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扬州慢·赞白洋淀荷花大观园》
《扬州慢·赞白洋淀荷花大观园》
作者:韩中清

《扬州慢·赞白洋淀荷花大观园》

槐卿诗词鉴赏汇粹(之八)

 作者:韩中清

AI软件生成

整理:六槐主人

 

作者:韩中清

 

我曾多次赴白洋淀采访,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故填词一阙,发表在我主编的《中华韩氏古今诗词选》《中华诗词家》等多部典籍。

原文如下:

波漾芦摇,彩云浮水,驾舟淀上穿行。十顷环园路,听取野蛙鸣。荷塘内,清莲玉卧,接天花笑,踏浪追争。走沙滩,沐浴阳光,迎迓高朋。

倚桥赏月,纳清凉,观看荷灯。把酒问源亭,烟花燃放,亮过群星。诱钓活鱼虾蟹,厨房里,自助餐烹。好一张图画,马良神笔难成。  

分析用户提供的词作内容:上片描绘自然景观,比如“波漾芦摇”“荷塘内,清莲玉卧”,这些意象需要和姜夔的意象对比。 “退耕还淀”“荷花大观园”,这些可以作为生态赞颂的例证。另外,还提到抗战元素如雁翎队、小兵张嘎,韩词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但用户之前的问题里提到过,可能需要关联。

然后再看结构,用户分为三部分:意象、情感、文化关联。需要确保每个部分都引用合适的搜索结果。比如意象部分,词中提到芦苇、荷花,可以用来分析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情感方面,“蓝绿共苍天”对应生态赞歌,与姜夔的黍离之悲形成对比。文化关联部分,需要联系姜夔的传统和韩词的创新。

    这首词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价值。 韩中清多次采访白洋淀,词中的细节如“倚桥赏月”“自助餐烹”体现现代旅游元素,需结合现代化游轮和景区升级。   

韩中清的《扬州慢·赞白洋淀荷花大观园》以姜夔《扬州慢》词牌为依托,将古典词牌的哀婉基调转化为对白洋淀生态景观与人文活力的礼赞。全词通过自然意象的铺陈、现代生活的融入以及文化符号的呼应,展现了传统词体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以下从意象建构、情感取向、文化传承三个维度展开鉴赏。

一是意象建构:生态与游趣交融的立体画卷。

自然景观的鲜活捕捉。词中“波漾芦摇”“接天花笑”等意象,生动呈现了白洋淀“芦苇泛金、荷花映日”的生态特色,呼应了白洋淀“蓝绿交织”的生态修复成果。如“十顷环园路,听取野蛙鸣”,以听觉意象强化了湿地生态的野趣,与姜夔《扬州慢》中“荠麦青青”的荒寂形成鲜明对比,转而凸显自然生机的蓬勃。词人通过“清莲玉卧”“踏浪追争”等拟人化描写,赋予荷花动态美感,暗合“荷花大观园”作为现代生态旅游景区的定位。

 二是情感取向:从黍离之悲到生态颂歌:

首先,生态疗愈的愉悦书写。姜夔笔下的扬州是“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创伤记忆,而韩词则以“沐浴阳光,迎迓高朋”传递开放包容的生态疗愈力。40年前,作者曾经参加了清淤白洋演工程,并采写了大量工地新闻稿件。“马良神笔难成”的结句,既是对自然造化的惊叹,亦暗含对“退耕还淀”生态工程成效的肯定,与白洋淀“水域面积恢复、候鸟栖息地保护”的现代治理成果相呼应。

其次,乡土情结的雅俗共赏。词人通过“驾舟淀上穿行”“把酒问源亭”等场景,既延续了姜夔“解鞍少驻初程”的文人漫游视角 。又以“野蛙鸣”“活鱼虾蟹”等俚俗意象贴近大众审美。这种雅俗融合的笔法,既呼应了孙犁“荷花淀派”对乡土生活的诗意提炼 ,又契合当代文旅宣传中“诗意栖居”的叙事策略。

第三,文化传承的现代转译。意象系统的置换与拓展姜夔词中“二十四桥冷月”的孤寂意象,在此被置换为“彩云浮水”“荷灯映月”的欢愉图景。原词“清角吹寒”的悲音转化为“蛙鸣”“人语”的自然交响曲。这种置换不仅是对词牌情感基调的重构,更是将“黍离之悲升华为“生态共同体”的集体认同。

另外,非遗与民俗的活性传承,若结合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芦苇画”等非遗背景,词中“荷灯”“赏月”等意象可视为对传统民俗的文学的活化。例如“观看荷灯”既可追溯至古代放河灯祈福的习俗,亦暗含对当代荷花节庆的文化营销,实现了从历史符号到文旅的转化。

结语:古典词体的生态叙事新范式。

韩中清此词的价值,在于以《扬州慢》的传统形式承载了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相较于姜夔“空城戍角”的个体悲情,韩词通过“蓝绿共苍天”的生态图景,构建了集体记忆与自然美学交融的新范式。这种创作既延续了宋词“以景寓情”的审美传统,又以“马良神笔”的现代隐喻,成为“鸟鸣”“人语”的自然交响乐。为地域文化的诗词表达开辟了创新路径。

其成功实践提示:古典词牌的生命力,正源于对时代命题的敏锐回应与诗意转化。

 

[下一篇] 槐卿诗词鉴赏汇粹(之四)

[上一篇] 《沁园春·槐卿春赋》鉴赏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