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草 原 老 寿 星 ——访四子王旗114岁的蒙古族老牧民白银针/ 王磊
草 原 老 寿 星 ——访四子王旗114岁的蒙古族老牧民白银针/ 王磊
作者: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

著名广播剧作家刘康达由衷推荐:
   《岁月悠悠——王磊回忆录和作品集》是一位共和国同龄人的人生记录和时代写真。此书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王磊作为老知青和资深报人、学者阅历非常丰富,文章涉及门类广泛,内容厚重;是因为他那质朴优美的散文笔法,十分鲜活细腻,情趣盎然;更是因为他那深沉的“仁者爱人”情怀和鲜明坚定的百姓立场,使字里行间洋溢出扑面而来的“人味”。王磊是在身患癌症后抱病完成此书的,就为把自己亲历的时代和人生经验告诉后人。他这位有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用生命凝结成文字,以表达对亲友、对晚辈、对家乡、对祖国的挚爱,尤其难能可敬!
草 原 老 寿 星
——访四子王旗114岁的蒙古族老牧民白银针
王磊
   金秋时节,草原绚丽多彩。我来到四子王旗参加每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偶然间,听到人们在议论一位长寿老人,是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忽都格浩特蒙古族老牧民,名叫白银针。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想看望这位老人。随即,我们抽空拜访了这位草原老寿星。
   老额吉满头银发,岁月的风霜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满口牙齿已脱落,耳朵有些聋,身体显得瘦小。一双大脚,证明老人年轻时身体很强壮。据介绍,现在老人饭量很好,还时常在山梁散步或挎着篮子在草原上拾粪。她神情清楚,会说蒙汉两种语言。我们和她一见面,她用蒙语问道:“你们从哪里来?是城里的干部吧?”老人告诉我们,前几天,内蒙古报社的几位记者曾来过,还照了像。老人责备说:“给我照相,到现在也没给我照片。”说着,老人又转过脸对我们说:“你们哪有这么多时间啊,我这么老了,你们大老远的,看望我干什么?”从老额吉的谈话中看出,她思维真清楚,记忆力也很好。
   这位蒙古族老牧民出生在辽宁阜新,终生未婚,但曾抚养过一个男孩。
   五十岁时,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徒步走到山西五台山。按照教规,脱俗为姑,不得携带孩子。白银针无奈,又徒步来到四子王旗满都庙,把孩子留在庙里,单身回到五台山。此后,在那里生活了四十五年。
   一九六四年,九旬老人被接到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落了户。白银针的生活习惯是睡得很晚。子夜后开始念经,到深夜二、三点才睡觉。早上很晚才起床。前年人口普查时,老人已记不清出生年月。四子王旗人口普查办公室对此十分重视,派出专人组成调查小组,在五台山找到了白银针九十六岁的同胞弟弟,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终于核实了她的年龄。
   现在,白银针老人生活的很幸福,苏木和乌素的牧民们耐心地照料着她。逢年过节,旗民政局和其他部门的同志常带上礼品来慰问。
   为了不打扰老人的休息,我们起身告辞。正准备乘车时,老人从屋里追出来,把我们落在炕上的手提包还给我们。她指着吉普车,感慨地说:“过去出门都得走,现在多好啊!”又加了一句:“你们给我照的像,记着给我一张啊。”
(《乌盟日报》1984年9月5日)

      王磊,1947年出生,50年党龄的中共党员。1968年从北京通州潞河中学赴内蒙凉城插队。此后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先后在《乌兰察布日报》社、《北京民政报》社任编辑记者和总编、社长等职务,写作新闻、报告文学和文艺评论等百余万字。长期深入基层,关注百姓命运,歌颂改革功臣,揭示社会问题,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支持和领导的重视。倡导并擅长以散文笔法写作报告文学和新闻。曾获得内蒙古、华北地区和全国的新闻奖项30多个。

    刘康达,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通州区文化馆正高级研究馆员(退休)。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创作《运河人》《共和国赤子》《扫雷英雄杜富国》等广播剧作近30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5项、中国和国际各种奖项20余项。出版130万字的《刘康达剧作集》。获北京市“劳模”称号,个人传略被辑入《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干一行爱一行的付亚军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