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创作理论 > 我写历史文化散文
我写历史文化散文
作者:李延军

                                                                             (  作 者 近 照 )

 

历史文化散文自其另起炉灶另立门户的那天起,就争议不断,众说纷纭。拥趸者风云际会,贬之者鸣放不止。但无论市井之声如何沸沸扬扬,她犹如先贤荀子所说的“天”——“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依然故我地在一片喧嚣鼎沸中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着,时而高歌,时而低吟,一路蹒跚浩荡至今。该类体裁散文脚踏历史与文学两只船,风生水起,携思想与艺术双翼,一边在浩瀚的历史沧海上击起阵阵浪花,一边在无垠的文学天空中展翅翱翔。在历史与文学两大领域读者群,均牢牢占有一席之地,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正如西哲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也因我多年涂鸦历史文化之类的文体,自然对其情有独钟,有一份自己的感慨和认知。

对历史文化散文的认识

我本是学理工出身,对文学体裁的教科书概念一知半解,有点儿认识也只是中学时残留的那点印象。仅仅因为喜欢文字,经常涂涂抹抹,不知回头,写了不少叫做文章的汉字组合体。同时我也喜欢历史文化、思想政治,所以我的文章中的那些文字,也大都与这些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与联系。起初,我并不知道自己写的该类文体叫历史文化散文。直到有一天,听人说该类文章叫历史文化散文时,顿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了!原来我一直写的是历史文化散文。当再有人问起我写什么文章时,再也不用饶舌说我写的是历史随笔之类的多余口水了。此时只需一句话,告诉他我写的是历史文化散文,就彻底交代清楚了。如果对方略显迟疑,就可以得意地解嘲他一句:您out了不是?!

我喜欢阅读历史文化类的读物,后来发展到咬文嚼字研读经典原著。对“任何一部历史都是一部当代史”的表述深有同感。历史就像小姑娘,任人擦脂抹粉,摆弄打扮。被各色人等打扮的历史,在我们生存的纷繁现实社会中,总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幕重复上演着。一个个历史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一桩桩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何尝不是当下我们每个生命个体人生与命运的现实写照?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尤其对于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每当读史读到与自己心有戚戚焉时,就会看到镜子中的芸芸众生相,就会想到镜子中的世道冷暖,就会油然萌生一种一吐为快的创作冲动。这就需要一种文体或表达形式,来酣畅淋漓地倾诉心中如鲠在喉的历史块垒。当我以自己的叙述方式自以为是地写出心中的历史感慨后,一种被称作历史文化散文的文章就自然出笼了。

我心目中的历史文化散文,应该是历史文化与文学艺术联姻的杂交体。没有历史文化元素,散文还是原来的散文,没必要这么另立门户;没有散文元素,历史就是表情木然的教科书,之乎者也,读起来索然无味,读者群势必大量流失,历史文化散文也不会有今天蔚为壮观的喜人局面。

历史文化散文应有其自身的显著个性,首先是历史文化,其次才是文学或散文。历史文化是其内核与本质,是其骨骼和神经系统,是文章的灵魂所系;散文是其皮肉毛发,是其一袭华丽的文学外衣,是历史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手法。历史文化散文因其历史性而浩瀚深邃,广度深度大增,引人沉思,令人喟叹;因其文学性而使历史变得喜闻乐见,受众倍增,从神秘庙堂的高端典籍走入寻常百姓家,使普通大众读者从中汲取到历史与文学的双重艺术营养和精神愉悦。

历史与散文联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浑然天成,自成一家,风采奕奕,笑傲江湖。历史得到普及,文化得到弘扬,读者得到启迪与共鸣,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功莫大焉!

