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扫北“后的状况
“燕王扫北一抹平,滹沱河南八里篷”。这句流传至今的民谣,就是对明朝那场为争夺皇位,皇室内斗引发全国性的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口口相传”的历史记录。
“八里篷”是藁城南部,地处赵、藁、栾三县交界处的一个大型自然村落,在“燕王扫北”战争中,整个村子被夷为平地。
明朝“燕王靖难”时,藁城本来就是朝廷防范燕王起兵南下的一个咽喉要隘,一场“藁城大战”(1402年春天)给藁城县造成的灾难何止仅仅只是一个“八里篷”?
《藁城县志》记载:“明永乐十四年,徙山西诸户以实藁城。历宣德、正统,生息渐繁,成化间户1942,口26694。弘治、正德以来,户口寝盛。嘉靖十二年,得户2313,口50482。藁之户口,于斯为盛”。
好一个“于斯为盛”!一个自古以来就人口稠密、富庶的平原县,寥寥落落的还有几户人家,还要这样遮遮掩掩、曲意恭维吗?这是嘉靖十三年藁城有史以来第一部《县志》为当时的明朝帝王家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之语。在东汉时,刘秀因战乱后人口锐减而实行“裁撤郡(国)县”措施,那时的东汉藁城有人口不低于七八千户,而那时的藁城是个什么概念?仅仅才不过如今藁城南部而已。到宋朝宋太祖将藁城和九门二县合二为一,藁城实际上(是两个县的人口和土地)已扩大了一倍。而由宋到明中间不过隔着一个不足百年的元朝,到明永乐“徙山西民实藁城”,“历宣德、正统生息渐繁”才有1942户,计26694口人。正常算来,一县之令应管理上万户居民。藁城与九门合并为一县后,正常情况也应该是二万户十万口人左右。燕王扫北后的藁城实际上藁城人已所剩无几了。《县志》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和十四年(公元1482年)十余年间就向藁城迁徙了二次大的移民,又经过两朝三四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全县尚不足二千户三万口人,还不及一千多年前汉朝的八分之一,何其悲哉!
再说土地,“在洪武初入户部者1072顷1亩2分4厘”。这是明朝初藁城向户部缴纳赋税的实有耕地总数,这是官统。当然不纳赋税的没有包含在内。“至嘉靖十三年,知县尹耕核算可耕之地8089顷69亩”即八十多万亩,与藁城(含丘头镇)今天实有的耕地面积基本一致。
经历了“燕王扫北”兵燹劫难,藁城人几乎伤亡到被灭绝的边缘,经过移民和休养繁衍而浴火重生,人口逐渐增加,到正统年间接近二千户,每户耕地平均四百多亩,可这也正是藁城上千年历史上经历过的最血腥悲惨、最恐怖、最绝望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