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是指修身养性上的滋养、道德学问上的修养以及言行举止间分寸的情绪控制。朱熹在《答徐子融书》中说:“如看未透,且放下,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所修养,使心地虚明,久之须自见得”。朱熹语录道出了涵养修炼的基本方法,既要从平易明白切实之处玩味求索,又要懂得放下,任其沉淀,时间长了,便可以达到内心虚怀若谷、空明透彻的境界,如诗曰:“襟怀纳百川,志越万初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因而,涵养须得放下,在静中慎独,假以时日,方可领悟。儒家中庸思想从“仁”和“礼”的角度来讲涵养,认为涵养的特点是使人严肃而不孤僻,活泼而不放浪,稳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轻狂,沉着而不寡言,和气而不盲从,充分发挥了允执厥中的理念。心理学上有句谚语,说是人人皆可成为塑造自己的工程师,那么回归到涵养的塑造,也就可以用自我调适的办法来解决涵养不足、不够沉淀的问题了。再结合儒家对涵养一词的解释,不难看出修炼涵养的分寸拿捏集中表现在“性、知、情”三个方面。
“性”,是性情、性格,是道德层面上的修身养性。遇到事情不惊不喜、不忙不乱、不急不怒。喜怒哀乐如过眼烟云,悲欢离合如生前身后事,凡事不形于色,坦然处置,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对性情的历练和对性格的锻造。古代的佛家对酒色财气保持四大皆空的境界,虽然很难做到全空,总有一两关过不去,那也数人性化的理念范畴,习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不是说自己当年的艰苦知青岁月,经历了那样大的磨难才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的四关嘛。你看现在的和尚庙,烧一炷香、请一尊神、念一段咒、做一场法,挥金过万,平常人家想要保个平安,都有佛无门,你再看看少林寺那帮和尚的生活作风,哪个不是三妻四妾,出场气派,哪个不是帝王架势。试问当今的少林,有哪个能够做到四大皆空中的一空。我们对涵养的性情的修炼,提出的“不”字原则和四大皆空准则,都是想要实现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到的那种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言语上要有《民贤集》中“水深流去慢,贵人语言迟”风范,在行动上要用三思而后行的方式,稳打稳扎、由简入繁,具体入微,甚至是崇祯皇帝的“九思”或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任何一种文化修养的形成都不是单方面进行且起作用的,都是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性情、性格也不例外,它需要在心理上、言行中、举止间多下功夫,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上或思想所依托的心理上做好言行前的准备,人前人后、事先事后,都要持“谨”、“恒”二谛,简而言之,就是谨言慎行、持之以恒。你看那道家先生在修炼功夫时候,一呼一吸都是极有规律,决不允许胡乱喘气,就是怕漏了底气。说道慎行,就看那些武林中飞檐走壁的高手,行止间很有定力,说走没几步就蹿到了房顶,说停速度再快也会戛然而止。练到这样的性情的修养早已经达到了与天地同堪的程度了。有一句不是正能量的言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放在性情修炼的高度,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做到这句话了,那么不考虑性情、性格中的品质方面,他的性情境界至少不低了,也在中等以上的高度。你见人说鬼话,就是下下品,可你见鬼说人话,人家就会把你当做傻货,甚至还会利用你的同情心,倘若你还很要面子,那么最后受伤害的、受委屈的肯定是你。中国哲学上有“寒逸”境界说,如若能够通透文史要义,洞察法学原理,到后来即使称不上是饱学之士,也一定可堪重任,算得上是修养性情之大成者。历史上的海瑞、包拯“面寒心不寒,心逸行不逸”,做到清廉、务实的境界。如果说海瑞有点极品,那么包拯该是官场上寒逸境界的集大成者。
微信上有一篇文章说道,历史上最强的政府班子组合应该是让老子去当环保部长,老子以“无为”思想立身天下,实现天人合一,这种性情修养绝非等闲之辈可以达到,试想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如果每一步都能够最大化地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我们今天的家园该是多么美丽呀。真正的性情修炼、性格锻造上称得上“大”字的人,如同面对“华山论剑”的时刻,招数还未出,通过气场、眼神、精神状态就已经分出高下胜负了。
“知”,是知识、学问、才识、智慧、处事方略的意思。良好的涵养须通过学问、知识、才识作为铺垫、载体,才能得以实现。从国家层面来讲,“以德治国”战略可以说是“性”的深层次涵养,而“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战略可以说是“知”的涵养的至高站位。从个人层面来讲,漫长的求知路和求知路,无数的经历中蕴含着无数的好奇心,对好奇心的满足和解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知”的境界,正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探索知识的路程如同进入星辰大海,不断丰富着美丽的人生和先见的智慧。千百年来经过锤炼和沉淀的“知”,像灯塔,指引着迷失的航船;像蜡烛,点缀着心中的火花;像莲花,憧憬着自然美的艺术;像泉水,滋润着干渴的心田;也像蓝图,描绘着未来的神州。读书,是培养“知”的涵养的一种方式,但须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调查研究也是培塑“知”的涵养,袁隆平读的书,他带博士不像其他一些教授那样在实验室、教室里,而是在田间地头,能说他没有高超的涵养吗?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农田里边搞科研,这种视金钱如粪土、视工作如生命的经历本身就是高深的涵养。
