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走过就是风景——读张炳吉散文集《乡关路远》
走过就是风景——读张炳吉散文集《乡关路远》
作者:张炳吉



走过就是风景——读张炳吉散文集《乡关路远》

作者:薛建中

       同学张炳吉到党校学习,送我散文集《乡关路远》。那天,我们一起喝了几杯酒,回来随手翻了一下那本书,就放不下了,晚上直到看完最后一页,才带着他裸泳的意象进入梦乡。

    隔天见到炳吉,我大言不惭地告诉他,要为它这本书写篇读后感,题目已经有了,就叫《走过就是风景》。炳吉说:“我期待着。”说这话的时间,是20106月,眨眼树叶由绿变黄,落了又绿,读后感却一个字没有写出来。中间几次见到炳吉,都有些不好意思,总感觉欠他什么东西似的。而他却很大度,说:“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算,反正也是闹着玩儿的!”

    今天拿起笔,不是有过承诺,读后感一定要写,而因为对《乡关路远》,感觉有许多话想说。

    《乡关路远》中,写进了许多我熟悉的东西。有神龟城、窦家寨、五马山、槐河水等多次到过或路过的地方,有梧桐花、褚桃树、车前子、鬼圪针、墙头草、山菊花等耳熟能详的植物,有“角角儿”、小斑鸠、草蛇、野兔等倍感亲切的小动物,有打枣儿、种荞麦、拔大葱等饶有趣味的生产活动,有烤百灵火、迁坟茔等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风风俗。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他人看过只是看过,经过也便经过,炳吉却能把它们写进文章,写出韵味,写得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着实令人赞叹。他写散文,对身边的事物,观察很细;联想的翅膀,展得很开;对事物的描写,活灵活现。透过他《童年的小油灯》,能看到母亲表演的“手戏”,“随着她俩手灵巧的摆弄,一个惟妙惟肖的老鹰、小狗、小鸟被赫然印在粗糙的墙面上”,看到老师“挥动手臂,大声讲解问题,把自己高大、粗壮、威武的身影投在黑板上”,看到祖父“端着筛子、簸箕,来来往往,不停地为牲口添草加料”,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打开他的《满院都是车前子》,才能深刻了解“车前子是最坚强的草,它从不畏葸干旱,只要一粒种子着地就会生根发芽,代代繁衍,万世不绝;车前子是最坚韧的草,它不怕碾轧,越碾棵越肥,越轧苗越壮,否则就不叫‘车前子’”,它有着“牺牲自己、把幸福留给别人的勇气和品格”,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毅力和耐力”,使自己对这种小草也充满了敬意;读一下《窗前的褚桃树》,就能获得褚桃学名构树,褚实可以补肾、强筋骨、明目、利尿,褚叶具有清热、凉血、利湿、杀虫功能,树汁可外用治神经性皮炎和癣症等植物和中药学知识,中国科学院据此还把它的种子送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希望发生新的奇迹,才会知道民间长期沿袭下来的“见禇就除”的习惯有多么荒唐。而作者着墨甚多的五马山,笔者不知从山下走过多少次,读过《乡关路远》,才知道北宋年间这里曾有过马扩、沙真等义军抗击金兵,因寡不敌众,阵亡后化为鬼圪针的金戈铁马;山上还有一个不像有的泉水那样或日夜奔流,或忽大忽小,或因旱枯竭,而是不论旱涝不干不溢,水位总处在临近井口之处的白马泉;知道五马山不仅有“本来一片翠绿的坡岭似乎一夜之间换了容颜,翠绿变成了墨绿,墨绿中夹杂着紫红,其间还点缀着斑斑斓斓的金黄与褐黄”的美丽秋色,还有“刚才还是窈窕淑女,转瞬就变成了耄耋老者;刚才还是齐天大圣,眨眼又变成了忍者神龟;山影这样看似大海里的航船,那样看又如瑶台仙境”的夕阳美景,而今最令作者痛心的,却是这座美丽的山峰,正被致富、开发的发动机挖得遍体鳞伤,痛苦呻吟,不知所终。

      炳吉的散文,对人生有很深的感悟。他能从“梧桐花的美来自它的云集效应”中,悟出“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组织中,个人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整体当中才能更好地显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与价值,只有团结、凝聚、和谐,才会产生诱人魅力”的深刻哲理;能通过官道古槐被烧死,原长树的地方打出了深水井,大片果树和一排排路边树的茁壮成长,为人们燃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棵老树倒下了,千万棵新树长起来”的生活希望;能通过猴子和刺猬勾结偷枣的民间童话,使人不忘为人处事不能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千年古训;能从白马泉的不论旱涝,总是不干不溢中,发现其“不随波逐流,不随风摇摆,得意不猖狂,失意不失志,洁身自好,始终不渝”的高尚品格;能从《石头下的生命》生存之不易,推想出它“与别的生命相比,一定更珍惜生命,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阳光和蝶飞蜂舞”的生活态度;能从人们对墙头草的詈骂之声、贬斥之文中,发现“随风倒”恰恰是根基不深的墙头草特有的应变精神和自我生存保护之举;能从开车与坐车、快车与慢车、修车与买车的对比中,领悟出“当领导就像开车,级别越高‘乘车人’越多,责任越大”、“急事慢办、慢事急办”、买旧车的诱惑就像一个魔鬼,“它变戏法似的让你慢慢的、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耗失掉你的财富、你的精力、你的生命”的人生哲学;能从树痂的坚实和美丽中,认识到人在遭受心灵的挫折后,一旦果敢地挺起来,就如同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完美;能结合自己的驯鹰经历和对比鹰的意志,发现“鹰是可以驯化的,但不是所有鹰的意志都可以被我们裭剥。真正的雄鹰再熬也是雄鹰,永远也熬不成猎鹰;只有那些意志薄弱、本来就算不上雄鹰的鹰,才会被人类熬成自己的奴仆和工具……”。这样的人生感悟,书中还有很多、很多……

