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一个中国记者和他的美国朋友们
一个中国记者和他的美国朋友们
--题目引自美国华裔陈德福的纪录片‘飞虎奇缘’(连载)
作者:鸿运

 二、     

张彦,男,广东新会人。1922年生。著名记者。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重庆《商务日报》记者、香港《中国文摘》英文半月刊编辑。建国后,历任《人民中国》杂志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1957年在外文出版社受不公正待遇1979年平反。正值中美建交时期,首任《人民日报》驻美记者,1985年4月任《今日中国》杂志第一副总编辑,1989年2月离休。

还在1944年,张彦先生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张彦作为抗日时期西南联大历史系的高材生、共青团员的身份,需要接触当时驻扎昆明的美国“飞虎队”队员,如此一来便偶然结识“飞虎队”成员迪克与莫里斯,接着他与其他中国学生们又认识了海曼、贝尔与艾特曼,并和他们展开了友谊。本来,两周一次和美国大兵们的聚会(当然是出于组织上的安排),却让他们经常相聚在昆明大观楼公园,交流各自国家军民抗日情况,这群阳光的美国小伙子们,除了分享食物,也讲述自己的家庭生活,令张彦印象深刻。随着抗战局势的变化,地下党组织得知日军将突袭昆明,是张彦将转移的指令传达给飞虎队员,由此他与他们在战火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之后张彦与“飞虎队”成员的聚会活动逐渐变成了并肩作战。1945年,张彦及其同学更与飞虎队队员们一起,将毛泽东发表的《论联合政府》翻译成英文,再由这些飞虎队队员们以寄家书的形式寄往美国,让外界了解中国的战局。而张彦的际遇,也因为这篇英文版的论文而发生变化:他甚至收到来自美国军队的邀请,为美国士兵作一场中国现状的演讲。也因此,张彦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多次使用英文名才得以摆脱追查。

由此,张彦越来越明白新闻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白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把中国的情况介绍出去。 1945年张彦从西南联大毕业,他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与美军新闻处一起报道8月21日湖南芷江日本受降仪式,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1947年他在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乔冠华和《中国文摘》主编龚彭的领导下通过香港《中国文摘》报道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1949年10月1日,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相机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镜头。20世纪50年代,张彦到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现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以下简称外文局),先参与筹备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本对外宣传刊物《人民中国》英文半月刊,后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的邀请出任中国建设杂志社(现今日中国杂志社)副总编辑,与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合作用8种文字向全世界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1955年,张彦随敬爱的周总理到雅加达参加万隆会议,记者乘坐的飞机遭到敌人破坏而在中途爆炸,他因工作需要随周总理改机幸免于难;与新华社记者李慎之合著《亚非日记》一书,记录了新中国外交惊心动魄的一幕。张彦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就参加中国的对外宣传的开创工作,中美建交后首任驻美记者采写了大量通讯,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经验,在新闻界有相当影响。张彦曾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三S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张彦合著有《亚非会议日记》,著有《一个驻美记者的见闻》。

然而,和美国飞虎队之间的友情,却导致他自1957年反右开始的长达21年间里未能逃脱政治运动干系的曲折生涯。当张彦在农村下放改造时,他不知道他的美国朋友们海曼和迪克,千里迢迢地来到中国四处寻找不到他的下落,两人只能忧伤得离开。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摘自美中时报社2018.08.27张小彦 ‘两代人迟来的沟通--怀念我的父亲、人民日报首任驻美记者张彦’)1995年张彦在与儿子的信中谈了这段经历:……你说,你在写到我挨整的那一段,心酸,落泪,也触动了我为之心酸。这坎坷的一生,我本来不想说的...不过,今天你既然写到它,我不妨给你说说我的一些情况和想法,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在我一生中,1957年这一年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一夜之间,我就从一个革命领导干部变成了受批判对象,一切都打入了“另册”。自己不能不虚心进行“检查”,别人也不能不挖空心思来完成“批判”任务。整个1958年,我只能在外交部街的家里“闭门思过”,不时去机关里接受批判,那是我最苦闷的日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风暴来临的时候,我还天真地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行动,并且积极地投入了运动,还参加了一个“战斗队”,作为“革命群众”参加许多大批判会。记得,北京“除四旧”的那一天,我还从三里屯走到王府井,目睹了这一幕红卫兵的精彩表演。没有料到,不过一年多一点,我自己再一次被列为革命的对象,成了“漏网右派”,被抄家、关进了“牛棚”,失去了自由....我的彻底解放,直到1979年1月才真正到来... 同样是一夜之间,我又完全变了,变得如此“吃香”,成了单位争夺的对象。不知是不是命运的奇巧安排,恰巧这时断绝了三十年关系的中美重新建交,迫切需要互派常驻记者。全国最大的报纸《人民日报》,居然选中我作为他们的两个首任驻美记者之一,派往华盛顿常驻。从此,我的生活史掀开了新的一章。

