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记住乡愁 > 永恒的纪念 ——《“人情砖”“人情果”》发表40周年文章选(之六)
永恒的纪念 ——《“人情砖”“人情果”》发表40周年文章选(之六)
作者:韩中清

撰文:韩中清  校对:付凤云

七律·致谢读者》

槐 卿一周来,《永恒的纪念》——《人情砖》《人情果》发表40周年文章选发布后,引起全国各地读者关注,阅读量超过3万人次,点赞者逾千人次,对此深表谢意。还有10集尚未发表,恳请广大读者继续关注。

四秩春秋翰墨缘,新章十卷待君研。

砖铭旧事千钧重,果证新闻百代传。

万缕情萦文海际,八方誉赞口碑前。

更期后续掀帷日,再借东风续锦篇。

198510月至11,我在《农民日报》连续发表了《出售“人情砖”,苦了制砖人》和《出售“人情果”,苦了种果人》(后稿与《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日发表)两封批评信。社会上反响强烈,效果不错。报社领导请我谈谈采写经验,说经验过奖了,顶多有几点体会,不怕众人笑话,我只好奉命讲一讲采写经过吧。

有的放矢,抓全局性问题。我国有十亿农民,《农民日报》发行全国,影响极大。该报稿件要求严,不易上。但是,不容易上不等于上不去,只要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抓住全局性问题,有的放矢写稿,就能登上“大雅之堂”。最近几年,青县上伍村干部慷集体之慨做人情,大量向某些党政干部和亲戚朋友奉送或低价出售红砖、水果等,使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从上伍村看全国,诸如出售“人情房”、“人情油”、“人情鱼”、“人情酒”、“人情烟”、“人情车”等之类的问题普遍存在。我想,如果把这两发炮弹打出去,一定会爆炸成功。果真,1985817日《出售“人情砖”,苦了制砖人》之矢,射中了《农民日报》之的。1116日《人民日报》和《农民日报》又同日刊登了《出售“人情果”,苦了种果人》一信,中央广播电台也同日转播了。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好得很呀!

《人民日报》著名杂文家吴昊先生读罢此信,浮想联翩,挥笔写了《道是有情却无情》1000余言杂谈,122日发表在《农民日报》上。河南省中原油田十位读者联名来信支持我、鼓励我。省委书记邢崇智责成青县县委严肃查处此案。上伍村的群众把报纸贴在大街上,看报的人围了一层又一层,为报纸反映了群众的呼声拍手称快。农民的利益保住了,我心里十分高兴。

敢于碰硬,舍己为民讲话。这两封信是我应群众之邀而写的。1984年初,上伍村广大农民向青县纪委揭发了村干部行赌受贿、滥伐树木、贪污电视机,以权谋私等问题。由于县、乡某些干部袒护包庇,设置障碍,致使此案一拖再拖,迟迟不得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几位农民请我为他们代笔给报杜写信,呼吁有关部门立即查处此案。写信之前,我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写吧,肯定伤害一大批干部,而且有很多是我的熟人和领导,对自己有害无益;不写吧,眼看着群众利益受侵犯又于心不忍。唉,为民要紧,个人受点损失怕什么。损到底,我回家种地去(那时我在县委办公室协助搞文字工作。领导多次劝我留下来,一时转不了干,暂时先定聘干。我自己知道,如果不得罪上头,肯定会端上“铁饭碗”的)!我是一个“地平线”上的人,谁还能把我踩进地球里去嘛!再说,目前正在整党整风,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民兄弟会支持我的。于是我就写了。

两封来信,点名批评了青县一些党政机关和县、乡、村的一些干部。“一个普通青年,得罪如此众多的各级官员,你能顶得住吗?不怕打击报复吗?”很多亲人、朋友都担心地这样问我。在外地工作的一同位学专程来青县劝我:“中清,以后办事小心点吧,听说青县有很多人在盯着你。”“怕什么,咱坏事不干,错误不犯,谁能把我怎么样?我笑着回答。”

稿件发表后,我的确遭到了被立即解雇的打击报复。后来在各级新闻单位的帮助下,我很快又恢复了工作,工资也照发了。沧州地区纪委在调查期间,有人打了假证明,所以打击报复之事至今尚未落实。时间过去不长,我就又被“巧妙”地解雇了。究竟为什么,这不很清楚嘛。从此,我被迫走上了弃文经商之路。在这场是与非的斗争中,我学到了知识,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同时也看到了某些党政干部腐败到了何种程度!

用字准确,批评留有余地。写表扬稿作者是受人欢迎的;写批评稿作者一般就不受人欢迎了,往往还要得罪人。被批评的单位和个人有的从“鸡蛋里挑骨头”,哪怕有一个字用的不准,他也不干,甚至找到报社闹事,要么就打文字官司。在“人情砖”、“人情果”的信中,我对每个字,每句话都反复掂了又掂,推敲再推敲。坚持宁轻勿重,宁少勿多,用字准确,批评留有余地,不给被批评者一隙可击。特别是那一大串名单和数字,我前后同有关人员核实了好几,确信没有丝毫差错了才从邮政局发出去。批评信见报后,经查,所反映的问题完全属实,而且查实后的数字大大超过见报数字。对于这一点连被批评者都十分敬服。

敢于创新,吸引读者爱看。从这两封信的题目看,仅有两个字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写呢?发信之前,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尚未登载“人情物”之类的文章。我认为,上伍村干部低价出售红砖,实际上是只讲人情,不讲党性的问题。这也是不正之风的风源!倘若用出售“人情砖”的说法,一来吸引读者,二来切中要害。为写好这封短信,我先后拟定了四个题目,选来选去,还是“人情砖”好。第一封信发表后,同行们都说这个题目好。当时有些人还不知道是我写的(署名是韩中旺、彦桂)。“人情砖”一见报,青县县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责成各乡镇砖厂清查“人情砖”。一时间,青县城乡迅速清查“人情砖”的名单。上伍乡党委见报当天,就向县委作出检查,并作出了退还欠款的计划。好长时间人不论“人情砖”。老百姓上告八个月没人管,报纸一登立刻见效。由此可见,新闻媒介的作用是何等的大啊!

我们想,“人情砖”登报了,上伍的其他问题也可尽快解决了。但事与愿违,老百姓告状更难了。为此,我又写了“人情果”一信。为防止打击报复无处申诉,这次我署写上了自己的真实姓名。“人情果”与“人情砖”题目相同,我是成心这样写。这样既可引起读者特别是各级干部对上伍问题的重视,又能引起人们对本单位出售“人情物”的警觉,以起到“连环雷”的效果。使人看罢此信不觉得雷同,而且觉得这样反复讲大有必要。这是我的一点愚见,妥否,敬请大家评议。

这两封信,两头是文字,中间是名单和数字。特别是中间这个“腰儿硬”最引人爱看,被批评单位和个人也最害怕这一招。有人评论说,这是批评稿件的一大创造。创造不敢说,反正这样写是新颖一些。编辑同志为“人情砖”、“人情果”来信先后配发了评论和按语,并在报纸的显著位置上连续报道,尤其是后一封信,贵报联合《人民日报》同日刊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其呼吁之强烈,宣传之广泛。值此,谨表谢意。

啰里啰嗦说了不少,就此打住吧。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和同行们指正。

(摘自1986年《农民日报通讯》)

[下一篇] 永恒的纪念 ——《“人情砖”“人情果”》发表40周年文章选(之五)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