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谈到续集,还是2021年元旦陈老发来的几幅图片里让我有了‘续集’的概念。那还得回到前面说过的那一幕,是在陈老的客厅里,电视机右上方装裱有一副精美的书法作品,上面写着的是:“根从故土培花在他乡艳”。当我回复阅后第一感觉时,陈老干脆用语音告诉我其中的真相:“这幅作品是《飞虎奇缘》的主人公、著名作家、书法家、老革命家马识途先生2012年(97岁)特意给我写的书法。他今年(2021年)106岁了。“根”指的就是我啊!”听罢,我顿时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再一睹马老的墨宝,特别是一个“艳”字做结尾,可以说是点睛之笔!不仅是对陈老的《飞虎奇缘》佳作的肯定,更是对陈老真诚的人品以美好赞扬。
原来,马老成了《飞虎奇缘》‘续集’的主角。陈会长说:“马老是我们纪录片《飞虎奇缘》主人公之一,我与团队为本片跟踪拍摄张老10多年,同时也多次采访拍摄马老。” 马识途先生回忆了1945年在西南联大结识了“飞虎队”员们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这段经历时说:“中美两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凝结起来的友谊,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马老的出现,马老的发声,因此为纪录片增添了足够的分量,所以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2022年真是个吉祥之年,继2022年9月5日,以陈德福会长为首的美中团队摄制的纪录片《飞虎奇缘:一个中国记者和他的美国朋友们》荣获加拿大温哥华华语电影节“优秀纪录片奖”之后,又于2022年10月6日早8点,我的手机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打开一看,是陈老越洋发来的好消息:中央四频道“吾家吾国”栏目里播出了记者对专访视频。陈老说:“ 太好了!国庆节第四天中央电视台播出本台记者采访108岁高龄的马识途老先生的详细报道。我收看“新闻联播”后高兴的立即拿手机拍摄,可惜少了开头一两分钟,其他全部拍摄下来了,特此转发供大家观赏。
陈老随之转发来有关的图文,印证了三位老先生与飞虎队员们及家人们的沧桑和美好的过往。
看到陈老的一片赤诚,我也为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况且这一年,著名作家马识途的《夜谭十记》续集出版了。在文学成就之外,马老的书法造诣也颇为深厚。我也是刚刚查阅资料后才了解到的。原来马老自幼习隶,摹临汉碑,最有名气的当属他写的碑隶体的“福”(作本书片头)字,因为年年出现在新年送与朋友们的祝福里。更为可贵的是先生105岁那年还举办书法作品义卖活动,所得的230余万元捐赠给四川大学文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表彰热爱文学、品学兼优、成绩突出的寒门学子,以鼓励和培养文学新秀。二老真是向心而行、自有所成。可喜可贺!
水自云天赏
2022年新年伊始,我能够借着现代化的网络工具通过微信平台在陈老的一幅书法作品里读到马老,这真是一种奇遇。因此我也为能与这二位重量级的文化人有了一次精神上的交流而倍感亲切。似“传花击鼓”“才艺洞然”,既让我欣赏到了大洋彼岸的陈德福先生《飞虎奇缘》的续集,又垂青于近在咫尺的马识途先生献给党的“百年墨宝”。当我小心谨慎地收藏起二位大师的作品之后,脑海里翻滚不停地交织出了与他们之间发生过的每一个画面,以及纪录片里的故事情节。随之产生出了动笔写出这个有意思的过程,尽管是不全面的、微不足道,但我想,这也许能够间接宣传一下《飞虎奇缘:一个中国记者和他的美国朋友们》,或许还能够引起好朋友们的关注,也不枉隔海相望的两位老人孜孜不倦地努力、和为着更高的理想而奔跑的辛勤付出。
水自云天赏
月依秋海明
