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光启公园
光启公园
作者:闯海老佟

        谁是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来上海之前,老佟一直认为是林则徐。因为不论是历史课,还是影视作品,都是这样说的。执此观点的人,应该不少吧?


           入口处的石牌坊
           浏览光启公园,改变了老佟的看法。按这里的史料,徐光启才是“南博万”(No1)。


徐光启,字子先,号元扈,谥文定,上海人,(1562—1633)生活在明朝万历、天启、崇祯时期,曾任冖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至专“次铺(相当于副宰相)等职;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军事家、农业家、天文学家。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人,(1785—1850年),生活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曾任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官至一品,两次出任钦差大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诗人;被誉为民族英雄。

在年龄上,徐比林大230多岁;在官职上,徐是国字级,林是省部级;在西学造诣上,徐不仅涉猎的面广,涉及天文、历法、数学、军事、农业等领域,而且著有专著。林对西方的研究,不仅起步晚;而且主要集中在收集人文地理、改进军事器械等层面;主要的学术成果《海国图志》,是魏源编撰而成的。

为啥林则徐后来居上,盖过徐光启?因为虎门销烟;以及由此引发的中英鸦片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仅震惊中外,世人皆知;而且改变了世界格局;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纪元。

与林则徐的一把火相比,徐光启写的几部书,自然要逊色得多了。

然而一个人的形象、声望及影响,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群之中,可能并不相同,甚至反差较大。

某一年,老佟跟团去浙江旅游,其中一项是浏览溪口古镇,重点是两蒋故里

老佟生于60年代。在打小所受的教育中,老蒋的形象都是负面的;直呼其名都算客气的;中性点儿叫蒋光头;更常听的是蒋秃驴蒋锅贼

临近溪口,导游一再叮嘱:尽量少提二蒋。如果提及,最好称呼老蒋先生小蒋先生或者“蒋公小蒋公。别直呼其名,尤其不能叫蒋光头,不然容易引起麻烦。

为什么?我们好奇加疑惑。导游笑笑说:一来,二蒋对家乡非常照顾,建设了不少项目,培养了许多亲信;二来,蒋氏是溪口的名门旺族,亲套亲;三来,二蒋是溪口的旅游资源,许多人靠此发财。游客在参观、购物、住宿、聊天过程中,如果流露出对二蒋的不恭,很容易引起争执,甚至动起手来。

据老佟观察,在上海徐光启的知名度略高于林则徐;依据有二:一是以徐公命名的区域徐家汇;二是纪念他的主题公园光启公园。

徐家汇位于中心城区,是十大商业中心之一,集购物、娱乐、办公、休闲、教育等于一体,面积四平方公里。据说原叫法华汇。明朝末年,徐光启在此购置土地,种植作物,去世后葬在此处。此后,徐世族人纷纷聚居。当时,肇家滨、蒲汇塘、法华泾,三条河流在此汇集;因此改称徐家汇。

浏览光启公园,纯属于“割草逮兔子捎代手。老佟和小李从教堂出来,往地铁口遛达,无意中发现不少当地人拐进一条路口。我俩闲着没事;好奇心又强,就跟着人群往前走,进入了光启公园。

客观说地,它相当于北京的社区公园,面积不大,建筑不多,知名度不高,游客很少,稀稀拉拉的游人,以周边的中老年人为主。

静下心来观赏,光启公园颇有特色----

特色一:墓地当成打卡地

老实说,大多数人都怕死;对与死有关的事情,通常比较各应(俗话,厌烦、恐惧);比如,墓地、遗物、遗像;甚至逝者的名讳等,都尽量远离。

光启公园比较例外,人们在墓地旁边跳舞、打拳、下棋、溜鸟、谈情说爱;神态从容,悠闲自得。老实说,老佟年过花甲真很少见过这种场面。老佟去过秦始皇陵、武则天陵、清东陵等地,人们都是步履匆匆,神态紧张。

这说明什么呢?老佟猜测,两个原因;一方面,上海人的文化科技造诣较高,自信心强,不信斜的歪的;另一方面,上海市区寸土寸金,悠闲场所比较紧张。

据说这里原来比较荒芜。目前的公园是2003年修建的,拆除了一些建筑,增建了一些设施和雕塑。

徐氏家族的墓地,占了公园一多半面积。墓地的建筑有两个特点,一是中西合璧,二是小巧玲珑。

中西合璧。徐公是集中西文化于一身的人。从仕途轨迹来说,走的是传统的科举之路;8岁开蒙,接受儒家文化教育;1582年考中秀才;1587年考中顺天府的解元;步入官场,逐步提升。因此,墓地的总体风格与传统官宦相同:座北朝南,迎面是传统的牌坊;神道两侧排列着石羊、石马、华表、文臣武将等。

