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是一次交集,原本在不同轨道上行进的人,由于各自的命运安排,而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上相见、相识乃至相知,这就不得不令人惊叹人间情谊也是一种幸运的偶然关系,我与报告文学作家缪锦国的交往正是如此。
回想与缪老师交往的十多年,缪老师在我心中的形象有个动态变化过程。
由原来的在媒体发表新闻最多的记者,到如今笔耕不息、幽默智慧的长者、师者。
我们之间的关系,由早先的彬彬有礼到如今的无话不谈,甚至还会相互间肆意地逗乐。我对他的称呼由之前的缪主任变为现在的缪老师,而发自内心的崇拜与敬重越发浓烈。个人的变化,不只是因为交往的频繁带来的深厚情谊,还有缪老师以道德文章为本的生命姿态、令人折服的沉郁顿挫的性格以及对新闻传播的责任与担当。
缪老师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中,结合新时期新闻工作“四力″要求,挖掘被访者背后的修养,以及缪老师个人的成稿经历,努力绐读者新闻,采写之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启示。
同时,特别注重被采访者道德修养上的故事发掘,在彰显作品潜质的基础上,体现古今名家看重技法,更力行文德人品至上的人生标示,从而启迪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修行,更好地强化报告文学队伍建设。
他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力求以讲故事方式行文,在叙事与探讨、比较和挖掘中体现研究成果,以自然天成的方式完成人物、纪事、特写等报告文学的研讨,绝无“穿靴戴帽”、牵强附会之感。
事实是,古人为文,无不是尊重事实,讲求方法,求真求实,文美德馨,在文学传播中突显社会效果,以求对事实负责,也对个人负责,由此成为报告文学的名篇。
缪老师创作,要求由“眼中之事”胸中之事”到“手中之事”。
他主张由“能感之”到“能写之”,这就是缪老师要求创作的报告文学“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诸如此类,与新闻“釆”“写”等能力一脉相承。《逐梦》围绕怎样写活一个人这个主题,通过典范例子对比分析,依次通过结构板块、细节再现、个性语言、表达方式、思想情操等报告文学创作的关键处一一阐释,娓娓道来,入情入理,令人信服。在缪老师报告文学作品中,新闻人的情怀,新闻人的“四力”,均可以通过缪老师的一个个鲜活经典的报告文学作品的剖析得以理解。这个理解不纯是抽象的文学知识,而是具体的、生动的“故事″“影像″。
缪老师的报告文学集中的王洪祥、许勇、陈宁等人在缪老师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犹如放电影一样显现,老红军吴九成的英雄形象在缪老师笔的牵引下将读者带到长征年代……
不愧是大手笔、资深记者啊!
缪老师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穿插大量采访案例,以及自己的体会感受,不仅弥补了报告文学创作的资料不足,而且让我们对新闻采访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进一步巩固了报告文学创作的基础。
说实话,缪老师的每一篇报告文学作品,都给我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更是鼓励我勇敢地抛出深藏在内心的疑问,并同他交流。
以数十年的记者经历为铺垫,在缪老师的创作过程中,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所创作的作品,可谓充满了他个人的思想和智慧。《逐梦》这部报告文学作品集,让我深深感到文学与新闻的异同。
新闻也可以说是人学,不过新闻人物只能是事实中的‘这一个’,而不是报告文学中的‘这一个’”
新闻人物不能虚构,却同样需要鲜活”,缪老师的报告文学作品,告诉我们,新闻可以借鉴报告文学手法,然而,必须尊重新闻规律的道理。类似的精彩之言,俯拾皆是,像缪老师创作笔下摄下的鲜活人物,不但活得会人喝彩,而且对人物形象塑造而言,真正达到了浑然天成的效果。
抓得细,还要写细,在细节中让人物活起来,动起来,简练而有温度,线性而有声响,勾勒而不乏血肉,就是一种很好的语言生态环境。
对话最能看出人物个性,引语最能烘托人物情操,融手法让人物潮起来。象《逐梦》这样的报告文学作品集, 贵在新,更贵在文字功夫的实,更表现报告文学与扎实的传播技巧。
报告文学创作,讲究的是方法,更是精神、文化。
新时代需要文学新形式,却不能失落老传统,报告文学中有新闻,新闻更有文学。在传统文学中提升报告文学素养,以新文学素养传承文学精髓,这是缪老师创作的亮点,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超强的磁性,更能让新闻伟业更加辉煌。这样的作品才值我们学习研讨。
(文章已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