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仰太行浩气 似挺拔白杨 ——读《大杨》随笔
仰太行浩气 似挺拔白杨 ——读《大杨》随笔
作者:侯美蓉


    侯美蓉,晋中日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28年,与其夫王增志共同探讨新闻与文学嫁接的理念,使新闻报道富于文采,更具有感染力。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实现双赢。散文《巴山蜀水皆有情》、《延安感怀》、《那片枫叶在枝头》、《大寨精神在这里传承》,通讯《硬道理文化焕发出盎然生机》、《农村教育的奇葩》、《点亮心中的明灯》、新世纪学校文化的曙光、“晋中范式”的生动解读,评论《右玉精神的感召力》、《感受昆山》、《党员就应该这样》等分别获得中国地市报和中华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二、三等奖,编著《他这样做记者》

仰太行浩气  似挺拔白杨

                         ——读《大杨》随笔

侯美蓉

元旦前夕,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老师寄来的由杨德堂主编的《大杨》一书,笔者深感厚重,便用敬畏之心拜读起来。封面是毛主席在首都机场,亲切接见参加莫斯科世界妇女大会的中国妇女代表团团长杨蕴玉,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和快乐。杨老是教育部原副部长,在抗战时期曾任左权县委书记。她一生低调行事,从不让人称呼自己的职务。在太行山,人们亲切地称她“大杨”。从太行山到北京,从全国妇联到教育部,老百姓叫她“大杨”,战友叫她“大杨”,周恩来总理也叫她“大杨”。她是从太行山走出去的挺拔白杨,是人民的“大杨”。

杨蕴玉是河南邓州人,“五四”运动爆发时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为向往人生自由、追求社会正义,17岁就写出了《论女子无才便是德》和《论三从四德》的作文,抨击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和继续深造,毅然离开舒适的家庭到开封求学,后只身奔赴太原参加了“牺盟会”军政训练班,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8年初,她任晋东南牺盟会锄奸部长时,面对日军侵略、根据地初建、形势混乱的局面,快刀斩乱麻,果断处决了一批汉奸,大长抗日士气。老百姓称赞她比男人还厉害。在左权县抗日战争的七年里,她冒着枪林弹雨,踏遍了左权的山山水水,与人民群众共患难。在敌人疯狂的秋季大扫荡中,她刚生了孩子七天便翻山越岭安排反扫荡工作,群众无不为之动容。建国之初,她奉命担任北京市封闭妓院的副总指挥,女扮男装进入妓院参与组织指挥,一夜之间封闭了北京224家妓院。后又主持北京妇女教养院工作,硬是把一千多名妓女由鬼变成了人,走上了光明大道。1963年,在莫斯科世界妇女大会上,她挺身而出与国际民主妇联少数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和主张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赞扬。

在《我心中的周恩来总理》一文中,叙述了她第一次见到周副主席时那难忘的情景。《八一宣言》发表后不久,周恩来来到太原,薄一波邀请他给太原牺盟会的干部作报告。他没有拿讲稿却出口成章,如把他的讲话记录下来便是一篇精美的文章。他光彩照人的形象、生动有力的语言、缜密的逻辑思维、讲道理时强大的说服力,所有的一切都让她折服,让她无限敬仰!1957年,杨老担任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分管外事工作。一次,她把一份有关外事的请示报告送到中联部,中联部转呈周总理。翻开总理的批复件,顿时让她感动不已。因为总理在她们的请示报告上逐句都用毛笔做了圈点,并在落款处加上了年、月、日,这让她觉得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同时也感受着总理严谨的工作作风。当时,蔡畅主席主管国内工作,邓颖超副主席主管外事工作,因此她有机会到西花厅请示汇报工作,也有不少机会见到周总理。西花厅那朴素的旧沙发、那不起眼的小餐桌、那张乒乓球案子,那间总是安安静静的总理办公室,留给了她永远的温暖。

 “仰太行浩气,听漳水涛声。蹈抗战烽火,献革命青春......”这是皇甫束玉先生赠给杨老的祝寿诗,他们把革命青春都献给了抗战时期的烽火太行山上,杨老当时是左权县委书记,是皇甫老的入党介绍人。抗战胜利之日,也是他们先后下太行山之时。青春话别,白首重逢,一晃就是三四十年。历几番风雨后,幸国都重逢时,他们已到离休之年了。不期而遇的是他们又到了一个部门工作,一个在国家教育部,一个在教育部下属的高教出版社。于是有了秉春秋史笔(同编左权县党史)和弄不老丹青(同参加老年书画班)的故事。在革命和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她总是舍小家顾大家,她常说:“人家的孩子是养大的,我家的孩子是扔大的。”为了革命,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托人奶养,太行山至今还流传着杨蕴玉“三个孩子和五个奶娘的故事”。仰太行浩气,似挺拔白杨。面对杨老照片,太行精神在她身上发光。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候......”这是一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的歌曲。杨蕴玉的女儿朱小玉说,如今那些战火纷飞年代的往事已蒙上七十载尘埃,暮年的妈妈早已白发苍颜,步履蹒跚,但她对太行山区的那份眷恋,对左权人民的深情厚意却丝毫没有改变。就是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在左权战斗的激情岁月和那些熟悉的音容笑貌。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小年。这天上午,阳光明媚。笔者给在北京的杨老拜年,祝她老人家幸福快乐,健康长寿!电话刚拨通,耳边就传来了杨老洪亮的声音。她思维敏捷、谈笑风生,她说:“我是吃着左权小米长大的,从一个毛丫头成长为共产党的干部,是左权人民教育和养育了我,一切实践经验都是他们创造的,我是上靠党、下靠老百姓,没有左权人民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杨蕴玉。”谈及身后事,她说愿意将部分骨灰送回左权,她要与那里的老百姓和老战友们永远在一起。这是一位共产党高级干部的一腔肺腑之言,也是一名太行儿女的崇高思想境界。

《大杨》一书是关于杨蕴玉老前辈一生的资料汇编,分自述篇、管窥篇、风采篇和翰墨篇,集中收录了她的诗文、记述、回忆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照片和题词、书画等,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她辉煌壮丽、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太行浩气传千古,太行山是英雄的山、红色的山,当年那燃遍太行的抗日烽火和一位巾帼英雄的身影,仿佛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下一篇] 晨枫歌词评论:笔触多姿的歌者

[上一篇] 读西游记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