西学因素。与众不同的是,神道的尽头,耸立着一根十字架;大理石的底座高两米多;基座四周镌刻着介绍徐光启传播教义的事迹的铭文。这十字架,是教会于1903年建立的,距今已经120多年了。

由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领先世界1800多年,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被西方赶超;所以传统儒家学者普遍清高狭隘,排斥西学洋教。徐光启能主动放下身段,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笃信并传播天主教,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小巧玲珑。徐氏墓地,葬有三代十人;五座坟包并列在一起,中间略高,两侧略低;有点像书画家所用的笔架。老实说,这十个逝者的墓穴面积,不如明清两朝一个达官贵人所占的面积;甚至不如我们矿区十个农民所占的面积。

特色二:用艺术展示主人。

不论是和上海人打交道,还是在上海购物、食宿;甚至是漫步大街小巷,都能感觉到上海人的精明、精细、精致;相对来说,北方人普通正统、呆板、大大咧咧。

拿光启公园举例。如果建在北京,估计规模要大两三倍;馆长、副馆长、导游、服务员等,定员十多个。游客凑到二三十人,由导游带队,先浏览、讲解外景;然后进入室内,观看声光电多媒体演示;最后,游客自行参观、购物、休息;到了约定时间,集体乘车离开。整场活动,两个多小时。

这不是老佟瞎猜。模式口有一处冰川擦痕80年代中期,老佟刚来首钢那些年。此处只有一个简陋的铁罩子,遮着一块大石头;随便触摸、坐靠、拍照。前几年,此处扩建成冰川陈列馆;专职人员好几个;参观都要提前预约,凭身份证才能进出。

光启公园好像没有导游和服务员。老佟走马观花,不敢确定;即使有,也不会多。这里主要通过雕塑、书画、实物等,展示徐光启的生平、事迹、成就;以及相关的建筑、服饰、民俗等。

不同的人喜欢的方式可能不一样。老佟喜欢海派风格,平和、细腻、低调、内涵深厚。游客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或仔细观赏,或一带而过。京派的作法,有时难免官气较足、大包大揽、场面热辣、收获往往不多。

我俩先浏览外景,对几尊雕塑却印象深刻---

《桑园试种》。讲述徐公在研究农学,推广农作物方面的贡献。我国虽然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和领先者;然而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在很长的时期里;粮食产量一直供小于求;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容易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甚至造成朝代更迭。徐公一手抓提高粮食产量;一手抓新品种的推广;在推广甘薯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据说,甘薯和玉米的引种,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为经济发展,人口的繁衍,提供了物质保障。

《督造火炮》。讲述徐公在兵学上的成就。明朝末年,内忧外患,战火频繁。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饱受倭寇的侵害。百姓的生产生活,时常受到坚船利炮的威胁。总体来说,明朝处于守势。主要依靠城池和炮火,来抵挡倭寇的侵害。徐公一方面借鉴西方的军事技术,对传统火炮进行改进;一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发明或者完善阵法、战术。两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

《夜观星象》。讲述天文学的成就。组织编撰了《崇祯历书》;并编写和翻译了大量的天文著作。首次向国人介绍了地球是圆形的知识;介绍了经度、纬度等概念;并根据第谷星表和我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的星图。在天文的计算方法上,引进了球面、三角学的公式,进行了视差、时差、蒙气差等修订。这方面的工作,不仅推动了当时的天文研究,而且为后世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徐利谈道》。讲述宗教学的成就。徐公被誉为教会初期三柱石之一;也是上海地区首批信教者;还是当时的信友中官职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人。1600年,他在南京结识了意玛窦;向其学习西学知识;在其影响下,成为天主教的信众。据说,在徐公的影响下,有200多亲友先后入教。这些信众捐地、捐款,修建起第一批教堂。

特色三:空降来的纪念馆。

徐光启纪念馆,是光启公园内的主体建筑;位于西南角,是一组很有传统海派风格的民居。

由于外地游客很少,所以纪念馆显得很幽静;便于浏览、观赏、拍照、沉思。

纪念馆是一组平房院落,占地500多平,建筑面积280多平;白墙黛瓦,花窗回廊,古色古香。目前,分四个部分:世界眼光、科学精神、爱国情怀、高尚情操;每一个主题,都有相应的实物。

