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薯这种作物据说是在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由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携带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在那个粮食缺乏的年代,成了众多百姓的救命口粮,拯救了许许多多的生命。由于它的高产,很快就蔓延到大江南北,成为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白薯的育秧工作由专门的人去完成,开春就在集市上售卖。因白薯这种作物怕水大,应该选择地势稍高、排水方便的沙性土壤。栽白薯的准备工作是“打垄”,先在土地上犁出一道沟,将农家肥撒在里面。沟两侧再用专门的翻犁扣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宽分别约三十公分的梯形高垄,上边用锄头荡平,准备工作就绪。
栽白薯需要大量的水,得借助马车、驴车等用水柜拉到地头儿。带上买来的白薯秧,用湿麻袋裹好,以免薯秧打蔫。拿出镐形的、前端三角形的“勾连铲”,在垄上刨出一个个间断的深坑,叫“刨垵”。从水柜中用水桶接出水,给每个垵都浇上水。趁着湿漉,左手攥着一把薯秧,右手拿着一棵把根部弯着抿入垵里。待一垄插完秧,便开始“封垵”——双手先用湿土把薯秧根部包起来,再将其余浮土小心盖在上面拍结实,只露出一片片叶子迎风招展,每亩地插秧3000株左右。
春季干旱季节,正是甲壳虫猖獗的时候,我们叫它“黑豆虫”。傍晚时候,它们疯狂的啃食着一切绿色的东西。有时候刚刚栽下的薯秧,就被它们啃食得只剩下一根独杆。记得小时候,拿着瓶子去地里捉,不一会儿便捉满一瓶。回家倒进鸡窝里,成为鸡的一顿美餐!被黑豆虫啃过的秧苗有的能缓过来继续生长,有的则需要“补苗”——带上秧苗、水,重复以前的工序。
为了对付黑豆虫,人们插完秧后常常喷洒“乐果”、“甲胺磷”等药物;为了防止“蝼蛄”——我们叫它“蝲蝲蛄”,咬坏地下的秧子根,或是后来的白薯。在施肥时撒入一种叫“涕灭威”颗粒状农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据说后来因为作物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国家已限令停止生产。
栽白薯的整个过程,大多要弯着腰、撅着腚完成。一天下来,把人累的腰酸腿痛,所以也被列为了庄稼佬“三件苦”之一。话说回来,哪件庄稼活儿是那么轻松的?只不过人们谈笑中一种风趣说法而已!
来源:徐树仁原创
点击量:3558
发表时间:2022-01-10
审核人:卧龙令 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