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这一贯穿人类文明进程的神奇饮品,其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原始社会。彼时,人们将采集来的多余野果储存起来,在时光的流转中,这些野果悄然发生霉变,散发出独特的酒香味。有人大胆尝试品尝,惊喜地发现霉变果子的汁液竟有着奇妙的口感,饮后能让人精神愉悦、身心振奋。于是,人类对酒的探索之旅就此开启,从最初的自然发酵,逐渐发展到主动酿酒,随着酿酒工艺的日益成熟与兴盛,形形色色的酒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应运而生。
回溯到夏商时期,酿酒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达的景象。各种先进的酿酒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酒器制造也随之蓬勃发展。从古朴的陶制酒器到典雅的青铜酒器,每一件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与文化内涵,成为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到了周代,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开始大力提倡“酒礼”与“酒德”,酒的用途被严格限定在祭祀或国礼等庄重场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庄重的“酒祀”文化。在祭祀大典上,酒作为沟通天地神灵的媒介,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敬仰与对未来的祈愿,在袅袅香烟中,传递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秦汉时期,酒文化的发展迎来了一个特殊的阶段。秦始皇嬴政推行“酒政”文化,这一举措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他严令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族、官宦富豪才有资格饮酒。而这一政令的由来,与今河北滦州这片土地上的酒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河北滦州的酒文化极为繁盛且规范。这里的民风淳朴中带着几分彪悍,男女老少皆对饮酒情有独钟,历史文献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当年,秦始皇东游,一心寻求长生不老之法。当他行至龙湾(今滦州)时,疲惫不堪,困顿不已。此时,他看到一位瓦匠结束劳作后,从腰间取出一物,仰头畅饮,神色间满是惬意,随后又继续劳作。秦始皇见状,大为惊奇,便上前询问那是何物。瓦匠回答道:“瓦了斗。”秦始皇好奇之下,向瓦匠索要来品尝,入口瞬间,只觉神清气爽,疲惫之感一扫而空。又问这美酒产自何处,瓦匠告知是滦州农坊,用滦水与黍粟精心酿造而成。秦始皇又连饮数口,半日之后到达求仙之地。然而,当晚他却辗转难眠,心中暗自思忖:若是众人皆能畅饮此酒,日后天下若有变故,该当如何?于是,他当即下旨:非帝王将相者不可饮用此酒。自此,酒坊被官府收归,滦州的美酒也逐渐隐匿于民间。汉朝建立后,因种种原因,这一禁令始终未敢轻易解除。直至大唐盛世,李世民以明君之姿君临天下,他心怀天下,广施恩泽,下旨让百姓也能共享这滦州美酒的甘醇,让瓦了斗酒重新回到了大众的生活中。此后,历经宋元,瓦了斗酒文化依旧兴盛不衰,到了明清时期,虽因社会变迁等因素有所式微,但它的火种却从未熄灭。
如今,有幸结识了滦州几位执着坚守的“瓦了斗”酒文化传承人,得以亲身领略这一古老酒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亲口品尝了那蕴含着千年韵味的“瓦了斗”酒,更沉浸式体验了别具一格的“挖了斗”酒文化。在热闹的酒桌上,酒杯被满满斟满,在酒桌主陪的引领下,众人左手轻抚心口,右手稳稳执杯,酒杯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随后仰头一饮而尽。紧接着,左右展示空杯,再将杯口朝下扣于头顶,同时齐声大喊“嘿!”,那声音气势磅礴,震彻心扉。放下酒杯后,双手整齐地放在桌子上,又大喊一声“哈!”,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充满了仪式感。这种独特的喝酒方式,通常在三人以上的聚会时才会呈现,当地人将其称为“瓦了斗”酒文化,也叫“嘿哈”酒文化。它不仅是一种饮酒的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释放,是滦州人民热情好客、豪爽大气性格的生动体现。
在当今的滦州,在几位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瓦了斗”酒文化迎来了新的春天。他们不辞辛劳地挖掘、传承与发扬这一古老文化,成功注册了“瓦了斗”商标,实现了“瓦了斗”优质白酒的大批量生产。如今,“瓦了斗”酒的香气飘遍了全国各地,在各地都有代理积极推广“瓦了斗”酒文化。这一古老的酒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社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纽带。
作者李增林,河北滦州人,中国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华夏之旅栏目采编部副主任、中国教育电视台光耀华夏栏目制片主任兼小记者事业中心主任、中国记录者在线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