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光阴里的故事
光阴里的故事
作者:王玉霞

  高温下,我们采风的文友其乐融融地说笑着。邯山区的领导们热情地陪伴着,汗水湿透了衣衫,个个脸蛋通红。太阳发疯般投射着紫外线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刘村因有厚重的文化渊源,我们不理睬太阳的毒辣,从容地在刘村的街里走过一个又一个展馆。

    看这个民俗文化馆勾起了大家多少往事,常钟魁老师在自豪地说:“这些农具我都会用,这些活儿我都干过,扬场、压场是技术活儿,赶着驴或马拉着石滚压麦秆掌握不到技巧,只会围着一圈转。”

    我年龄偏小,那些展示的场面,好多只是见过有印象,并没有实践操作过。但看到这些老物件,脑海里也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一件件有趣的小故事。

    织布机上有红色的棉线,一位中年妇女在低着头,用梭子在棉线间穿梭。我的心里就笑了起来,想起儿时的调皮。儿时,看到姐姐在织布机织布,两手交换摆弄前面的一块木板,两脚上下交替地踩蹬下面两块小木板,梭子灵巧地由她手里穿索到棉线里。感到好奇又好玩,站到旁边瞪大眼睛看着,好想上去一展身手,哀求过姐姐,她不让。怕我把棉线弄断了,不让我捣乱。我就在旁边,边玩边留心姐姐的举动。姐姐起身去厕所了,我飞快地跑过去,坐到织布机上,拿起姐姐放到布匹上的梭子,仿照姐姐的样子,穿索几下过过瘾。看着姐姐洒脱、灵巧,自己却手忙脚乱,很是吃力。姐姐回来了,让我快下来,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我岂肯立马让位,挤眉弄眼的向姐姐耍赖皮、炫耀,啪梭子掉地上了,闯祸了,我丝溜从织布机下面钻了出来跑了,留下姐姐干着急

    看到一位壮汉子,挑着两桶水往瓷缸里倒,也想起自己学挑水时的滑稽样。那时候家里还没有压水机,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铝皮制成的桶(我们叫梢),去有压水机的邻居家挑水。两手握住压水机的长铁把,往下按压,水就从短短的斜口流入下面的桶里。我个子矮就把扁担上的铁钩,在扁担上绕两圈才能把两个桶担离地面。力气小担不动满桶担半桶,两手小心翼翼地把着扁担,走路身子左右摇晃,扁担不时地上下起伏。《朝阳沟》里的银环形象地演示了初学挑水的窘相。

 看这幅热闹的展示画,有驴有石磙还有好几个人,这是麦收了。儿时一过麦收,家里顿感紧张,把生锈的镰刀在尺巴长的磨练石上磨得透亮;把用麦秸秆搓好的草绳用水湿透;把排子车修理牢固;最后搬出淹的流油的一罐子咸鸡蛋,开始下地割麦。麦收是抢的,趁着天好,太阳毒辣,赶紧割完,用草绳扎成麦个子,装上排子车,拉到场里碾压,扬出麦粒,装到化肥袋子里,颗粒归仓才能松口气。麦收时,大人忙碌紧张,我们小孩子只是帮着放放草绳,捡捡麦穗,流着油的咸鸡蛋就进了嘴里 。所以我们和大人一样盼着麦收,他们盼着丰收,盼着吃上白面馒头,我们盼着麦收时吃上流油的咸鸡蛋,麦收后的白面条。

    儿时能作为玩具的东西太少了,自己动手砸破瓦片,砸成圆圆的小石子和小朋友做游戏。看这个民俗文化馆,我们儿时的游戏也展现在这里。我可记得,刚砸好的小瓦片不光滑拉的手生疼。那时偶得一个啤酒瓶盖就是宝贝,砸扁了,留着玩,两个瓶盖搧着玩,都不敢和小朋友比赛,生怕他给赢走,丢失宝贝。

      如今的孩子们在电视里难以看到的画面,这里应有尽有。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对流逝岁月的回顾。伫立在这个丰盛的文化大餐馆,想起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华优秀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承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刘村的干部们发现并挖掘出了这些乡村民俗,以立体感的画面,形象地展示了过去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新鲜、美好、有趣味的享受曾经的民俗文化,让经历过的人感慨地回忆光阴里的故事,给子孙后代上了生动的民俗教育课程,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王玉霞:河北省采风协会会员,邯郸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当地报刊杂志。

[上一篇] 刘亚荣《永远的西施》

[上一篇] 小姨的天主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