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庄稼中,我对荞麦情有独钟。
年少时,每年秋后,到了荞麦收获的季节,父亲赶上牛车拉着我和母亲去地里收荞麦。一路上,母亲给我猜的谜语是“红枝绿叶,白花黑籽”是什么庄稼呀?我猜了半天也没有猜出是啥庄稼。母亲只是笑而不答,等到了地里,母亲走到荞麦底边,搓开一粒荞麦,我才恍然大悟。
望着这一地的荞麦,我心中充满了感激。这色泽鲜艳,籽粒饱满的荞麦能让我吃上好几顿荞麦饺子了。别看它高低不同,分枝多少不同,一摸都充满了坚硬的果实,着实让我高兴了好久。嗅着秋收的气息和麦香,几只蝴蝶在荞麦上空飞舞,互相打闹追逐。一些秋蝉在荞麦底边的枣树上扯着嗓子乱吼,唱着只有他们可以听懂的歌曲,远处几位老乡正在拔着黄幢幢的芝麻,时而在鞋底上磕着泥土,时而蹲下来把芝麻绑成一捆,那沉甸甸的芝麻里一定是沉甸甸的收成。“咱们也拔荞麦吧。”父亲的话打断了我的遐想。父亲说,今年的荞麦收成最好。这荞麦熟透了,不能过分的挤压,过分的摇晃,那样会把籽粒弄掉,减了收成。细小的秸秆很容易拔下来,粗大的秸秆父亲让我用镰刀从根部割下来。母亲把我们弄下来的荞麦归类,大小归顺,绑成一小捆一小捆的,以便装车。母亲边绑边说,这荞麦周身是宝,秸秆是牲口的好饲料,荞麦磨面可以做成各种食物,脱粒下来的荞麦皮是装枕头的上好佳品。我这才想起,夜晚枕的枕头很舒服,里面全是荞麦皮。
秋风里,夕阳撒下一片金色的的余晖,我们把荞麦装满牛车,吆喝着牛车,伴着叽叽喳喳的鸟叫,我们把希望拉回家里。我望着荞麦,心想又可以吃到荞麦面了,还有日思夜想的荞麦面条,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曾经的荞麦面让我百吃不厌。那种稍微发硬和厚重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母亲把荞面掺上白面,做成的手擀面,黑白分明,软硬适中,我吃饱了还想吃,陪伴了我好几年的童年生活。后来才知道扒糕(老家也叫罐肠)也是荞面做成的,虽然发黑,吃起来却香甜,有劲道,软而不腻,滑溜溜的。若用刀割成不规则的小块,蘸上醋蒜,吃起来微辣香甜,非常润口,美味无比。据传楚旺扒糕很有名,始于清道光初年,由马奎从保定传入。主要原料为荞麦面,蒸熟后用芥末、香油、蒜汁、陈醋凉调,味道鲜美,且有健脾胃作用,现已遍及全县,村镇街头,多有叫卖。有民谣《楚旺扒糕》曰:“楚旺扒糕荞面糊,芥末蒜汁香油醋,一切就调手拿叉儿,酸辣香味得口福。”
思念着这美味佳肴,心里有这样一种想法,这荞麦一年能收获两季多好啊,不仅可以果腹,还能吃的香甜可口。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父亲时,父亲说:“荞麦属于小杂粮,产量小,且有它的生活习性。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过后撒荞麦。只有伏天后期才是它的生长期。万物皆有规律可循,不能随意改变它的习性。”
稍大一些的我,还见过三伏后父亲背上锄头,带上荞麦种,在翻好的山坡上撒下一片又一片的荞麦。那三角形发黑的荞麦种子在父亲的手间向外一撒,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与大地融为一体。父亲撒下的不仅仅是荞麦,还有父亲那疲惫的汗水,更多的是希望与收成。
父亲还说,荞麦易于管理,播种后,一般不用过多的管理就可以收获。那个年代,小麦产量也低,全靠掺杂着小杂粮一起吃饱肚子。荞面,红薯面习惯上称为“黑面”,但吃起来口味独特。
资料记载,荞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其含量是一般精制大米的10倍;荞麦含有的铁、锰、锌等微量元素也比一般谷物丰富。荞麦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溶性膳食纤维、烟酸和芦丁。《本草纲目》中就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今人经科学验证,认为荞麦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是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食品之一。《本草纲目》称养麦“甘,平寒,无毒”,还说:“酸微寒,食之难消,久食动风”,故不可多食。
近年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小麦、玉米等产量增加了,而荞麦因产量小,种植的越来越少了。有些农作物一味的追求产量,大量的化肥农药充盈在农田里,不知道是福是祸?人们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重,喜欢一些肉类和饮料类,对荞麦等小杂粮青睐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不断发现的新病种也越来越多,是不是人们把不该抛弃的庄稼抛弃后引起的?我一时没有了答案,转念一想,但愿不是,但愿那些病种只是医学技术不发达而未被发现。
而今,荞麦在我们那一带早已销声匿迹了,想吃荞麦面还得去粮油米面门市购买,但价格不菲,偶尔吃上一顿,也很难吃出当年的味道。现在的孩子们,或许就不知道我们的家乡曾经种植过那样的庄稼,甚至不知道枕头里的荞麦皮是从哪里来的?更不会体会到荞麦收获时的那份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