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到2012年的二十七年间,我曾两上华山; 第一次是源于对“智取华山”影片的憧憬去圆梦,第二次是因为对摄影的痴迷,追拍那里的奇景。但这两次的华山之行,我却都被一种精神所震撼,这种震撼尤甚于华山之奇景、奇石、奇松;这就是华山挑夫,一个行走在华山之巅的群体。不管是谁,都会震撼于挑夫的精神;不管多久,都不会磨损掉那铭刻在心中的印记。
二十七年前的1986年春天,那时的我刚走出军校,驻守在距离华山不远的山西运城;所在部队由于整编要移防原平,在移防之前,我抽空去了趟华山,品味一下“智取华山”的电影叙述的真事情景。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带着一名班长坐车过黄河、到华阴,然后由华山脚下租鞋登山。我们沿着窄窄的石梯拾级而上,最窄处需要横着脚才能踩的下、仰六(七)十度才能看到上边的天。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四大险峰一个比一个险,仅千尺幢就高约九十米仰角约七十度,上山人的手一刻也不敢离开铁链,身体几乎贴在了石头上,汗珠地成串的滴下、几乎成了珠帘。再上边的金锁关、落雁峰和莲花峰也是险处接着险处,每一个身处此间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最高近2200,要蹬3999级台阶,相当于攀登650层的楼梯。那真是较展了劲、累折了腿,正是年轻力壮的我们,用了七个小时才登上最高峰,几乎将体力用到了极限。
而就是在这样的阶梯上,我初次与挑夫相遇。他们不时的从我们身边走过,有的打着赤臂、扁担上挑满东西,有的肩扛背篓,成箱的生活品码在篓里。苍龙岭上、千尺幢边、百尺峡前,偌大的落差令游客止步、近九十度的仰角让人眩晕,只有华山挑夫从不停息、勇往直前。更多赛如天梯的山道上,处处皆有他们的身影,你看他们肩挑背扛紧贴石壁,像蜗牛一样负重攀爬,脸上透着坚毅;接踵而上的人群中,人们空手上山尚且艰难,他们挑着货物如履平地,视悬崖峭壁若等闲。攀爬中的我们个个畏惧于山道的难行、常常望山兴叹,而他们却肩挑着百斤重担、每天行走于这华山之巅,怎不令人感怀、浮想联翩。看看旅游的人们,谁不是备齐了食品饮料,稍渴即饮,那个肯委屈半点;望望挑夫的身影,尽管挑着吃喝用品,再渴再饿也从不见他们消费一点。五岳之险莫过华山,何况还是在华山之巅混饭,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更需要面对多大的艰难;而他们却一往无前,终日徘徊于这华山诸峰之间,风雨不住、冬夏不断、年复一年。
今年五一之后,几个同事相约利用年休假一起二蹬华山;特别是沾染上摄影爱好的我,更想重新领略一下华山之奇,梦想着拍点好片。天气晴好如期、山美快门连连、挑夫再入眼帘;以至于我的镜头不由自主的对准了他们,并一直跟着他们转,追拍着他们脚下的步履、肩头的扁担,就连他们脸上抽烟的表情、偶尔的笑、随口所唱的民歌一一摄入镜头,不肯放过定格他们在各种地形、各种表情下的执着精神和感人的画面。
虽然肩上依然挑满了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似乎多少年来从无改变;但华山却在他们不停的搬运下,已经改换了容颜,她的景在变美、路在增多、道在变宽。二十七年前攀爬过的山石小道早已加宽,新修了迂回阶梯,山道边还按上了照明灯,一直从山根通到了山巅,为的是方便夜间登山的人用。从山下到北峰有了直达的索道,上下只需十分钟;而一条直达西峰的索道线也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上下华山会更方便。从北峰到其它的山头,长达几公里、落差近千米的弯弯曲曲山道上,挑夫这道风景依然不断。汗珠子挂满了额头、赤红的肩上扁担悠悠,他们用蚂蚁搬家的精神,让二十七年间的华山换了新颜。他们挑来的水泥变成了华山宽敞的路、他们背来的饮料、食品让游客玩的开心、住的安然;捎下的垃圾净化了华山的风景,让这里山更美、天更蓝、温馨一片。
在金锁关上的一个休息地,我曾经与挑夫攀谈,得知他们每天凌晨五点钟左右就得从山下出发,至少要五、六个小时才能把货物送到山上。每天上山一次,几乎从不间断,按照挑的货物多少以每斤6毛钱收取运费,每天能挣六七十元。而今天挑夫们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挣钱养家已经不再是唯一,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美化华山。他们中有的人确实是为了生计、或就近打工捎带贴补家用,但还有不少的人是在用这种方式修行,渴望心中的圣山在自己的努力下变的更灿烂。在上下山的途中,人们不时的能够听到挑夫唱的山歌、信天游、吹笛子、吹口琴……,让踌躇于攀登的人耳边回响着一种天籁之音,伴随着走过峭壁、山涧,让近似登天的路不再艰难;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旅游蹬山的人,多少懦弱者在挑夫的激励下信心倍增、脚下动力猛添。
华山挑夫,他们豁达、乐观、坚毅,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从不言弃,直面人生风雨、敢向险山挑战,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华山挑夫精神。学习这种精神,我们会懂得坚强、学会珍惜、看淡名利,更会增强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时常在脑海中掠过对他们的回忆,会让自己时刻充满斗志、积极进取,让人生多些阳光的伴随,在事业的征途上耕耘快乐、收获温馨。
(刊于《河北税务》2012年第十期)
[上一篇] 丰宁草原
[上一篇] 浞河秋色【摄影/风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