整个院落分成二进。第一进是碑廊,左侧是蔡元培、冯玉祥等名人的题词;右侧是集徐光启字体的名句。第二进,天井里是徐公的半身雕像。正房是再现其日常生活的陈设。正厅名后乐堂,取自《岳阳楼记》。左厢房展示徐公与上海的主题。右厢房陈列着徐公编撰的书籍,以及通州练兵、天津屯田、会通中外、蚕桑试种等实物和板画。

老实说,做为北方人,老佟和小李更对纪念馆的建筑感兴趣,仔细浏览了相关的介绍。

这组建筑不是公园原有的;是2024年从别处搬迁来的。据说原来是明代的民居;距今已经500多年了。

这组民居以前叫南春华堂;是一位张姓显官的私宅。当时北方诗人黄瑾的别墅叫春华堂。为了区分两者,以方位命名南北春华堂

我国的传统豪宅,讲究榫铆连接,不使用钉子。南方建筑更讲究砖雕、木雕、石雕。因此结构繁杂,工艺精细;有些建筑工艺,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了。把一座500多年的老式建筑,整体搬迁,再原样地进行异地复制,不论是总体的难度,还是细节的精度,都是难以想像的。

漫步纪念馆中,真让人肃然起敬,由衷佩服。

特色四:优雅的海派氛围。

北方的园林以规模宏大,建筑宽阔见长。江南的园林以灵巧婉约取胜。

光启公园小而不虚,小而不乱。大致可以分为:墓葬、陈列、健身、浏览、休息几个区域;彼此相通,又相对分离;大家约定俗成,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园中的建筑数量不多,却颇有特色。其中,伞亭、水榭、九曲桥、荷花池等,印象颇深。水榭位于荷花池的西侧,一半在溪岸;一半在水面;外表似两只相连的六角形的平顶亭子;又犹如一艘石舫,是悠闲、乘凉、观鱼、赏花的好地方。我俩去时,一些附近居民在此跳舞、唱曲。

印象更深的,是园中的绿植。整个公园几乎见不得裸露的空地;乔木、灌木、绿篱、花草,高低错落,姹紫嫣红,密密匝匝,各具特色;有些树木、花草,在北方很少见到。老佟和小李就像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看哪都新鲜;时而拈花惹草;时而拍照惊叹;惹得旁人侧目窃笑。

我俩特意观赏了当地的女士。一方面,首钢男多女少,对女性比较上心;一方面,异性相吸是人的本能;另外也有职业习惯的因素,小李的主管电视宣传,擅长摄影。老佟喜欢写作,喜欢观察女性的表情、衣着、语言。估计在旁人眼里,我俩的目光是小猫吃柿子色咪咪的。

总体来说,上海的女性五官跟北京差不多,可是身材通常苗条柔美,偏胖的很少;另外,服装的样式、色调比较好,时尚而不张扬;言谈举止,婉约而自然;很少高声大嗓,舞舞炸炸地。在老佟看来,上海的女士,有一种骨子里的娇媚,有别于北方女士。她们唱的曲子,悠悠扬扬,委婉动听;只是做为北方人,听不懂曲子的内容。

老佟在上海只呆了三天半;大部分时间是采访、参观、开会。老实说,真觉得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在上海,时常想起矿区的老话:少不征南;老不征北。年少时不知此意。老矿工解释:南方经济发达,观念开放,少男少女呆久了,就不想老家了。北方条件差,地广人稀,老年人去征战,容易丢了性命。老实说,当年老佟半信半疑。现在坚信不疑;如果有机会定居上海,估计老佟连奔儿都不打,甚至在沙家滨扎下去了;乐不思京了。

徐光启逝世十年后,明朝消亡,明清更迭。据说,清代官方和民间都在淡化徐公的成就;两大原因:一是信教,在以儒学为正宗的古代,徐公的言行纯属离经叛道;二是抗清,明清逐鹿,徐公自然站队于朱明;被满清所忌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徐光启的形象更加凸显。做为后人,我们不得不赞叹徐公超越时人的眼光、胸襟、勇气;不得不佩服怹求真务实的治学风格;不得不崇敬怹富国强兵的家国情怀;不得不赞赏怹高超的文学造诣。

……


           公园的水榭一角


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等领域的客观地位;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正反作用;虽然可能被人为地放大、缩小,甚至扭曲、颠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将会水落石出,客观真实地呈现在后人面前。

人生在世,虽然漫长;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暂一瞬。珍惜时光,奋发有为;多做利国利民之事;多交有情有义之人。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这是浏览光启公园,最大的收获和启迪。

[下一篇] 大风所想

[上一篇] 寒风中的麻雀们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