历史文化与散文的关系

如此一来,历史文化散文在学院派历史学者眼里就是一个异类,不是他们所看好的正宗历史文本,不符合他们一生穷经皓首孜孜以求的学术论文规范,也难免与他们心中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史学观产生龃龉与冲撞。对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也就不足为怪。在文学散文家眼里,不是他们所熟知看好的传统意义上的散文体,一会儿说那是历史资料,掉书袋,不是真正的散文;一会儿说那是标题党,本身就是散文或散文的变体——随笔,没必要再叫什么历史文化散文。在这些庙堂高端专家们的法眼里,历史文化散文难免不伦不类,成了一个四不像的怪物,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还好,这个世界上历史学者和文学散文家,虽然各自把持着各自阵营中的话语权,但毕竟他们是贵族中的少数,在这个信息传播日益多元化的大众时代,还有很多交叉与模糊地带,还有很多专家学者控制不了的最广大空白领域,还有更多的芸芸众生不是专家学者的众多文史爱好者,他们厘不清历史与散文的区别,更不会也没功夫去理会计较这些,更有一批又一批的历史文化散文作者们,为此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地昼夜笔耕着,还有一批数不清的历史文化传媒在为其推波助澜,摇旗造势,历史文化散文才有了其野百合春天般的欣欣向荣局面,才有了历史文化散文在当今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才有了诸如余秋雨、易中天、张鸣、张宏杰、王充闾、李国文等此类作家的走红现象。何况自古文史不分家,再严谨的学者也无法严格厘清他们之间的区分,读者只管历史是否有趣,有料,是否能一口气能读下去,是否与自己人生体验产生共鸣,是否能够得到精神愉悦,智慧启迪。对广大读者受众而言,这些就足够了。

但我认为,历史散文中的历史不能一味迎合市场、迎合“三俗”无底线地戏说,戏说就真成了戏剧舞台上的花脸锣鼓戏了,失去了历史的严肃与正统性,文章的社会与思想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失去历史散文存在的严谨意义与地位。如果历史被肆意编造,任意戏说,就叫历史小说好了。《三国演义》、《封神榜》、《东周列国志》和《岳飞传》等等就属此类。祖宗留给我们的被认作正史的文本——二十四史,只有一种文本,只有一种基本历史事实,这个基本事实和文本不应动摇,但对于每个接触到这个文本的个体——人而言,其自身的解读和感慨就因人而异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了,正就如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一个刘邦,在市井无赖眼里无疑是他们膜拜垂涎的能人,在司马迁的眼里依然是小人得志;沈既济眼中的历史是邯郸道上的那枕黄粱美梦;罗贯中眼中的历史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鲁迅眼中的历史虽然写满仁义道德,但字里行间却是“吃人”二字;柏杨眼中的历史是“大酱缸”、“瓶颈危机”;黄炎培眼中的历史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王朝周期律……在我的眼里,这些一位位前辈大家叙述历史的方式,其实就是历史文化散文的范畴了。

这就是说,一种历史,不同理解,各自表述,各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形成的就是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历史文化散文众生相,为我们解读历史,认识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各类形形色色的多彩历史文化文本,极大丰厚了我们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其实,历史文化散文不是今天才有的这种文体,自先秦以来的大部分历史文献都可以说是历史文化散文。《春秋》、《左传》是历史散文,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典籍是历史文化散文,司马迁的《史记》是历史文化散文、贾谊的《论积贮疏》、苏洵的《六国论》是历史文化散文,唐宋散文家们写的不少文章也都是历史文化散文。只不过那时候没这么叫而已。至于说每个历史散文作者叙述的怎么样,读者喜欢不喜欢,就是作者的文采和文学水平问题了。

历史文化散文创作

在我眼里,一篇历史文化散文应具备三种基本属性——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方能称得上是一篇品相上乘的历史文化散文。

 

一  历史文化散文的历史性

 

