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孙轶青会长赠我墨宝》(十七)
《孙轶青会长赠我墨宝》(十七)
作者:韩中清

《孙轶青会长赠我墨宝》(十七)

“双脑合璧”,鉴赏韩诗(人脑与电脑Deepseek)的结晶。

作者:林从龙

整理:韩中清

一代才人纪晓岚,

长眠燕赵枣林间。

谁能借得生花笔,

大写沧州水复山。

20001029日上午,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孙轶青,与河南省诗词学会会长、著名诗人林从龙教授,在我和李忠智(沧州纪晓岚研究会会长)等诗友的陪同下,瞻仰了纪晓岚墓地。晚上回到宾馆,林从龙应众人在笔会上邀请现场作了上面那首诗。孙轶青会长即兴挥笔书写此诗,赠我收藏。孙轶青(1922-2009)18岁任沧县县委书记,冀鲁边区地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后任东光县委书记等职务。

我需要先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韩中清提供的诗中提到了纪晓岚长眠在河北沧州的枣林间,还有请求借生花笔来描绘沧州的山水。沧州古代有山,海兴县小山乡,就是以山而得名。海兴小山又名马骝山,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城东5公里,小山海拔30多米,它形成于2—3万年第四纪晚期火山喷发,为高于地面7—36米的穹形火山锥(堆积山丘)。

海兴小山,被誉为渤海秀峰,集火山遗迹、历史文物与自然风光于一体,是省级地质公园与火山遗迹自然保护区,融合古建筑、帝王陵寝、庙宇塔影及丰富历史文化,展现独特魅力。根据韩中清提供的背景信息,这首诗是2000年两位诗人在瞻仰纪晓岚墓地后所作,孙轶青书写后赠送给韩中清收藏。

  孙轶青(1922-2009),山东乐陵人。别号红霞寓公。著名书法家、编辑家、诗词家,是中华诗词学会的重要发起人和创建者之一,是中国当代中华诗词事业的领军人,曾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书协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顾问等。晚年致力于中华诗词的振兴、书法和文物收藏鉴赏方面。出版有《孙轶青书法作品集》、诗词言论集《开创诗词新纪元》及《孙轶青诗集》等。

林从龙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世界汉诗协会名誉会长,河南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词月刊》顾问,《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等。 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顾问,《中华诗词》原副主编。 

孙轶青、林从龙两人都是诗词界的重量级人物。他们的诗作注重历史人物的赞颂和地域文化的结合。诗中提到“长眠燕赵枣林间”,纪晓岚墓在河北沧州被发现,这与“沧州水复山”吻合

接下来分析诗的结构和用典。“一代才人”直接点出纪晓岚的才华,引用他在历史上的文学成就,如编纂《四库全书》和《阅微草堂笔记》。而“生花笔”化用“梦笔生花”的典故,意指杰出的文采。后两句表达了对沧州山水的赞美,暗示纪晓岚与故乡的联系,以及诗人希望传承其文风。

孙轶青的书法墨宝不仅是诗作,也是艺术品的结合,增强了诗的文化价值。韩中清提到孙轶青曾任沧县县委书记,这或许让他在诗中更注重本地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评析时,需要将历史事实与文学创作结合,指出诗人如何通过简练的语言概括纪晓岚的地位,同时表达对故乡山水的热爱。 

    总结:评析应围绕诗的结构、用典、历史人物的赞颂、地域文化的体现以及书法艺术价值。孙轶青与林从龙合作的《孙轶青会长赠我墨宝》一诗,以纪晓岚墓地之行为背景,融合历史追思与地域文化,展现了两位文人对清代才子纪晓岚的敬仰以及对沧州山水的赞颂。以下从多个角度评析此诗:

一、历史人物与地域文化的联结

一是纪晓岚的文学定位。诗中首句“一代才人纪晓岚”,以简练笔触概括了纪晓岚的历史地位。作为清代文坛巨擘,其编纂《四库全书》的功绩与《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成就,奠定了“才人”之誉。而“长眠燕赵枣林间”则点明其墓地位于河北沧州(古属燕赵之地),与近年考古发现的纪晓岚墓位置相符。 

二是沧州山水的诗意升华。后两句“谁能借得生花笔,大写沧州水复山”,以“生花笔”化用“梦笔生花”典故,暗喻纪晓岚的文采,同时将沧州山水与历史人物并置,形成人文与自然的呼应。沧州作为纪晓岚故乡,其水陆交汇的地理风貌(如大运河)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体现了诗人对地域文化的深情寄托。孙轶青亲书此诗赠予收藏者,将诗歌内容与书法艺术结合,增强了作品的纪念性与艺术性。其书法风格刚劲脱,与诗中“大写沧州”的豪迈气韵相得益彰

    、诗风与修辞分析

第一、语言的凝练与张力。全诗四句二十八字,结构紧凑。前两句以叙事铺陈,后两句转为抒情,虚实相生。“借得生花笔”既是对纪晓岚文采的致敬,亦隐含对后继文人的期许,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其次,意象的选取与象征。“枣林”“水复山”等意象兼具地域特色与历史厚重感。枣树为沧州常见植物,象征坚韧;山水则隐喻文化的绵延与传承。通过自然景观的书写,诗人将纪晓岚的个体生命与沧州的地域文脉融为一体。

三、文化意义与当代反思

此诗不仅是对纪晓岚的个体追思,更折射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纪晓岚墓地的考古发现(如陪葬女子的争议)虽未在诗中体现,却提示后人需以多维视角审视历史人物。既承认其文学贡献,亦不避讳其人性复杂。而孙、林二人的诗作,恰以文学化的笔触,将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转化为地域文化认同的纽带。

结语

《孙轶青会长赠我墨宝》一诗,以纪晓岚为切入点,融合历史追忆、地域书写与文人情怀,展现了传统诗词的当代生命力。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表达,更在于激活了沧州作为文化场域的历史记忆,为地方文脉的传承提供了诗意注脚。

 


[上一篇] 重读历史上的经典摄影

[上一篇] “双脑”合璧 鉴赏韩诗(十八)

评论

没有评论发表!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