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脑合璧 鉴赏韩诗(十九)
请鉴赏《桂枝香·国庆》一词
作者:韩中清
创作时间:2024年9月20日
鉴赏时间:2025年2月23日
登高举目,正璀璨金秋,华人同祝。社稷朝霞万里,画图如簇。徜徉花海沧州靓,运河风,群楼听曲,水乡西岸,开天盘古,庙堂香烛。
咏联赋,瀛洲炳煜。旧府衙河间,诗经赓续。明代单桥气度,鼎铭荣辱。枣林茂盛随流水,有田园千顷凝绿。莱农粮户,彩衣清影,共歌新局。
《桂枝香·国庆》里提到了沧州、运河、单桥、河间府衙、枣林等,大运河沧州段在国庆期间有很多活动,比如南川老街、园博园的无人机表演,还有游客泛舟运河,这和词中的“运河风,群楼听曲”相呼应。沧州十大景点里有沧州魏晋风神秀水景区、莲花山风景区、献县单桥(沧州四大古桥之一)、文化广场、沧州博物馆等。其中单桥和词里的“明代单桥”有关。单桥是沧州一座古桥,有历史意义。另外,词中提到的“旧府衙河间”是指河间府衙。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与河间府衙有关联。还有“枣林茂盛”,在沧州应该是一个农业景观。沧州作为农业地区,枣树种植比较普遍。
接下来,分析词的结构和手法。参考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的鉴赏,比如上片写景,下片怀古抒情。韩中清的词应该也是类似结构,上片描写国庆的繁华景象,下片怀古颂今。需要对比两者用典和写景手法,比如“干里澄江似练”在王安石词中是比喻,韩词中的“画图如簇”化用了类似的意象。
然后结合沧州的具体景点,比如运河沿岸的风光,单桥的历史,河间府衙的文化底蕴,以及枣林的田园景色,来详细解读词中的地理元素。国庆期间,沧州运河景点接待了超70万人次,说明这些地方确实在国庆时很热闹,此词中的“徜徉花海沧州靓”相符。还要注意词中的时间点,2024年9月20日,正值国庆前夕,描绘的是国庆期间的庆祝活动。无人机表演、游船赏景、非遗展示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词中场景的现实依据。
最后,综合以上信息,分结构、地理元素、艺术手法、主题等方面进行鉴赏。 沧州景点的描述,对比王安石的怀古手法,这样就能全面而详细地评论这首词了。
↓ 《桂枝香·国庆》是韩中清创作的一首以沧州地域文化为背景、融合国庆主题的怀古颂今之作。全词以“登高举目”开篇,通过描绘金秋盛景、运河风光及历史遗存,既展现了沧州的文化底蕴,又抒发了对新时代的礼赞。以下结合沧州景物与词作内容展开详细评析:
结构与意象分析
第一、上片国庆盛景与运河风物首句“登高举目,正璀璨金秋,华人同祝。点明时间节点与节日氛围,呼应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登临送目”,但情感基调由怀古的苍凉转为现代的欢庆。“社稷朝霞万里,画图如簇”化用“干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将自然景观与国家气象相融,形成宏阔视野。“徜徉花海沧州靓,运河风,群楼听曲”直接关联沧州大运河文化带。据2024年国庆报道,大运河沧州段以非遗展示、无人机表演、泛舟游览等活动吸引超70万人次游客。词中“群楼听曲”或暗指运河畔的清风楼、朗吟楼等景点。
第二、下片历史钩沉与时代新局
“旧府衙河间,诗经赓续”,河间府衙为明代遗存,沧州亦因《诗经》传承被誉为“诗经故里”,凸显文化赓续 。“明代单桥气度,鼎铭荣辱”中的单桥是沧州著名古桥,始建于明,以石雕艺术闻名,词人以桥喻史,呼应王安石“六朝旧事随流水”的沧桑感,但更强调“鼎铭荣辱”的铭记与反思。末句“莱农粮户,彩衣清影,共歌新局”,则落脚于乡村振兴与民生图景,与沧州枣林、田园风光(如“枣林茂盛随流水”)相映成趣,展现城乡共荣的新时代画卷。
第三、沧州地理元素的深层映射
大运河文化带,沧州因运河而兴,词中“运河风”“水乡西岸”等意象,与2024年国庆期间运河畔的南川老街、百狮园游船等实景对应,体现运河作为沧州文旅主轴的地位。
历史遗存与现代景观:河间府衙:明代建筑遗存,象征沧州历史厚度;单桥,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其石雕艺术与词中“气度”呼应,彰显沧州工匠精神。枣林田园,沧州金丝小枣闻名全国,“林茂盛”既写实景,亦隐喻农业经济的繁荣。
三、艺术手法与主题升华
1、化古为今的创作手法。全词借鉴王安石《桂枝香》的怀古框架,但突破传统“谩嗟荣辱”的喟叹,转向“共歌新局”的积极主题。例如“鼎铭荣辱”既承袭历史反思,又以“莱农粮户”的现代叙事消解悲凉,体现“旧邦新命”的文化自信。
2、意象的时空交织。通过青县“开天盘古”(神话)“明代单桥”(历史)、“彩衣清影”(当下)的并置构建,沧州从古至今的文化连续性,强化地域认同感。
3.语言风格与音韵。词中“瀛洲炳煜”“千顷凝绿”等典丽辞藻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押韵工整,节奏明快,符合国庆欢庆基调。
四、总结:地域性与时代性的交融
韩中清的词以沧州风物为经纬,将历史遗存、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熔铸于国庆主题中,既是对地域文化的诗意呈现,也是对新时代沧州“文旅融合”发展的礼赞。相较于王安石金陵怀古的忧思,此词更显昂扬,体现从“悲恨相续”到“共歌新局”的精神转向,堪称当代城乡文化书写的典范。
[上一篇] 重读历史上的经典摄影
[上一篇] 双脑合璧 鉴赏韩诗(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