首先是历史性,正如前述,没有真正的历史文化,就不能称其为历史文化散文。这是历史文化散文的命门所在,决定了文章的最根本属性,而且其中的历史文化必须是严肃的正史、正宗的文化。这就要求作者具备深厚的历史学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学术功底,只有深谙历史,熟读史书,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历史本源,摸清历史逻辑,看清人类文明的历史潮流与方向,方能从纷繁的历史表象中正本清源,发现历史的亮点和缝隙,碰撞出艺术创作灵感,找到写作的视角和切入点,也才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旁征博引,品出历史真谛,发出独到的历史心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历史文化散文自然高屋建瓴,卓尔不群。那些走红的历史文化散文大家,无一不深谙历史,熟读经典,是历史文化领域的大家翘楚。所以要想写好历史文化散文,必须下真功夫研究历史,多读深读史书,方能为读者和社会献上一道独特的历史盛宴。这是一个历史文化散文作者的必修课、基本功。

读历史,不仅读中国历史,还要读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中先秦史是我最爱,世界史我最衷情于西方科学民主文明史。

我之所以爱读中国先秦史,因为先秦史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青春期,那里有我们民族的基因与思想源头,是我们民族前世今生的灵魂来路。

那是一个思想充分解放人格自由独立百家尽情鸣放的时代,那是我们民族思想史上一个空前的令人神往的黄金期。我们民族一半以上的姓氏在那个时代形成,一半以上的成语在那个时代产生,一半以上行业的祖师爷出自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我们民族最早的一代思想鼻祖闪亮登场,有教我礼义廉耻的孔子,有教我们修炼浩然正气的孟子,有教我们无为而治的老子,有教我们真实自由生活的庄子,有教我们“兼爱”“非攻”的墨子,有教我们如何打赢敌人的孙子,有教我们读书学习治国理财的邯郸先贤荀子……百家争相鸣放,议论滔滔,探索论证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与选择!

那个时代告诉我们什么是仁义道德礼义廉耻,什么是仁者无敌王道霸道,什么是君君臣臣王权帝制,什么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什么是纵横捭阖合纵连横,什么是思想独立学术自由……

那个时代,齐国东征,晋国北伐,楚国南攻,秦国西讨,群雄逐鹿,摇旗称霸,我们民族的生存版图至少扩大一倍以上,奠定了今天我们国家庞大的领土基础,为我们最终选择了一条两千多年漫长而曲折的路径……

那个时代,不知道还有多少尚未发育成熟就被瞬间阉割的思想和人物,未被我们发现解读就灰飞烟灭。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历史文化细胞,都可以从那个时代找到我们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的影子与源头。重读这些经典,可以让我们重新回望我们民族的来路,打量先贤们曾经不羁的青春悸动,重温他们生命曾经的亮色与热度,解读我们祖先鲜为人知被历史尘埃淹没的另一种面孔和智慧,另一种身影与思想,我们民族可能选择的另一种方向与道路……

那个时代,为我们当下的困惑与思索,研究与创作,打开了另一种视野,开启了另一扇不同的窗口,提供了另一条不同的思考路径。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对我们写好历史文化散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历史素材和用之不竭的思想数据库!我尤为珍爱!

在我熟读先秦史的同时,也在对比研读同时代的西方文明演变史。在熟读我们的先贤圣哲诸子百家的同时,也在对比研读西方同时代的思想者,从毕达哥拉斯到苏格拉底,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从伊壁鸠鲁到第欧根尼,甚至从稷下学宫穿越到雅典学院,从咸阳宫神游到罗马斗兽场。

在感慨我们祖先群雄逐鹿变法图强之际,同时不忘对比希腊的独立自由民主科学,罗马的立法司法宗教共和,英吉利的国会和“自由大宪章”,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尼德兰的第一个共和国,法兰西的《人权宣言》,美利坚的《五月花公约》《独立宣言》《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

