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才知道在岑河,寒冬的这个季节里最有趣的就是捉王八了。
记得还在初冬时节成群的王八会聚在这湖水即将消失的湖里。这中间有爬动的,有静养的;有晒太阳的,有扒在人家身上不动的。这潇洒的王八们真是快乐地度过一天又一天。王八虽然有嘴但不会发生、在尖尖的脑门上长着一双不大的绿豆眼,可它们的脑神经反应机敏,一旦听到动静或是感觉有人到来,它们会很快地躲避你的视线迅速藏到淤泥里去。
掌握了王八的这个特性,那就是怎么捉王八了。
找根粗点的铁丝做一个王八杈,再买一个肚大口小的竹篓,背在身上,这就是工具。
走到干涸的湖边,听着枯萎的荷叶发出唰唰的响声,看着湖中心那片水上面的野鸭子开心地游荡、飞翔我心中一片释然。“你看,只要是泥里冒出小小的水泡,下面准有家伙”。这回跟着一起来的鲁叔叔一嘴咬定。他边说边用王八杈一杵,没进到泥里多深,就感到淤泥里“蹦蹦”的声响,用他那把里外光亮的板锹把湖扒开面上的淤泥,只见一个活物在爬动。这时我还是不解地问,鲁叔叔笑笑反问道为什么淤泥里会有泡泡呢?我恍然大悟似乎地明白了:王八也要喘气啊。
第一次捉王八还真让我有惊无险。记得我照鲁叔叔的说法,用杈子插到淤泥里感觉有邦邦的响声,扒开上面的淤泥我就心急。结果王八跑得很快,“嗖嗖嗖”几下又钻到了淤泥里。我只顾捉了,没注意脚下就在淤泥的边边上,左脚一滑双腿扑通就跪在淤泥里,双手也都陷了进去,“哎呀,没捉到王八自己倒是像王八一样狼狈了!”我心里一个劲在骂着。鲁叔叔看到我这个样子急忙把我拉起,领着我到旁边的小水汪里去洗手上和满腿的淤泥。
有了这次的教训我就注意了,心想怎么也得捉几只回去才算有成果啊。
照着鲁叔叔的做法,我看到冒出小泡就把淤泥扒开,王八跑的快我就不追了,免得自己再像王八一样。后来我观察到大个的比较笨,爬的比较慢,就专找大个的,不大会儿的功夫,我那小竹篓里就装了七八个肥肥的王八了。
观察竹篓里的王八,它们貌像真是不可取,厚厚的青色盔甲覆盖在背上,那根细长的脖子就跟一根腐朽的木头棍子似的,一伸一伸到处晃悠,小头头上睁着两只不大的绿豆眼,那椭圆的盔甲周边,均匀的长着四只活动迟缓的小爪。可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迟缓的小爪,在淤泥里竟然比飞的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