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在报道《“人情砖”“人情果”》的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农民日报》记者曾业松;《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恩师尹品端、群工部记者周郎女士;还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杂文家吴昊先生;《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总编辑、沧州新闻学会会长刘桂茂先生。
曾业松1973年毕业于安徽天长师范学校。1977年考入安徽大学中文系。
1982年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从事农村调研和政策研究。
1984年起,先后任农民日报社群工部负责人、记者部主任、编委委员。
最先发表“要想富,先修路”等重要观点。尤其是组织的“打白条”报道,在内参和《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减轻农民负担”等重要文章,受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其中11篇作品评为全国性好新闻。1994年评为“全国减轻农民负担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务院五部委联合表彰。
现任中央党校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期进行“三农”问题研究,同时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性社会问题的研究。
20多年来,曾业松深入1360多个市县调查研究,潜心探讨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发表了大量的有影响的调查报告和评论文章。多次参加国家重大农村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和参考建议。围绕三农问题出版的专著有红绿蓝三本书。曾业松理论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多个方面,思想日渐成熟,理论渐成体系,成果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三农问题研究中富有创见,在国内外已产生广泛影响,先后被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会、中国软科学委员会、中国合作经济研究会、农业部、经济日报等部门、单位聘为特约研究员或客座研究员,被首都钢铁集团公司、内蒙草原兴发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和上海金山区、山东栖霞等二十多家市县聘为顾问。多次参加国务院领导以及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召开的三农问题专家座谈会。
1985年8月17日,曾业松先生率先编发《人情果》一稿。后来他又编发了《来信在青县引起强烈反响》《“人情砖”的乡干部已退清欠款》《“人情”与党风》《出售“人情果”,苦了种果人》。两年后,他专程从北京来到上伍采访,那时各种果树已承包到户。于是他又编发了《上伍村绝了“人情果”》,并向全国推广了上伍村民承包果树的经验。
我要感谢的第二位是: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国内政治部副主任。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尹品端老师。当年我参加了人民日报函授班的学习,尹老师经常为我批改作业,每稿必复,每稿改,被学生称为新闻事业的引路人,她通过十余年言传身教带领学生踏入新闻行业。作为报社国内政治部副主任,尹品端在编辑工作中展现出扎实的业务能力,曾在讨论韩中清连续发稿案例时提及《人民日报》日均处理上千记者来稿的严苛标准。
尹品端长期担任人民日报社国内政治部副主任,负责新闻稿件编审工作。在2020年与媒体人韩中清的对话中,她曾以《人民日报》日均处理"几麻袋来稿"和"过千记者"的庞大体量,说明基层通讯员稿件被采用难度堪比"大海捞针"。在尹老师的指导下,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3篇稿件(之前还发表2篇)。其中《架鹊桥》加花边发表在第一版,后选入人民日报社出版发行的《凡人新事》一书。原稿3000多字,后由尹老师改成600多字。
作为新闻出版单位的资深编辑,尹品端的业务见解常被业界引用。她在论文中分析农村通讯员韩中清连发5篇稿件的案例时,强调这体现了对新闻报道价值的精准把握。其倡导的"神圣殿堂"新闻理念,持续影响着新生代新闻工作者。
我还要感谢群工部编辑周郎女士,当年她热情地接待我,当着我的面给沧州市纪检委打电话,督导他们立即调查“ 人情果”和韩中清受到打击报复之事。同时还将我的信件转给了省委书记。
1985年11 月16日,《人情果》一稿为什么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同日报表,其内情我不清楚。后来,我听说是“两报”领导研究决定的。一篇读者来信在两大报同是发表,在中国新闻史上是少见的。
据《农民日报》同仁们介绍:“当年我们报社开大会,总编辑号召记者们都要向韩中清学习”。
今天,我还要感谢《人民日报》原国内政治部主任。上函授班时,我读过吴昊老师的若干论文,但从未晤面。一篇读者来信,能够引起高级记者、杂文家吴昊先生的关注,令我十分荣幸。40年前,他的文章为治理“人情果”等“人情物”的腐败问题发挥了一定作用,至今读来仍是一份好教材。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全国各地读者来信,他们纷纷给《人民日报》写信,声援我、支持我、鼓励我。这些来信以及我45年的手稿、剪报全部保存在沧州图书馆。
下一集发表来信,请您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