从这些人类文明共有的经典身影中,上下对比,纵横对比,抽丝剥茧,去理解探寻人类共有的历史文明密码,从中体会什么是人格独立意志自由,什么是契约精神法制原则,什么是公理推理定理真理;什么是科学民主逻辑哲学;什么是平等权利公民议会;什么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人类为什么建立国家选举政府;为什么联合是为了独立,作战是为了自由;为什么东方选择了王朝帝制,而雅典选择了民主制,罗马走出了一条共和之路;为什么有人说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每个人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什么各民族在其路漫漫其修远的文明征途上,西方从雅典走到了费城,而我们从镐京来到了北平……

历史比较研究是一种学术手段,更是解剖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面镜子,也是我们进行历史散文创作时的重要法门。通过对比研究,让我们多了一种了解不同民族与文明的坐标,理性解读不同民族与文明之间的差异,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和认知水准,对历史散文创作的灵感捕捉与题材遴选,大有裨益。

正如当今的改革开放,其实应该倒过来说——开放改革,先有开放才有可能改革。是开放让我们打开了视野,发现了与我们不一样的东西,从别人身上反观出自己的不足与问题所在,才能幡然醒悟,改掉不足,迎头赶上,也才有了我们国家与民族今天的进步。闭关锁国,闭门造车,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差距,找不到追赶的目标与效仿的模板,只能画地为牢,自我画像,原地打转,千年轮回,瞎驴拉磨般王朝更替。

这也正是我们读历史、写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历史研究与历史文化散文创作,其实遵循着同样的道理。在历史研读比较中,找到历史文化散文创作的切入点,写出历史文化散文的独特视角,亮明观点,竖起旗帜,引人围观思索。这样的文章历史与现实意义兼具,才能称得上历史文化散文中的大手笔大气象!

 

二  历史散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思想性。历史文化散文应该具备独到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普世的价值,人类共有的先进文明理念。这是历史文化散文的性质决定的,否则就与其他类型的一般散文没有本质区别,失去研究历史书写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历史文化散文的思想性,王聚敏老师称之为“史识”与“穿透力”,是一篇历史文化散文的文眼所在。说的应该是同一种意思。

历史文化散文的思想高度,不仅决定着文章的文学艺术高度,同样奠定了作者的思想地位及其社会价值。

历史文化散文的思想高度,取决于作者的思想高度;作者的思想高度,取决于作者的知识高度和史学观高度。作者的知识高度就是作者的历史学问大小,可以通过上述读史博览群书修炼学习日积月累,而作者的史学观高度,则决定着作者写史动机的高贵与卑微。简单的说是为少数人写史,还是为多数人写史;是为少数人思考,还是为多数人思考。为少数人写史,势必满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歌功颂德;为多数人写史,难免心生悲悯,满眼慈悲,“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人是分阶层的,人类历史同样无处不被打上深深的阶级烙印。不同阶层的人,对历史的解读和叙述是大相径庭的。不是有人说,历史是个小姑娘,把她打扮成啥样就啥样。就是这个意思。日本人不也是长期死乞白赖地篡改教科书,隐瞒伪造二战史,不时参拜一下靖国神社吗!还有人说,我们的历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史,整个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家谱,里面根本找不到芸芸众生普罗大众的影子。翻开我们的煌煌史册,满纸的本纪、世家、列传式王侯将相体,无处寻觅杨白劳、王小二之流的布衣平民身影。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历史基本框架。这就涉及到历史为谁而写,文学艺术为什么人创作的作者的史学观问题。

作为一介平民的我,在社会底层讨生活,自然会用长在自己脸上的这副普罗大众的眼光去打量历史,解读历史,写我平民百姓眼中的历史风云变幻,世间沧桑冷暖。我有幸生存在当今高度扁平化的地球村,沐浴着全球化带来的现代文明的阳光雨露,坐享着互联网提供的海量浩瀚般信息,为我从一个普通读书人角度观察历史,思考这个光怪迷离的世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和强大思想利器。与历代先贤们相比,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利用全人类文明成果,汲取先贤赠予我们的数千年文明智慧,打开天窗,睁开慧眼,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人类数千年的史诗过往。

我们有理由比我们的先辈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得更深刻。“不为鬼神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为多数人思考,为多数人说话,想多数人之未想,说多数人之未说,说实话,说真话,说人话,这样的历史文化散文应该别有洞天别有一番滋味,更具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一代代先贤圣哲们留给我们让我们坐享其成的全人类文明硕果。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文化散文的非凡气象,也才能对得住自己那腔孜孜以求滚烫跳动的古道热肠!