      炳吉的散文,透出一种从容和淡定。他对生老病死,看得很开;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对亲情乡情,看得很重;对底层民众,看得很尊。炳吉作为曾亲自带兵在老山前线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哲学系大学生,读他的散文,既能读到军人的慷慨激烈,又能读到仁者的博爱情怀,还能读到学者的深邃思考,也能读到远行者对亲人的牵挂。他写自己的军旅生涯和战斗生活,对比死去的战友,认为自己虽然“职务不高,钞票不多”,但“活着就好”,十分知足;他写癌症患者,不写他们怎样与癌症做斗争,只关注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感觉没病真好;他写动物《丽貉之死》,不是向人们展示“屠宰艺术”,而是在揭露人类的残暴;他也写都市生活,但把笔触不是对准城市的灯红酒绿、高官富豪,而是聚集于找工作的民工、流浪街头的老人、收破烂的小贩、讨钱的乞丐、混乱中下班的市民、为高楼外墙刷白保洁的“蜘蛛人”和车祸、装修污染的受害者,为不能帮助他们感到内疚。特别是他用大量的篇幅,真挚的感情,平实的语言,写他浑身都是虎威、虎气、虎胆、虎劲的爷爷,写小油灯下缝补衣衫、演“手戏”、喝儿歌、讲故事的母亲,写雨中拉车、一生忍辱负重的父亲,写自己把尿撒到人家头上却没到他家“告状”的邻居老太太,甚至把自己的父亲正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上幼儿园这个匪夷所思的梦境也写进了书里,并说,如果人死真的能够转世托生,如果真的找到了那个孩子,他能“准确说出我家人的情况,能正确回忆出我故园的院落,他(她)就真是我转世的父亲了,那对我来说将是莫大的安慰,莫大的欣喜。如果孩子的家长同意,我将抚养、赡养他或(她),直至我生命的终结……”,我不知道这样的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只知道要准确描述它,自己的语言有多么贫乏。

      炳吉的散文,透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洋溢着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情。这也是他为这本散文集取名《乡关路远》原因。他笔下的山,是家乡的山;笔下的水,是家乡的水;笔下的树,是家乡的树;笔下的生活,是家乡人的生活。一本《乡关路远》,99篇散文,28万字,绝大部分内容与家乡有关。炳吉这样思忆家乡、眷恋家乡,请不要误会在省会石家庄工作的他,老家一定在千万里之外的异省他乡,其实两者的距离只有50公里,开车一个小时就到。我理解,他所说的“路远”,不是空间距离,而是时间距离,意指一种失落的文化,一种不可复制的记忆,是已经离他而去,渐行渐远,再也无法唤回的童年生活。正如他在《那片热土》中所说:“岁月悠悠,万事倥偬,如今我虽不在那块土地久住,但是,我依然牵挂着她,眷恋着她;她是我生命的根,是我成长的源。”有人曾说,家是长大了想离开,老了想回去的地方。遗憾的是,“盛日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空间的家乡可以回去,时间的家乡却永远回不去了,同为生在农村外出谋生的游子,我能理解《乡关路远》文字深处那份浓烈的故乡情结。

      我所了解的炳吉,朴实善良,性格开朗,风趣幽默,胸怀坦荡,著文皆为有感而发,绝少无病呻吟。他不像有的人,把自己包得很严,裏得很实;也不像有的人,把自己塑得很高,吹得很大。他在《乡关路远》中向人们展示的,就是真实的自己。读他的散文,就像与挚友对坐聊天,互不设防,直抒胸臆,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谈到妙处,甚至可以开怀大笑。我读他的《裸泳记》,就曾忍俊不禁;读他的《太行旧事》,读到男人骂街、小男孩进城解大便,差点儿喷饭。轻松、幽默、诙谐、理性,是炳吉的性格,也是这本散文集大部分内容的语言特色。

      人生如白驹过隙,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说明人生的意义,就是见识风景;而人生的价值,则在于能不能创造和留下多少“风景”。愚以为,风景可以分为两种,一为自然之景,二为心灵之景。将经过、见过的自然之景和人生感悟、体验记录下来,就是心灵之景。笔者将《乡关路远》读后感定名《走过就是风景》,原因就在这里。而且比较起来,这是比自然之景更美丽、更耐久、更迷人的风景。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读一读《乡关路远》,它会告诉你,这道风景究竟有多美,它又是怎样留下的。

[下一篇] 《乡关路远》读后感

[上一篇] 一个智者与世界的对话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