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把式,是指在生产队期间那些专门赶大车的人,又称“车老板子”、“车伙子”等。
生产队里饲养大批的马、骡、驴、牛等牲畜,有专门的饲养员负责管理。车把式一般由擅长驯马的人担任,属于技术工种,在当时不论地位还是待遇都是相当高的。生产队里不管是开春送粪、秋天收秋,还是去公社领取生产资料、交公粮等,都离不开马车运输。尤其是冬闲时节,有的生产队利用马车运输去搞副业,更显示出车把式高人一等的地位。
车把式的第一本事是甩鞭子,一人高的鞭杆、比鞭杆稍长一些的鞭子,在他们手上甩的“啪啪”响。鞭子上配上红缨,显得更加威武。碰上不听话的烈马,抡起鞭子,照着脑袋不断抽打。打得马不断躲闪,最后轧到两个前腿中间一动不动,这才服服帖帖。套车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戴上“套包”,左手牵着缰绳,右手拿着“马鞍子”,同时撑起背带。口中“掉、掉、掉”,待马屁股对准车辕,再“稍、稍、稍”。马进到车辕里,放上鞍子,勒上肚带,车就套上了。拉重载的时候,还要在梢子里套上一匹或两匹协助拉车的马,称为“两计套”或“三计套”。
放下车闸、长鞭一甩,“驾”的一声,车把式往车帮上一坐,煞是威风。记得有个老电影里有这么一首插曲: “长鞭那个一甩,啪啪的响哎,哎嗨咿呀,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哎哎嗨哟……”,当时盛行一时。
赶车也有专门的术语,“驾”就是前进,短促的“吁、吁、吁”就是左转,“我、我、我”是右转,拉长音的“吁~”就是站住、刹车,车闸一搬,大车纹丝不动。
长期跑外的车把式,在当时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算是见多识广的人物。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婚丧嫁娶之类都需要车把式帮忙运输。除了烟酒、好吃好喝伺候,有的还要掏点红包。酒足饭饱车把式会兴高采烈的讲述外边的趣事和自己的经历。有时在外边喝点小酒,就躺在车上打盹儿。长期的合作使他们达成一种默契,记道儿的马匹会顺原路返回,一直到饲养院。不会担心走错,更不用担心酒驾。卸车后,马匹自行到松软的沙地上打滚儿,用身体尽情的与沙土摩擦,这是它们最好的解乏方式。打完滚儿,车把式把马栓到马槽前,用特制的铁梳子细心的梳理毛发、饮水。亲手添上草料,叮嘱饲养员好生饲喂,这才回家。
碰上好的马匹,车把式会爱不释手,不允许别人碰一下。亲自饮水、亲自饲喂、亲自遛圈,有时自己舍不得吃的馒头都给了老伙伴。那种感情,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是难以体会到的。
生产队解散以后,每家都养起了牲口,也就衍生了许许多多的车把式。随着社会发展,机动车的普及逐渐代替了骡马等牲畜。那些车把式以及后来的小车把式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比较普及的汽车驾驶员,称作“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