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研究系列笔记之二
无衔将军
军博陈列的大元帅服,为主席量身定做,不仅没有物归其主,还由此引发了转业地方者不再授衔的提议。最高层积极响应舍弃了元帅军衔者3人。
刘少奇,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政委,长期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周恩来,文质彬彬,风流倜傥,却是中共党内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政治部主任,中共最早影响或直接控制的革命武装广东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和叶挺独立团,都是由他主持建立或一手促成的。周恩来还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书记,领导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更是南昌起义主要领导者(参见拙著《民国初年》)。后来长期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并主持工作,为人民军队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邓小平,百色起义领导人,红7军、红8军主要创建者,抗战中的129师政委,解放战争中的二野政委,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书记。凭这些硬件,摆在元帅中位置也不会太靠后。果然1956年八大就担任了中央总书记,党内地位超过了8位元帅。
那么,从军队到地方工作的干部,有哪些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呢?
可以主要从两块分析。
一块是红军时担任过军团正职的将领。
滕代远,红3军团政委,1928年与彭德怀一同发动平江起义,担任过红5军党代表,红一方面军副总政委,中央军委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等。这些资历,足以竞争元帅。解放后专心搞铁道去了。
何长工,红9 军团政委。何长工可不是个扛长工的,他参加过留法勤工俭学,当过教书先生,做过警卫团连党代表,干过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参与设计过我军第一面军旗。跟毛委员在井冈山时,是他被派出去几经艰险联系上南昌起义后的朱德所部,直接促成了朱毛会师。解放后转行到重工业部和地质战线。
程子华,红15 军团政委。他当军长时徐海东是副军长,徐海东任15军团长时他任军团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解放战争他任38军所在的四野13兵团司令。一解放就离开军队回老家山西主政了。
还有杨尚昆,任过红3 军团政委,中央军委秘书长。后长期在党中央中枢工作。改革开放后担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任过一届国家主席,并获选中国当代36位军事家之一。
以上几位称为无衔大将,应不为过。
转业体育战线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蔡树藩,曾任红5军团政委、罗炳辉任军团长时的红9军团政委,抗战时八路军129师政治部主任。如不转地方,评大将也有实力。他后于1958年因空难去世。
至于任过军团政委的李卓然,因种种原因高开低走,没有可能性了。
当年总干部还提出一批与部队有长期渊源转地方人员名单,有王维舟、冯白驹、周保中、王世泰,还有谭启龙、张际春、陶铸、李井泉、曾希圣等,具体意见是有的评定军衔授予,有的只评定军衔不授予,还有的授予预备役军衔等等,后来并没实施。统观这批干部,距有说服力授大将衔还略显不足,大部分授上将比较适宜。
抽调充实外交战线的那批“将军大使”也同样,突出的如姬鹏飞、袁仲贤、黄镇、耿飚、倪志亮等。如授衔,与大将尚有差距。
另一块集中在新四军师级干部中。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逐渐发展壮大。鼎盛时达到了7个师。1941-1943年间师长、政委正职,妥妥的大将资格。
副军长兼2师师长张云逸、1师师长粟裕、3师师长黄克诚自不待言。李先念,新四军5师师长,红军时当过军政委,解放战争中原军区司令。谭震林,新四军2师政委,红军时的军政委,解放战争三野第一副政委。邓子恢,新四军4师政委,红军时军政委,解放战争四野第二政委,中南军区政委。张鼎丞,新四军7师师长,闽西根据地主要创建人,解放战争华中军区司令员。
这四位,因转入地方没能获颁将衔。但都于50年代较早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序列,李谭邓为副总理,张为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特别是李先念,改革开放后担任了一届国家主席,并获选中国当代36位军事家之一。
新四军(不含后期)正职师长、政委,授衔时健在还有2师政委郑位三,鄂豫皖根据地创建人之一,七届中央委员,身体原因未担任职务,按行政3级(相当于副总理、元帅级别)确定了级别待遇。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大 将 漫 谈(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