这是我此时此刻酝酿出的一副对联,也是从马识途先生相送于陈德福先生的“根从故土培花在他乡艳”的对子中汲取灵感而来。一来表达对二位尊贵的师者的敬意,二来是通过水云共与天、秋月明与海的哲理,赞美二老超尘脱俗的杰出贡献。我想,我是在把自己瞭望到了诗和远方放在了一个老党员的眼光来欣赏了。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曾与黄洋界的战士们说过这样的话:“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而我则认为《飞虎奇缘》纪录片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小见大的匠心之作,是珍视人间友情的典范,是经得起历史拷问的佳品,甚至可以影响到世界关乎和平的思考,具有全局观。他们的努力闪耀着辉煌的底蕴、智慧的光芒,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能够结识两位先生并关注到他们最美的佳作,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件事情。
对马识途先生的了解,还是在疫情之年里,我曾经在一个电视宣传片《故事里的中国》看到了马老,而且印象极深。这位生于重庆、又长年革命、工作、生活于四川的老地下党的干部,解放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所以他见证了罗广斌,既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生也是地下党员,于1948年被捕,是渣滓洞的幸存者之一。罗广斌与杨益言、刘德彬等三位志同道合又皆有革命经历的人组成了一个《红岩》集体创作团队,也正是这样集体的精诚合作,经过三年努力,才有了《红岩》问世。可见,马老为《红岩》再版署名之争作了大量工作。
通过翻阅资料得到了‘老马识途’的故事。他于1915年1月生于重庆忠县。很早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的一天,位于汉口富源里的湖北省委组织部办公室,23岁的马千木从钱瑛手上郑重接过一份油印的《入党申请表》,认真仔细地填好,在签名处签上自己的名字:马识途。钱瑛看后感到不解:“你不是叫马千木吗?怎么签的是马识途? ”马识途回答道:“从今天起我改名了。我已经找到自己的道路,老马识途了。”宣誓完毕,马识途不禁热血沸腾,流下了眼泪。回想自己16岁初中毕业,遵从父嘱,离川北上。出夔门之时,作诗一首:
辞亲负笈出夔关,三峡长风卷巨澜。
此去燕京磨利剑,国仇不报誓不还。
马识途于1941年秋,转移往云南昆明,他将高中毕业证书的马千木添一笔改名马千禾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外文系、中文系学习4年,担任西南联大党支部书记其间结识了“飞虎队”员们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马识途以学生身份与罗常培、楚图南、李广田、吴晗等著名教授往来,以党员身份与闻一多先生联系,并得到闻一多的积极支持。此间,他与张光年、齐亮等创办文艺刊物《新地》,与张彦主编《大路周刊》,以宿莽、劫余、子一等笔名发表小说、诗歌、杂文及时事评论等。作品有三部诗集、两部长诗《路》和《钟》,反映抗战第一年形形色色的时代生活及一个农民的觉醒过程的长篇小说《第一年》,以及《夜谭十记》第一记《破城记》初稿 。曾与巴金、张秀熟、沙丁、艾芜并称"蜀中五老"。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国文学系并分配负责党的领导工作,准备游击战争。
漫长人生路,马老却从未放弃他对文学和书法喜爱,达到了书法跟文学为一体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践行了中国文人书法“我手写我心”的精神。如此深厚的造诣和功夫洋溢和传承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魂魄,袒露着豪迈的中国人的文风,折射着马老不变的信念。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83年党龄、107岁的马老,以107篇书法作品隆重庆祝建党百年的最大心愿实现了。创造了“天下百岁老人挥毫书法为百岁大党庆生第一人”的奇迹。
作家王蒙很是佩服地说:“我不懂书法,但马老的隶书,我认为充满了活性,他的隶书不像古典,像今典,非常有趣味,他的隶书充满活力和趣味……我给大家读上几句他书写的对联:‘人无媚骨何嫌瘦,家有藏书不算穷。’老百姓的话,但极其工整,境界高。这是天言,天人。……还有‘岁月莫从闲笔过,学问须从苦中求’,这是老人言,老年的经典、名言、圣经,‘与万卷诗书为友,留一根脊梁做人’,马识途先生,我服您了。”铁凝说:我喜欢看马老的字,看着这些字,仿佛看见了马老,听见了马老的笑声。
--未完后续
[上一篇] 诱惑(第七集)
[上一篇] 一个中国记者和他的美国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