“情”,就是性情、神情、情感、亲情、友情、爱、归属、情商、情绪意志的意思。良好的涵养再性情的塑造下萌芽发展,在知识的积淀下茁壮成长,还需要通过对情绪意志的自我控制来达到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虽浪迹尘世,却高视物外;虽纵横江湖,却绝迹涂名;虽广纳百川,却了无欲求。“情”的涵养,首先在于忍让,忍一时得寸进尺得忍,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退一步变本加厉得忍,因为忍了才显大度,才能聚人成事。其次在于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智力因它的想象力变得不可控制,而情感因它的张弛有度、能屈能伸而显得富有弹性,松弛和紧张全部集于一心。
情绪好,行为就会受到吸引力法则的影响,影响大家的视听,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所谓一堂和气,紫气东来,都是情商的力量。情绪不好,行为就不雅,往往会因为心头一念拿捏不稳,言行分寸权衡不周而做出有失身份、有失情调的事情来,甚至搅了局、坏了大事。心念在毫厘之间总想证明自己是真理他人是谬误,证明自己高人一等他人略逊一筹,举止间表现出情绪的波动,言辞的凶猛,行为的过激,伤人伤己。对“情”的涵养,不能一味地自我控制,还要学会适度地抒发,该直抒胸臆的时候不要望而却步;不该大放厥词的时候不要滔滔不绝。否则,经常把事情越高也乱,毫无章法,小事化大,大事化乱,嘴上痛快了,却失了大局。对“情”的涵养,一要将心思慢下来,进入慢生活的节奏;二要辩证地看,做到收发自如;三要和写文章一样,简明、扼要、得体。读书人谈智商多、谈勤奋多、谈文艺多,就是规避情商、情感,为何世人会称呼“书呆子”一词,就因为书多到占用了整个脑子多半,没有空间去理顺情感,因而才有书痴的偏见。然而,情商是情的涵养的重要内容,亲情、友情、爱情都有一个共同的“缘”字做纽带,或是先天结的“缘”,或是后天结的“缘”,很少有人在这上面出大问题。
当然,现在社会上出了许多热点问题,比如后现代社会中的中性人,比如曾轶可歌声中所唱的“要消灭友情和爱情之间的界限”。这些都是另外的话题。麻烦的是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处理上甚至是语言沟通中,经常会因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因虚的荣誉争得头破血流,因为财物分配争得你死我活。如何调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便是情商所要解决的问题。同事之间仅仅是工作关系吗?未必。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动物,偶尔同事之间动了感情,发展成为友谊、或者红杏出墙的友谊,许多关系就变得微妙,从酒色财气中作梗,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出现了不公正,在涉及人生仕途的发展上出现了用人唯亲或用人为情的现象。那么如何应对和处理呢?各种成功学的著作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做了不同的方法,很难说那一款是适合你的。不过,他纵有千变万化,总会找到一定之规,想尽一切办法,不因外界的变化乱了方寸,达到言语间的和谐、举止中的默契。相反,许多错误的铸就,往往是对成功学过分迷信,班门弄斧,或者是生活中不经意时微小的细节造成的,言语间不和谐,举止上不默契,在他人能看得到的微小的细节,在当事人那里却成了肉眼发觉不了的非可见光。
在原则的大是大非上,任何人的情商都不会出问题,问题出就出在一些实际的利益中,特别是小恩小惠上,处理不好就伤感情。因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个人的主要矛盾,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物质文化需要最明显的就是钱、财物。而钱、财物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被转化为人们对精神荣誉的占有、社会地位的被尊重、利益关系的赤裸裸化,如果是私器,那么完全占有,若是公器,则最大限度地占为己有。至于钱,不能占有,那就想办法转化,比如转化为加油费、下饭馆等。退一步继续说,或许你性格某些因素始终破坏者你的情商,使你天生就不善于处理公共事务,反而善于考虑思想战略和学术问题,但是要相信,生活经验的积累,工作面的扩展,社会阅历的丰富,成长平台的调整,以及家庭、事业上的考验,种种因素都在转变着你的情商,建立全新的情商体系。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知”、“性”、“情”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他就会得到什么样的运气,过上是什么样的生活,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能够做到的,一个反应迟钝也能做到。因为,未来的一切,爱情、事业、家庭、生活、希望,都在一个人脑海中,在乎心念中,掌控在双手中、脚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