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脑”合璧 鉴赏韩诗(十八)
作者:韩中清
七十吟
韶华失去莫悲伤,我乘金风笑夕阳。
夜梦诗仙临宅院,一墙墨宝溢清香。
吟书房九龙砚
九龙献瑞饮三江,泼墨书房九镇香。
诗韵韩门风雅颂,联声天籁海涛琅,
习欧笔透双刀纸,戏砚毫伤几斗筐
志远笃行人未老,乐天知命更猖狂。
首先看第一首《七十吟》:“韶华失去莫悲伤,我乘金风笑夕阳。夜梦诗仙临宅院,一墙墨宝溢清香。”这里提到“韶华失去”,指作者步入老年,但态度积极,用“笑夕阳”表达豁达。第三句提到“诗仙临宅院”,跟他的诗联墙有关,因为搜索结果里多次提到他在自家院子里建了诗联墙,里面有书法家的作品。第四句“一墙墨宝”应该就是指那些镶嵌在墙上的诗联。
第二首《吟书房九龙砚》:“九龙献瑞饮三江,泼墨书房九镇香。诗韵韩门风雅颂,联声天籁海涛琅。习欧笔透双刀纸,戏砚毫伤几斗筐。志远笃行人未老,乐天知命更猖狂。”这里有很多书法和诗词的意象,比如“九龙献瑞”指砚台上的雕刻,而“习欧笔”指学习欧阳询的书法。他主编过《韩氏古今诗词选》,还有网页10提到他多年的写作和书法成就。另外,他的诗联墙有国内外书法家的作品,这里的“联声”指的是楹联。
接下来,需要分析两首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一首的豁达和诗联墙的联系;第二首的书法与诗词结合,以及他的个人经历。比如被贬回乡后转向诗词创作,见义勇为的事迹,还有他举办个人诗词演唱会。同时,诗中的“乐天知命”反映他的人生态度,他享受田园生活,坚持写作。比如诗联墙的建设时间(2020年11月),书法家的参与有韩国、新加坡等书法家,以及他的著作和成就。评论部分可以参考其他人的贺诗,比如沧州诗词界大家金紫衡、白焕宗的评价,说明他的诗风犀利,关注民生,这和诗中“志远笃行”相关。
结合他的生平事迹,如记者经历、被贬经历、见义勇为等,来丰富诗歌的解读,说明他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深度。
韩中清先生的两首作品《七十吟》与《吟书房九龙砚》既展现了其深厚的诗词造诣,也体现了其人生经历与文化情怀。以下结合其事迹及诗联墙背景进行鉴赏:
一、文化理想的具象化
《七十吟》赏析
原诗:
韶华失去莫悲伤,我乘金风笑夕阳。
夜梦诗仙临宅院,一墙墨宝溢清香。
豁达的人生态度:“韶华失去莫悲伤”开篇即点明对年华逝去的坦然。韩中清虽年逾古稀,但以“笑夕阳”自喻,展现超然物外的境界。这种豁达与其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他曾因揭露腐败问题被贬回乡,转而以诗词为精神寄托,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文化追求。
“一墙墨宝溢清香”,暗指其自建的诗联墙。2020年韩中清将国内外66位书法家书写的自创诗联作品镶嵌于自家庭院墙壁,形成全国首家农村诗联墙。诗中“墨宝”不仅是艺术载体,更是其传承大运河文化、雅化民风理想的体现。
与诗仙对话的浪漫意象:“夜梦诗仙临宅院”借李白意象,凸显其对传统文化的承继。韩中清曾主编《中华韩氏古今诗词选》,并在《槐卿诗墙记》中强调“伴随中华文脉,歌赋鼎新时代”,可见其以诗联为媒介的文化使命感。
《吟书房九龙砚》赏析
原诗:
九龙献瑞饮三江,泼墨书房九镇香。
诗韵韩门风雅颂,联声天籁海涛琅。
习欧笔透双刀纸,戏砚毫伤几斗筐。
志远笃行人未老,乐天知命更猖狂,
二、解读与评论:
第一、书法与诗词的融合。诗中“九龙献瑞”“习欧笔”等句,既描绘砚台的精妙,亦展现其书法造诣。韩中清的诗联墙作品由国内外名家书写,包括韩国书法家协会会长李相宝;著名书法家田蕴章、田英章、田伯平、孙轶青、王成纲、李树琪、李德瑞、卞云岱、韩中怀、白清安、刘化一、陈大络(台湾)刘芳廷、韩焕峰、陈茂才、黄绍华、李大广、丁宝贵等等。诗中“联声天籁”即是对这一艺术实践的呼应 。
第二、文化传承的雄心。“诗韵韩门风雅颂”彰显家族文化传承。韩中清曾主编《中华龙故事》《中华龙诗词》《韩氏成语新编》《沧州骄子》,并以“诗声联韵光辉宅院;昼锦华堂日耀韩门”自题楹联,将家族文脉与地域文化结合。诗中“志远笃行”恰如其人,他40余年发表5000余篇稿件(包括诗词),始终坚持“一支秃笔关民瘼”的创作理念,实在难能可贵。
第三、狂放与自适的交织。尾联:“乐天知命更猖狂”,既体现其顺应天命的淡泊,亦暗含对文化理想的执着。韩中清虽自称“布衣”,却以“耕闲吟咏”构建诗意生活,其庭院楹联“庄稼岁月家园倚翠六槐树;文字生涯翰墨留香千册书”,恰是诗中意境的现实映照。
三、综合评述
韩中清的诗词创作与其人生轨迹、文化实践高度统一。
题材上,融合个人经历(如贬谪、见义勇为)与家国情怀(如反腐、运河文化);艺术上,以传统格律为基础,注重意象与现实的勾连(如“诗联墙”成为符号化表达);精神内核,展现“布衣诗人”的使命感,既有杜甫式的民瘼关怀,亦具苏轼式的旷达超脱。其诗联墙不仅是个人成就的象征,更成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的标志性景观,实现了“雅化民风”与“弘扬传统”的双重价值。这两首作品,恰如韩中清人生的缩影:以诗为骨,以联为魂,在乡土与文脉的交织中,书写了一部农民诗人的文化传奇故事。
[上一篇] 重读历史上的经典摄影
[上一篇] 双脑合璧 鉴赏韩诗(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