 

三  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性

 

最后是艺术性。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性决定着文章的艺术品味与美学特征。没有艺术性,历史文化散文就成了文件、报告、新闻稿、政论文或学术论文,失去了历史文化散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失去文史界广大作家与读者的认可和市场。之所以大家还把历史文化散文列入文学体裁,正是由其艺术性、文学性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

我觉得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性,与所有文学类体裁的艺术性是一样的。其他所有文学体裁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可以用在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实践中,尤其是散文的创作手法。既然叫散文就该具备散文文体的艺术特色。关于散文的创作手法与技巧,大家方家林立,各种资料汗牛充栋,也轮不上我在此画蛇添足,狗续貂尾。只说说我自己的创作体会。

虽然我专注于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但对其他类型散文也非常关注。长期订阅购买散文文学读书类期刊,研读名家、文友的散文,从中学习他们的选题选材,切入视角,叙述手法,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由于我写过多年的诗歌,写现代诗歌,也鹦鹉学舌仿写唐诗宋词,所以我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会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精雕细琢,大量运用历史成语典故,力求语言典雅俊美,富有诗情画意,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先感染自己,再感染读者。

其次,多读历史散文名家的文章或专著,不仅吸收他们的思想观点,也揣摩他们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采众家之长,广种薄收,再结合自己的创作题材,鹦鹉学舌,慢慢形成自己的文风文韵和个性特色。

再者,历史散文的选题也很重要。尽量写别人不曾写过的观点、视角,写别人尚未涉足的领域或题材,这样才能避免与别人撞车,占领一块属于自己领地,精耕细作,慢慢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这几年,我一直选择主攻邯郸古代史作为自己的创作领域,一边研究,一边创作,日积月累,不仅自己在这一领域逐渐熟悉,而且积累了足够多分量的作品后,也在大家当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渐渐被大家所认知,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写作形象。

还有,选好文章的切入点,找到一个巧妙的表述方式,往往对提升文章的文学艺术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写赵姬时就选择了一个比较别致另类的视角,站在赵姬本人的立场,把她看做自己身边的人,看做一个无力左右自己命运的弱女子,放在一个男性强权操控的巨大历史背景下,以喃喃自语类似自述的语气展开叙述;我写赵括,抱着充分同情与理解的心情,设身处地,以第二人称的文学化语气夹叙夹议他的长平之战和纸上谈兵;写李沆就采用纵横古今对比的手法,去突出李沆的另类与特立独行的个性……等等,不一而足。

关于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性,我个人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与每个人的文学天赋有关,有人悟性高,天生具备文学细胞。有人就悟性不足,写起来空洞干瘪。只能慢慢体会,勤于实践,勤能补拙,还是会逐步提高,写出不错的好文章。

总之,一篇历史文化散文具备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才能使历史与文学相得益彰,主旨与艺术交相辉映,给人以思想启迪,美学熏陶,精神愉悦,受到方家好评,读者喜欢,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散文手法,形散神聚;散文大家林立,名篇汗牛充栋!狗续貂尾,拿起我们手中的笔吧,书下一篇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华丽篇章!

浩瀚青史,博大精深!不揣浅陋,开动脑筋吧,奉上一缕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智慧!

人类文明,波澜壮阔!班门弄斧,史海弄潮吧,击起一朵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浪花!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日于邯郸鸡毛山)

 

 

[下一篇] 对现代诗的一些思考

[上一篇] 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