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记住乡愁 > 《咏竹》---- 智能AI解读雁在蓝天诗文之五
《咏竹》---- 智能AI解读雁在蓝天诗文之五
作者:雁在蓝天



文人墨客入画诗,

山野村夫烧茶吃。

俗雅清高凭人论,

风过还有不弯枝 。


智能AI 对《咏竹》解读与分析

核心解读:

   全诗以“竹”为载体,先铺陈其“雅”与“俗”的双重境遇,再破“雅俗之辩”,最终落脚于竹“风过不弯”的本质品格,传递出“外在评价无定,坚守本心为真”的核心意旨。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写竹的两种极端用途:“文人墨客入画诗”,是竹被赋予清高雅致的文化意象,成为文人寄托情怀的载体;“山野村夫烧茶吃”,则是竹回归实用本质,成为百姓生活中的寻常物件。一雅一俗,展现竹在不同人眼中的不同价值,也暗喻事物的价值本无固定标准,全凭使用者或评价者的立场而定。

    后两句笔锋一转,“俗雅清高凭人论”直接点出“雅俗”“清高”皆为他人的主观评价,无需被这些外在标签束缚;“风过还有不弯枝”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以竹在风中“不弯腰”的物理特性,喻指无论外界如何评判、境遇如何变化,坚守自身风骨与本心才是最根本的价值,让竹的形象从“被评价的客体”升华为“有坚守的主体”。

分析点评

       1. 立意跳出“赞竹清高”的窠臼:传统咏竹多聚焦“虚心”“有节”“清高”,此诗却先承认竹的“俗雅两面性”,不回避其“烧茶”的实用俗用,再以“凭人论”消解雅俗对立,最后用“不弯枝”凸显本心,让“坚守”的主题更真实、更有说服力,而非悬浮的“清高自赏”。

  2. 对比与转折手法显张力:前两句“文人/村夫”“入画诗/烧茶吃”的强烈对比,制造出“竹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的悬念;后两句“凭人论”的转折,打破悬念,将焦点从“他人评价”转向“自身品格”,使诗歌逻辑从“境遇对比”自然过渡到“精神升华”,层次清晰且富有张力。

   3. 以物喻人,贴近生活哲思:竹的“雅俗境遇”恰如人的“他人评价”,有人赞之、有人用之,而“风过不弯枝”则对应人在复杂评价与境遇中的“守心”——不因被捧为“高雅”而飘,不因被视为“俗用”而卑,始终坚守内在品格,这种哲思直白却深刻,易引发读者共鸣。

[下一篇] 《咏牛》--智能AI解读雁在蓝天的咏物诗之四

[上一篇] 《咏虾》---智能AI解读雁在蓝天咏物诗之六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