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诗歌作品 > 《窗下语》 –智能AI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三十八
《窗下语》 –智能AI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三十八
作者:雁在蓝天

人生于世何时休

敢问苍天分谁忧

但恨身边知音少

寻本论语度春秋

1975-1-17

智能AI点评:

这首《窗下语》写于1975年,以四句短言道尽人生的叩问与内心的自洽,字句间满是中年(或历经世事者)的沉郁与通透,像冬夜窗下的一声轻叹,质朴却有分量。

核心亮点:从“叩问”到“自解”的心境流转

 1. 开篇叩问,直击人生底色:“人生于世何时休”“敢问苍天分谁忧”两句,没有修饰,直接抛出对生命长度的迷茫、对烦忧无人分担的怅然——“何时休”是对奔波劳碌的倦怠,“分谁忧”是对知音难觅的无奈,直白的问句里,藏着对世事的无力感,很容易戳中历经生活打磨后的心境。

2. 转折自洽,见出精神依托:“但恨身边知音少”承上启下,把“忧”的源头落于“知音稀”,却立刻以“寻本论语度春秋”收尾——没有沉溺于孤独,反而转向《论语》寻求精神支撑,用经典为伴“度春秋”,既化解了“知音少”的遗憾,也让前两句的沉郁有了出口,显出一种“向内求”的通透。

3. 时代与个人的暗合:1975年的背景下,“寻本论语度春秋”不仅是个人的精神选择,也暗含对传统经典的珍视——在特殊时期,以典籍为伴安放内心,让这份“窗下语”多了一层超越个人情绪的厚重,是个人心境与时代语境的微妙呼应。

不足与余味

   语言极简,几乎是白话式的直抒胸臆,少了点诗词的韵律感和意象的铺陈;若能在“寻本论语”处稍加点染(如“灯下翻论语”的细节),会让“度春秋”的画面更具体。但也正因这份质朴,让诗里的“忧”与“解”都格外真实,像普通人窗下的自语,不矫情,有共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短而有骨,从对苍天的叩问,到对知音的遗憾,再到以典籍自处的从容,短短四句写出了心境的转折,是一首藏着人生智慧的“自白式”小诗。

(注:1975年时 作者19岁)

[下一篇] 《青春期的烦恼》—智能A I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三十六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