1979年,张彦获得平反。时值中美建交,张彦被借调《人民日报》派遣驻美首任记者。而就在他抵达美国的当天,他的房间里就悄悄地放满了鲜花。这是飞虎队朋友们送来的花!张彦自此被拉回到了抗战时期的老战友身边。又通过一篇篇生动的文章向国人介绍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1981年归国后,张彦重返今日中国杂志社任领导职务,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焕发青春,达到了他人生的又一高潮。1985年在人民大会堂为爱泼斯坦庆祝70岁寿辰时,张彦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接见。2009年建国60周年,他重登天安门城楼,手捧开国大典时相片,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程和自己的人生。2012年他参加了《今日中国》创刊60年的纪念活动并获对外宣传特殊贡献奖章,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又被授予抗战老兵勋章。

新世纪到来之初,命运又将张彦与陈德福机缘相识,继而有着传奇人生的中国记者张彦当之无愧的是陈德福制作的《飞虎奇缘》纪录片的主人公之一,所以第一集就选自了中国资深记者张彦于2003年间得到美国老战友迪克·帕斯特和莫里斯先生的邀请、不远万里前来美国看望抗战时期老战友的一幕而让他痛心疾首的这些战火里相识的老战友们却一个又一个地老去。已是耄耋老人的张彦时常回忆抗战胜利后这些“飞虎队”成员回国途经重庆时受到了周恩来与毛泽东的接见的情景,他一直为他的老战友们感到由衷的自豪,这是他和他的老战友们此生的最大光荣。也就是在这期间,不料莫里斯刚刚离世了,看望老战友变成了送别老战友。

2018年7月8日晚10点58分,张彦安详地走了,回首他96年的人生旅程,处处奋斗于对外传播事业,同时与《今日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世界,是他一生的使命。

    《飞虎奇缘:一个中国记者和他的美国朋友们》的主人公张彦先生,与本片总编导、总策划、总制作人陈福德先生积极配合,十几年不遗余力的追踪回忆拍摄,最终打造出了振撼人心的作品。正如他们所说:共同的目的,就是告诉全世界人民友谊的真缔、可贵’,告诉在和平时代生活的年轻朋友认识到战争的惨酷,建立互助友爱、共同理念的重要性!

该纪录片是血雨腥风生死搏斗中盛开的一束鲜红闪耀的火花,是用爱心培植浇灌出来的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树,需要更多的爱心传递、呵护、弘扬。因为它见证了两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是相同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反侵略的正义之战火中结下的中美战斗情缘是应该铭记的、建立起来的兄弟友谊是应该延绵不断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早就讲过:“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英勇的、善良的两国人民团结并肩、血战沙场,以正义的铁拳和力量,战胜了非正义的、罪恶的日本侵略者。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中碰撞出了友谊的火花,充分证明了友谊无国界。充分证明了毛主席所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我们不能忘记。

陈德福先生也动情地说:回想一路走来,自己简直就是为《飞虎奇缘》纪录片而生,制作这部连接中美友谊的纪录片就是此生的最重大的使命啊。

      --未完后续


 

[上一篇] 诱惑(第七集)

[上一篇] 一个中国记者和他的美国朋友们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