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脑合璧 鉴赏韩诗(二十)
《中秋抒怀》
作者韩中清
四龙吸水擎天柱,缚怪降妖护庶民。
携手鲲鹏行善道,开光日月见真神。
新河北岸六槐树,盘古东乡九镇春。
君潜林间时隐现,忠魂化作绿如茵。
注:四龙,吾乳名也。新河即作者家前的子牙新河。去年辰龙年,他主编了《中华龙故事》一书,发行后读者反响良好。其书的特色是:汇编100个龙故事,配以100首龙诗,100副龙联,100个榜书龙字,100幅龙画,100方龙印,100位书法家书写的由韩中清创作的100首龙诗作品。同时韩先生又将以上作品彩印在100尺丝绸长卷之上,图文并茂,气势磅礴。在青县盘古梨花节、吴桥杂技大世界、杭州景点、长城八达岭、于金生衡水野生动物园,以及沧州图书馆赠书仪式上展出后,格外引人注目。这9个100在全国浩瀚的龙文化活动中是个创新。
另外,在此书中韩中清首次提出《人有六气,方为智者》的论断。“六气”指龙的骨气,龙的灵气,龙的才气,龙的勇气,龙的帅气,龙的英雄之气。
首先,作者诗中有“四龙吸水擎天柱,缚怪降妖护庶民”的句子,结合注释中的“四龙”作者的乳名,这是在表达自我抱负或对家乡的贡献。接下来,“携手鲲鹏行善道,开光日月见真神”,涉及合作与追求真理的主题。第三联提到新河北岸和青县盘古东乡,结合注释中的地理位置,应是在描绘家乡景象。末联“君潜林间时隐现,忠魂化作绿如茵”,比喻隐逸或精神长存。
其次,作者提供的注释中提到“六气”理论,即骨气、灵气、才气、勇气、帅气、英雄气,这些在诗中有所体现。例如“缚怪降妖护庶民”体现勇气和英雄气;“开光日月见真神”涉及灵气或才气。
此诗符合七律的格律,例如首联“四龙吸水擎天柱,缚怪降妖护庶民”对仗工整,动词“擎”与“护”对应,名词“天柱”与“庶民”形成天地之间的对比,显示力量与守护的主题。还需考虑诗中地理元素,如“子牙新河”和“盘古东乡”,结合注释中的说明,应强调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反映作者对家乡的贡献和情感,韩诗则通过地理标志表达文化传承。最后,综合这些分析,总结诗中的创新点,如将个人经历、龙文化与中秋主题结合,突破传统中秋诗的抒情框架,赋予节日更多的文化和个人成就的展示。
《中秋抒怀》七律,以中秋为背景,巧妙融合个人经历、地域文化及中华龙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结合诗歌文本及创作背景进行赏析:
一、意象与主题的独特性
第一、龙文化的创新表达。诗中“四龙吸水擎天柱,缚怪降妖护庶民以“四龙”(作者乳名)为切入点,将龙的形象与个人志向结合。“四龙”既是作者自身的象征,又呼应其主编的《中华龙故事》中“六气” 的核心理念。这种以龙喻己的手法,突破了传统中秋诗对月抒怀的单一主题,赋予节日更厚重的文化使命感。
第二、地域风物的诗意升华。“新河北岸六槐树,盘古东乡九镇春”,直接点明家乡子牙新河与盘古镇,将地理景观融入诗境。子牙新河作为作者家乡的象征,与“盘古”这一创世神话结合,暗喻对乡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呼应了“忠魂化作绿如茵”中精神永续的主题。
二、结构与对仗的匠心
一是雄浑与婉约的对比,首联“四龙吸水擎天柱,缚怪降妖护庶民”气势磅礴。动词“擎”“缚”“降”“护”层层递进,凸显力量感;二联“携手鲲鹏行善道,开光日月见真神”。则引入神话意象(鲲鹏日月),将个人善行与天地大道关联,形成宏大叙事的基调。而尾联“君潜林间时隐现,忠魂化作绿如茵”笔锋一转,以“绿如茵”的柔美意象收束,刚柔并济,深化了忠魂永驻的意境。
二是时空交错的布局,诗中既有“新河”“盘古”的地理空间,又有“六槐树”“九镇春”的时间纵深,暗合中秋“团圆”与“永恒”的双重意蕴。
三、传统中秋诗的差异与突破
传统中秋诗多聚焦于思乡、赏月或人生感慨。而韩中清独辟蹊径:主题上,从个人文化使命切入,将中秋与龙文化、乡土情怀结合;意象上,以“龙”“鲲鹏”“忠魂”等符号替代
“桂月”“玉兔”;情感上,淡化离愁,强化文化自信与精神传承。
综合评价:此诗以中秋为载体,通过密集的意象群与雄健的语言风格,构建了一个融合个人、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多维空间。其创新性体现在:1、文化符号的再创造:将龙从神话形象转化为个人与集体的精神图腾;2、节俗内涵的拓展:中秋不仅是自然时序的节点,更成为文化传承的契机;3、诗艺的婉约范式,与文化、乡土情怀结合。4、诗艺的突破,以史诗性语言重构节日诗意。
总之,韩中清的作品更具现代性思辨色彩,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
[上一篇] 重读历史上的经典摄影
[上一篇] 双脑合璧 鉴赏韩诗(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