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光阴的对岸
光阴的对岸
作者:润雨
 

四月的北方,绿意渐浓,但还未见燕子的踪影。每年这个时候,它们正在北飞的路上。而我却要与它们相向而行,向南方辗转。

冥冥中一个灵犀,应了召唤,——受河北采风协会邀约,我千里迢迢来到了江西上饶,来到了隐匿在葛仙山下接近仙界的村庄——陈家坞。很巧合,这个村庄因背依的山形像燕子巢,故又名“燕子窝”。想不到,转山转水转光阴,转来了别样的邂逅。

陈家坞,欧阳修,山清水秀,还有千年古樟。

当大巴停在铅山县葛仙山乡陈家坞支部委员会门口,我们参观了这座新建的乡村政治中心,聆听了村支部书记江文的介绍。然后出来,循着一条崭新的柏油路,缓缓走进村庄。目及道路两侧,过了花期的油菜花,已结了稚嫩的豆荚,以一片翠绿铺开在宽阔的田野里。远处白墙黛瓦马头墙的房舍,被青山环绕,村口古树参天,枫香、青冈、古樟树……绿荫蔽日。不由得想,人是会走的树,树是站立的人。因每棵树都挂着铭牌,有着年代的记载,我站在一棵千年古樟下,驻足仰望,如敬仰一位老人。我相信,那一刻的心语,无声,却彼此都懂。

村口道路旁边的竹亭多了一份休闲雅趣,似乎在说,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街道两旁的院墙,刷白的底色上画满了反映农事的诗画:“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令序当芒种,农家插莳天”……一条水渠从村庄穿过,不知汩汩流向何方,时有少妇蹲在水边洗着什么。

    行至街心处,一座墙体泛黄的古老建筑赫然入目。这便是欧阳宗祠了。听着村人的讲解,仔细端详眼前的一切,我的神思开始在数百年间游离。宗祠门前,一双石头门当,迎来送往,彪炳着欧阳家的礼仪。门楣上的两副户对,纹理清晰,象征着主人尊贵的身份,昂首于众人视野之上。宗祠大门两旁刻入石内的楹联:“德传怀玉声著庐陵自昔人文蔚起,秀毓馀阳支绵陈坞於今俎豆馨香”,以欧阳家族世代秉持的家风传训后人。木质结构的祠堂内,高深空廓,础柱顶梁。“六一堂”端挂着欧阳修像,左边墙壁上,镌刻着那篇享誉世人的《醉翁亭记》,右边木牌上写着欧阳家训。空旷处,古桌古椅古设备,述说着陈年旧事。透光的天井,斑驳的灰瓦里生出一撮新绿,伴着和风弥漫着先人暖暖而禅定的目光。参观中,欧阳后人拿出了族谱,用无声的文字佐证着这里的一切。古戏台上的唱作念打,唱了几百年,还在唱,已是村人不可缺少的年节文化。宗祠,让后人有了不息精神的滋养,让根的绵延有了源头活水。

    乡村是我并不陌生的地方,因从小生于斯长于斯。而此行陈家坞却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印象。一座在秀水青山间弥漫古韵清香的村庄,如世外桃源般,震撼了我的视野,触动了我的灵魂。走近她,仿佛走进了一条光阴的隧道,穿越数百年,看到了欧阳修后裔的行踪,看到了陈家坞的前世今生。八百年时间不短,当欧阳修第十六代后人从庐陵迁址于此,以耕田烧石为业,过着淳朴的生活,一辈辈走来至今已是第三十五代。这些后人默默生活在光阴的褶皱里,虽没有先祖欧阳修的位高文达、名著天下,但他们于此勤耕劳作,兴建家园,传家训,祭先人。四百年的欧阳宗祠,就是历史的见证。因了这个见证,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代文豪、政治家传世千载的遗训,还有那厚重的家谱,如古树的根系,绵延不绝。

    我曾想,是青山秀水赋予了村庄之美,还是先贤之灵奠定了村庄文化之厚重?也许因为偏居深山,缓冲了时代风浪的冲击,虽也未能幸免“文革”侵扰,但整体的建筑还保存完整。不得不想,这是否是后人选择隐居深山的先见之明?或者是遵从了先人笔下“环滁皆山也”的居住愿景?想来,二者兼有吧。

    沿着宗祠,向来龙山上行,那些先人们住过的老房子还在,门窗的剥离腐蚀,坍塌的砖瓦,疯涨的蒿草,飘摇于风雨中,但在斑驳衰颓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份精神的坚守。今天的乡村建设者们殚精竭虑,拨开繁芜的零落,寻找丢失的传统文化之根,让欧氏家训引领熏陶陈家坞一方山水一方人。他们还不忘与时俱进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业,百亩油菜、千亩白莲的种植已列入规划。相信,不久的陈家坞,春至绿染遍野,花开时,彩蝶纷飞金黄成片,收获时,“遍地油菜人不见,闻笑始觉又丰收”的画面,以及那千亩白莲婀娜摇曳的风姿更会令人迷醉。

宗祠,家训,碧水,古樟,道路,田野……眼前看到的陈家坞,已不仅是一个秀水淙淙青山环抱的村庄,而是一个数百年历史演变的图腾。在光阴隧道里缓步走寻的我,分明看到了她未来的光景。

    夕阳西下,神思迷离的我被眼前的景象拽回:邻居娴静的大娘默立于门前,注视着一茬又一茬来往的游人。街心竹亭里,几位老者悠闲聊天。带孩子的母亲们,将较小的婴儿或抱在怀里,或推在车里,闲散在广场上。学生在健身器材上玩耍。卖清汤的夫妇推着车从容的为来者煮、熬、配料。一条黑狗舒心的展身躺在街心,旁若无人。好一幅安逸的画面,而此刻,淡淡的夕晖为乡村涂上了最后一抹金色。

    即将走出村庄,我想起了村口的古树,葱茏的枝叶,是它们生命的体征,那深深扎入地下的根,承载了千百年历史的风云际会。粗糙的皮表下,掩藏的是温润的内心。陈家坞数辈子的人生,都被它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它们用自身的年轮记载下所有的过往。看见了,知晓了,心里有数了。而今,依然像哨兵一样守望着村庄,守候着这里繁衍不息的后代儿孙。很喜欢这首描写陈家坞的诗:“两崖青山护我门,两旁乔木尽儿孙,此中绿竹参差见,溪水溶溶流出村。”

     好一个秀美的乡村!请相信,我还会来,在光阴的彼岸,为了一个新的见证。


   作者简介:润雨,原名朱润鱼。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有数十万字的文章分别发表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及网络文学圈上。由北岳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煮一壶月光,醉了年华》。

[上一篇] 当代好银环 善女胡圆圆

[上一篇] 小姨的天主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