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名片之一,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华夏文明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是伟大的发明创造,深刻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有幸与陶瓷结缘,历经十数年研习考证,收藏战汉原始青瓷至明清色釉彩瓷百余件,时间横跨2000多年,然独缺精美之定窑瓷。定窑位列北宋五大名窑之一与其独特的釉色之美,高贵的精神内涵,皇室的喜爱与推崇不无关系,传之千载,精品多收藏世界各大院馆之中,有幸上手观之亦属难得,何谈其拥有,但深入研究学习定窑很久以来就是自己一个美好的愿望,而且这个愿望很快得以实现。
6月12日,由河北省采风学会组织省分会以上领导及部分艺术家会员一行30余人到曲阳陈氏定窑公司参观交流并举行采风基地授牌仪式,终于与定窑有了近距离学习的机会。
学会一行在当代定窑传承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和焕女士及陈氏定窑艺术公司负责人庞永辉先生的陪同下,先后观摩了定窑传承技艺的收徒仪式,参观了定窑历史博物馆,陈文增定瓷展厅、陈氏定瓷生产车间并亲自上手体验制瓷过程,随后进行了学术交流,采风学会执行会长张炳吉,副会长陈春生分别就参观学习谈了体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氏定窑艺术公司负责人庞永辉,就定窑的历史发展脉络,各时期工艺特征,定窑蕴涵的文化价值与当代艰难的恢复传承过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交流,听后如沐春风,对定窑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喜爱之情更甚。
定窑是一个官民共用、产量巨大、贡御时间最长的窑口,除核心产区外,河北部分地区、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省份均有烧制,称之为土定,俗称定窑系,产品的胎质釉色与整体品质自然不能与曲阳定窑同日而语。在收藏圈中北宋定窑是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窑口,说其熟悉是因为其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说其陌生是因无缘得见其精品。
定窑的核心产地位于曲阳县的燕川村一带,曲阳县在过去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其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唐中晚期的创烧,宋金时期达到鼎盛,衰落于元,烧造时间达700余年,是北方烧造历史最长的窑口之一,近千年不熄的窑火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宝,可喟是我国陶瓷史上一朵耀眼的奇葩。
通过上手学习感觉到,创烧时期的定窑基本属于民用的范畴,影响力也很小,主要满足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用瓷,虽然品种多样有白釉、黄釉、黑釉、窑变釉、三彩等等,但胎质粗松,杂质含量较高,釉质晦涩,釉层厚薄不匀,呈色也不稳定,与邢窑早期除细白瓷外的多数品种相接近。五代时期,邢窑制瓷原料日渐枯竭,逐渐走向没落已成为必然,随着优秀工匠的北移与融合,定窑烧制瓷技术出现了质的、根本性的飞跃并确立以烧制白瓷为主要方向,所烧瓷器的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此时的人们已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窑的历史地位得到了初步的确立。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非常发达,文风盛行,雅士遍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把满足精神需求层面的艺术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对美的欣赏也逐步由华丽到质感,对颜色的认知也由艳丽到柔和的转变,另有皇室的喜爱与加持,也就诞生了宋代的极简美学,这一时期定窑瓷器色釉素雅、器型端庄、纹饰简洁无不体现着宋人崇尚自然的生活观念。于是,在对瓷器色釉的要求达到极致的情况下,出现了定窑烧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定窑的胎土原料经过优选,淘洗陈腐后,瓷胎细白,釉色明亮,瓷质坚硬,烧成温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此时的定窑色釉品种丰富,除白釉瓷的品质得到极大提升、深受世人喜爱外,花釉、黄釉、黑釉、窑变釉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峰,其中“黑定”和“紫定”,因烧造量稀少从而更受欢迎,价格皆高于白定。
同时,定窑瓷器在装饰手法上也出现了多样性,主要有贴塑、刻花、划花、印花和描金等但纹式相对简洁,覆烧法出现之后,胎体逐渐变薄,薄者不足1毫米,外视可见碗内水涌波动,达到半脱胎或脱胎状态。不仅具备薄如纸,声如磬之贡瓷特征,更将宋室清淡高雅的审美趣味一览无遗。
到了金代,定窑的发展到达第二个高峰,据窑址发掘资料:金定基本延续了北宋晚期的风格,但与宋人简洁素雅的审美意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金代在定窑的纹饰上追求繁缛、多样,主要纹样有花卉纹、莲瓣纹、海水纹、云龙纹、禽鸟、游鱼、走兽等,丰富多样,其构图简练,线条明快,层次分明,纹样清晰,图案布局富于变化,独具一格。
在装饰技法上除了延续北宋时期的贴塑、刻花、划花、和描金外,印花最为人称道,高超的技艺独占鳌头。印花是陶瓷工匠们借助了以往金银器的“模造技法”与宋代缂丝织品的花卉图案结合,形成了凸出繁复的“立体”装饰,还制作了不少“花型器”,是为巅峰之作。
虽然金代定窑在装饰技法与纹饰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但瓷器的胎质、釉色却比北宋时期差了很多,整体品质有所下降,这也许与金人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有关,更注重直观表达心中的喜爱,对外在浓烈的美更加能够接受,而忽视了器物内在的品质和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到了元代,烧制定窑优质的瓷土资源也即将枯竭,定窑的质量日渐下降,胎体开始粗糙,大多数产品胎色泛灰,釉面光泽也差,已失往日风采及定窑固有胎釉特色。加上元朝时期战乱频仍定窑优秀工匠大多迁徙到南方,定窑窑火终熄,这一熄就是七百多年。
历史仿佛是一场轮回,定窑窑火在兴盛七百年、沉寂六百多年后又迎来了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定窑作为著名瓷器品种,恢复其传统生产工艺,再现其历史文化地位已提到议事日程,同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开启了定瓷艰难的复兴之路,在一无技术二无经验的情况下,经过四十多年的长期探索和不懈努力,在被誉为“定瓷三杰”的陈文增、蔺占献、和焕等大师的带领下新一代定瓷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积累千百次烧制失败的经验教训终于恢复、发展了定窑生产绝技。其三位领军人物先后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定瓷产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定瓷的复兴之路已经开启,新世纪相信他们一定会秉承传统与创新,文化与审美,在定瓷的发展上取得更加傲人的业绩。
[上一篇] 父亲的老酒
[上一篇] 定瓷,涅槃重生的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