创作的主题,只不过我们应当结合新时代的新内容在表现方式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人说,这些创作主题早被古人写绝了、写尽了,再写也不可能超越古人。这是一种狭隘的、消极的形而上学的创作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世界是复杂的,是永远处在千变万化中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不可能穷尽,世界上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我们一时超越不了古人只能说明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说古人已经登峰造极、后人不可逾越了。展现在我们和古人面前的同一个事物,有的古人可能尚未发现这个事物的某个特点,或者发现了尚未用诗表达出来,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表达;或者那个事物发展变化了,它呈现在古人面前时是一种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是另外一种状态,我们今天面对的事物古人可能没有经历过或者根本不认识。对事物认识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古人和今人之间,就是今人和今人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对于同一题材,不同的诗人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你这么看,我那么看;你这么写,我那么写,总会有不同的看法、写法;这不但反映了诗人之间各自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还体现了诗人不同的艺术表达能力、表达技巧。
纵观诗歌创作史和当代诗歌创作特点,我觉得诗人以下列七种题材创作的诗歌,其生命力、坚韧度应该更顽强一些:
一是自然风光类题材。我国自然风光资源非常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开发的景区、景点星罗棋布。诗人通过采风观光,用诗的形式描写山水名胜,颂赞祖国大好河山,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自然风景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撇开其艺术性,可以说都属于“石头诗”。
二是咏史怀古类题材。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存众多,历史巨著颇丰,作者游览某个古迹或读书之后,通过古今兴亡的变化,可感叹岁月无情、物是人非,也可通过颂赞古人成就表达自己希望成功的心情或者虚度年华的感慨,也可对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判等。
三是惜别送别类题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大批的人口外出(含出国出境)务工、读书、工作,他们与家人、亲友离别的故事很多。诗人可用诗歌表达离愁别绪、深情厚谊、留恋、伤感等依依不舍之情,也可对他人寄予某种期望、赞誉他人的品格、才学等。
四是爱情怨女类题材。男欢女爱是人之常情,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必然,爱情和由爱情衍生出来的故事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的诗歌一直长盛不衰。诗人可表达婚姻生活中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妻子、家人的思念;也可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表达哀怨,还可表达因一方被另一方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等。
五是思乡怀人类题材。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时期,大批的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同时,大批的城中村、城边村被城市占领;还有大量的乡村因无人居住正在荒废,传统的乡风礼俗正在消失。诗人可通过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叙写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和羁旅之苦以及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表达对亲人、故土的挚爱与思念。由于当前交通、通讯的便捷,人们可以随时通话、视频,分别后可以很快又见面,这可能削弱诗人情感的产生和认知程度。所以,依据这类题材创作的诗歌可能不如古人的作品深刻,但我们有古人所没有的创作机遇和条件。
六是咏物抒怀类题材。时下,我们的交通、通讯空前便捷,我们接触社会、自然等各方面的信息非常迅速。不论是实地观察还是通过媒体,诗人看到、听到事物后,都可能产生对这一事物的看法,进而用诗歌来吟咏其外形、特点、神韵、品格,以寄托诗人的感情,表达诗人品质或理想。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由咏物创作的哲理诗;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的诗;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诗,是生命力最强、传播最远、最久的诗。因为它表达了诗人最真挚的思想情感,揭示的是人生的感悟。
七是军队戍边类题材。和平时期,仍然有大批军人离开家乡,离开亲人保家卫国,特别是一些驻守边疆、海疆的部队,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斗志昂扬,有的事迹可歌可泣。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或抒发他们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都是具有长久历史价值的诗歌。
除了上述七个题材的诗歌,还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勤、俭等题材的作品,其传播面、传播时间也很广很久。
用什么样的题材创作诗歌,对于一首诗的生命力具有重大影响,但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影响;一首能够代代相传、久唱不衰的诗,除了其题材具有恒久性之外,其艺术性、技巧性也非常重要,不过,它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2021年3月2日
【作者简介】张炳吉,笔名:赞杨,河北大学哲学系毕业,长期在军队和地方高层机关供职。现退居日落山 种诗草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创始人(首任会长)采风网总编辑。已出版散文集多部,获文学大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