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生活之花(2)
生活之花(2)
作者:马永欢

      ——读余华散文集《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1

在《我的文学白日梦》一文中,余华说:“我觉得作家在叙述上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作家通过几年的写作,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成熟的叙述系统,以后的写作就是一种风格的叙述不断延伸,哪怕是不同的题材,也都会纳入这个系统之中。第二类作家是建立了成熟的叙述系统之后,马上就会发现自己最拿手的叙述方式不能适应新题材的处理,这样他们就必须去寻找最适合表达这个新题材的叙述方式。这样的作家其叙述风格总是会出现变化。我坚信不同的题材应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阅读启示:这是有关写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就是题材与表达的关系。题材决定表达,表达方式反映题材,题材与表达方式应该一致。

2

在《一个作家的力量》一文中,余华说:“我想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力量,无论他身在何处,他的写作永远从根部开始。哈金小说所叙述的就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根部,那些紧紧抓住泥土的有力的根,当它们隆出地面时让我们看到了密集的关节,这些老骥伏枥的关节讲述的就是生存的力量。”第99页

阅读启示:要远离隔靴搔痒的书写,要远离表层的书写,而要书写历史和现实的根部。因为根部有泥土,因为根部有生存的力量,因而,一个作家就有写作的力量。这就像原野的一棵树,树向上生长的力量,来自树根,来自泥土的树根,来自土壤的树根。

3

在《关于回忆和回忆录》一文中,余华说:“我发现,我全部人生都被概括进了我的小说。而我在回忆中要做的不是解说我的一生,而是解说我的小说,这是解说我的一生的真正途径。”

阅读启示:同样如此,我全部人生都被概括进了我的散文,因为我写散文,已经写了十六年,出版了十二部散文集,还将继续。解说我的散文,也就是解说我的一生的真正途径,从散文角度解说,解说我平凡的一生。而不是跳出散文之外,纯粹地解说我的人生。因此可知,我的人生是散文中的人生,因此,要用散文视角解说我的散文人生。这就像一个宗教职业人士,如果要解说这样的宗教人生,就要从宗教视角,解说宗教人士的人生,因为宗教人士的人生是宗教中的人生。如果抽离宗教而解说宗教人士的人生,那么,就不可想象,也不可思议。解说人生,不能抽象地解说,人生是具体的,是有载体的。人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情感,是寄托在一定的具体的物质载体上的。这就像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身体在灵魂在,身体不在灵魂就不在。如果一位作家死了,身体不在,那么,这位作家的灵魂就会依附在出版的著作中,读者阅读,灵魂闪现,作家依然活着,活在读者眼前。这就像我们阅读唐朝李白的诗歌,阅读,李白再现读者眼前。

4

在《三岛由纪夫的写作与生活》一文中,余华说:“在这部最后的作品中,三岛由纪夫混淆了写作与生活,于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笔下。写作与生活,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应该是双重的。生活是规范的,是受到限制的,而写作则是随心所欲,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他的全部欲望在现实中表达出来,法律和生活的常识不允许这样,因此人的无数欲望都像流星划过夜空一样,在内心里转瞬即逝。然而写作伸张了人的欲望,在现实中无法表达的欲望可以在作品中得到实现。可是三岛由纪夫不是这样,他过于放纵自己的写作,让自己的欲望勇往直前,到头来他的写作覆盖了他的生活。”

阅读启示:一个作家的写作应该分清写作与生活,写作就是写作,生活就是生活,不能把二者混淆,更不能让写作覆盖生活。

5

在《灵感》一文中,余华说:“柴可夫斯基同样强调了灵感来到时唯一方式——激发。在信中,柴可夫斯基仔细地描述了灵感来到时的美妙情景,他说,忘掉了一切,像疯狂似的,内心在战栗,匆忙地写下了草稿,一个乐思紧追着另一个乐思。”

阅读启示:写作灵感来临的情景,激发,激发写作激情,表现为疯狂似的,一个乐思紧追着另一个乐思。

余华说:“灵感离去之后这些作曲家凭借着技巧还在工作,一种十分冷漠的、理性的、技术的工作过程来提供支持了。”

阅读启示:灵感离去之后的工作,是非文学艺术的工作,是没有灵感的工作,也不需要灵感的工作,工作者的面相都呈现一种十分冷漠的、理性的状态。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保持防范的距离,不理解的距离,没有激情的距离,我在学校工作了三十四年,体验,都如此。

帕斯说:“灵感就是文学经验本身。他强调了艺术家自身的修养、技巧和洞察力的重要性。在帕斯看来,正是这些因素首先构成了河床,然后灵感之水才得以永不间断地流淌和荡漾;而且文学经验本身也创造了艺术家的个性,帕斯认为艺术家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来源于灵感,正是因为经验的不同,所获得的灵感也不相同。”

阅读启示:灵感就是文学经验本身,灵感之水在经验河床中荡漾,经验不同灵感迥异。

余华说:“当古典主义认为灵感就是神的意旨,思想的权威蒙田则表示,必须审慎看待神的意旨。”

 阅读启示:灵感就是神的意旨,我感知,这是文学之神,必须敬畏。这种神,看不见摸不着,只有痴情的作家在文学世界遨游时,深情感知。由此可知,万事万物都有神存在之道,只不过是,各人理解不同而已。

作者简介:马永欢,是永平散文的一个鲜明符号。回族,曲硐人,供职永平职中,政治语文教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永平回族》主编。《回族文学》专栏作家,《上海文艺》签约作家。在《参花》《辽河》《散文百家》《北极光》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公开发表223731字,出版著作《踏雪寻梅》等12部散文集,《踏雪寻梅》《笔端之梦》成为永平县部分中学的乡土教材。《神奇美丽的博南》《永平记忆》《四美如春》三部散文集荣获州委宣传部优秀图书奖。作品入选《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回族卷》,文学成就载入《中国回族文学通史》,著作被中国现代文学馆等收藏。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生活之花(3)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